人教版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合作探究抓特点品味阅读学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解读文本抓特点】
爬山虎广见于我国各地。
它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
它的茎叶密集,常用于覆盖在房屋墙面上。
叶圣陶先生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
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这种藤本植物特有的生活习性。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
再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具体的描写。
【确定目标抓特点】
1、朗读课文,能读准“均、匀、茎”的读音,并能口头组词,能正确书写“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并
能用这11个字组两个不同的词。
2、细读课文,抓住重点的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重点目标)
3、背诵全文。
4、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难点目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能留心周围事物。
【课前准备要充分】
1、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均、匀、茎”,并能口头组两个不同的词语;圈出“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这11个字,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连词联句多读几遍,并能组两个不同的词语。
友情提示:a、注意这些字的笔顺和结构:虎、逐、叠、茎
b、读准多音字。
重(chóng)叠;触着(zháo)墙
c、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触角蛟龙均匀漾起
2、学生收集爬山虎的图片、资料,还可以观察爬山虎,留意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教师制作爬山虎的脚的多媒体的课件,并准备一根爬山虎实物帮助学生上课时观察。
3、读读课文,思考:
(1)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
(2)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句子并画上横线。
(3)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要求边读书,边画一幅简笔示意图。
(4)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
①画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②理清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过程按顺序说一说。
(5)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学习是学生的事儿,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阅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激发探究欲望
1、(多媒体出示):一幢老房子,外面的墙壁上爬满了一种绿色植物。
师:同学们,这就是爬山虎,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它是那样生机盎然,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叶圣陶先生走进爬山虎。
板书课题,揭题:6爬山虎的脚
二、预习展示,体验自学之乐
1、(幻灯出示)认读词语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蛟龙你认为哪些容易读错或者写错,请提醒大家一下。
2、听写词语,组长检查并汇报本小组听写情况。
3、说一说:课文除了写爬山虎的脚,还写了哪些内容?分哪些自然段来写的?
三、欣赏爬山虎的叶之美,踏上探究之旅
1、(幻灯出示)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自由读一读这段话。
(2)、这段话中有几个多音字,你能找几个出来?
(3)、读了这段话后,请你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是怎么变化的?
(4)、这段话还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你知道是哪一句吗?请你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5)分男生组和女生组读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读出叶子的美。
2、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板书:嫩红——嫩绿(动静结合)
(过渡)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不仅写出了叶子的动态美,也写出了它的静态美。
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
一阵风徐徐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
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全班齐读这段话,好吗?
四、探究爬山虎的脚,享受合作之乐
1、(幻灯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读了这一段话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用简笔画画出爬山虎的脚来吗?请你试着画一画。
(3)、这段话中还有一个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把___比作____.
(4)、反复朗读并背诵这段话。
(过渡)师:请大家再看一下这幅图(实物出示爬山虎的脚),你们觉得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不引人注意,但是叶圣陶老爷爷却把它写得很具体、清楚。
这源于他的细致观察。
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还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请下一小组继续交流。
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请你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并把它圈起来。
反复读一读这几个动词,试着用换词读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比如,把“触”换成“贴”行吗?
(3)读演结合:一人读这段话,一人表演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其他同学评价。
(过渡)教师:触着墙的脚能拉着叶子往上爬,没触着墙的会变成什么样呢?请下一小组继续交流。
3、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默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里的“萎”能不能换成“蔫”?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根据学生展示教师完成板书: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读画思议”,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在自渎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拓展深化,感悟写作之法
是啊,叶圣陶老先生真是一位生活的有心人,他通过细致的观察,按照一定的顺序,告诉了我们关于爬山虎的非常有趣的知识。
老师这里也有一篇类似的小文章,请同学们读一读:
莲花,亦曰荷花。
种于暮春,开于盛夏。
其叶,大者如盘,小者如钱。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其实曰莲子。
藕与莲子,皆可食也。
这段话按照_____、_____、_____ 的顺序写荷花,写了叶之美,
茎之名,实之用。
语言简洁,但内容生动。
四、布置作业
1、课外泡几颗豆子,观察一下豆子生长变化的过程。
2、抄写喜欢的句子。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写作方法,让学生真正读懂作品,爱上读书,爱上写作。
板书设计:
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