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料]存货舞弊案例

[资料]存货舞弊案例

存货舞弊案例【篇一:存货舞弊案例】我的职业生涯开始于某4大师事务所,从事了一些年的外审工作,也有1年多的海外交流工作经验,但毕竟老pa(下级员工私下对合伙人的称呼)不是我的目标,自认也没有能力熬到那把椅子,于是进入了一家美国500强公司,db,担任亚太区内审经理。

说是经理,其实就是一干活的,上有领导,下无小兵。

但现在想来,这些年干活的经历让我掌握了大量内审的工作经验,就是老外所说的 hands-on经验。

同时,我还要独立完成写报告(全英文),清q (报告交给老板复核会有很多问题 query ,要一一清除),组织子公司管理层和总部领导一起开会,跟踪发现事项( issue )的解决说实话这些年确实很忙,但回头看来还是相当充实的一段经历。

相比于整日埋头于报告和开会的那些纯粹经理来说,我自认为这些年的内审实务经验让我的工作更扎实,也让我在和高管们的沟通中有了更多的底气。

其实你如果在企业呆久了,就会发现大多数的管理人员擅长的其实是说,而且是说条条框框的道理,真的让他们做,或者让他们说出细节和门道,他就开始支支吾吾模模糊糊了。

作为内审,这个时候你就开始觉得脑子有点乱了,其实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这家伙开始胡诌了!这个时候你一般有两个选择:重复刚才的问题,重点词汇做强调,让他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个做法会给他一个下马威,当然有时候也会引起他的防范和反感,对接下来的工作不利,或者就此打住,私下里找其他途径获取答案这样做会给他留点面子,但增加审计时间,而且你从其他途径获取的答案如果形成issue,你还需要回到他这里来确认。

否则写在报告里就会留下后患,这是后话了。

说岔了,言归正传。

说起我从外审转入内审后不久,和比我年长几岁的另一个经理在上海闵行区的一家子公司作审计。

这是一家工厂,负责生产产品卖给中外的关联方销售公司,年销售额$100 m (1亿美元)以上,其president也因为身为 1 million club的一员,而且又是db在中国的元老,而在整个集团享有较高的声望。

审计过程中,我发现该公司在其他应收款(or)科目某年底有240万元的余额。

对外资企业来说,or科目的余额一般比较固定,无非是一些押金/质保金,员工借款,待摊费用等。

因此看到这笔不小的金额挂在年底我觉得有些奇怪,问,回答是年底清库存时有些不需要的原材料卖给第三方形成的余额。

一般来说,对于外审而言,看到这里也就可以了,毕竟人家有发票,又有合理解释,而且因为不是专项的样本测试,也不一定需要查3单对应(发票,订单,出库单)。

而且这笔余额次年3月底就没有了,对外审来说通过期后事项也没发现有问题。

但对内审而言,这是一笔有点奇怪的交易,有几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直接会冒出来:把不需用的原材料卖给第三方在db甚至大多数企业很少发生,尤其是这么大金额的一次性交易; or显示的客户名称不是该其企业的客户(还记得该企业产品都卖给关联方么?) 这样的交易发生在年底也比较奇怪,因为年底大家都忙着冲业绩,哪有时间来整理库存。

况且db对企业的存货余额有明确指标,存货太高会影响管理层业绩。

相关的支持性文件是否都齐备,包括出库单,年后收款单等。

于是找来财务总监,问出以下几个具体的问题,事后的进一步审计结果和财务总监的答案一并附上:问:这家客户(a)是怎么找来的。

答:采购部门找来的。

以前只从a这里买原材料,从来没有卖材料给a (采购部门找客户?)问:为什么要卖材料给a。

这些材料当初是从a这里买的么?答:我们自己不需要了,产品停止生产了。

不是从a买来的。

问:你自己都不需要,a买过去干什么,何况他为什么同意按照你的库存价格购买,(a是不是脑子有病)答:这个我就不清楚了问:卖出去的存货清单有没有答:我去找找看(过了两天弄了一份给我,但怎么看都像现编的,vat 发票上也没有明细)问:为什么这些型号的材料年底的存货帐上还剩很多?既然不需要了,为什么不全部卖掉?答:这些要问采购部 (采购部最后没有给出原因)问:把12月份卖出去的发货单找来给我看答:当时很着急,没有相对应的出库单问:那么物流公司的运单或者运输记录拿来看答:是a安排的物流公司,我们这里没有任何单据。

问:发货没有任何记录是不是内控有问题答:是的,这是我们的疏忽,以后一定改正(财务总监觉得最后问题落在内控失误上,无关痛痒,想赶紧认罪就这么完了。

岂料我的兴趣刚刚提起来)问:3月份这笔余额为什么没有了,是收款么?答:今年开始我们又收到了订单,开始逐步回购这些货物,3月份全部按原价回购了,应收应付相抵。

问:其间没有实际的款项结算?答:确实没有。

问:把3月份回购时候的入库单拿来看答:找不到了。

问:这些货物卖出买进有没有合同答:有,连忙拿给我看(合同虽然简单,但没有明显漏洞,签字人是采购经理。

她哪里知道我要这份合同不光是为了了解买进卖出的合同依据,更是要拿到舞弊的罪证因为整个故事到现在都是财务总监跟我说的,没有出库单,入库单,运单,销货/购货清单,就是说没有任何的纸面依据,万一他们到时候翻供,我这里就什么证据都没有了。

但这份合同形成了最重要的证据,把整个卖出买进的过程说的一清二楚,签字盖章,再也赖不掉)事后我有把一部分的相关问题问了一遍采购经理,得到了近似的答案。

最后再问了president,他老人家竟然声称对整个事件不是很了解!这里就可以交代背景了,该公司作为集团内的主要生产厂家,管理层最重要的业绩之一就是存货水平,年底的存货水平一定要降到指标以下,才能拿到这部分的奖金。

我想大家应该多少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吧?具体的审计工作到此为止,毕竟我们不是警察律师,不能再继续深挖。

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不过瘾,因为这么多疑点还没有解开,也远未到水落石出的时候。

但我想告诉你的是,这就是内审最特殊,也是最需要水平的一点:你怎么样把所有现象都挖出来,有条不紊的列在报告里,其中植入一条思路引导报告阅读者自己得出你想要的结论。

报告之外,我们还通过其他途径与该公司president的美国老板取得联系,让他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另外,美国总公司的也得知了此事,压下来让他们集团内部调查。

最后的结果是:该子集团的调查工作没有获得明确的结论,该president也没有供认造假,但他的只拿到一半,40万人民币;该公司的财务总监(就是前面回答了很多问题的那位),3个月后离职了。

我相信这件事情不是她主导,但因为她年轻也没有根基,做了替罪羊我希望给各位分享的几点经验是:与外审不同,内审更多的要看合规性(compliance),合理性(reasonableness)。

第二点需要一定的功力;如果你发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并且得到一些证据支持,要尽力查下去。

在这件事件中,我那位年长的同事曾经劝我别再多费力气了,他觉得只是一笔常规的交易。

内审不是警察,你不要希望弄清黑与白,你需要做的是把现象和证据按照合理的方法列示给管理层,让他们自己调查作出结论。

你要相信,有些结果虽然你不一定知道,但有你的功劳。

作内审需要有热情,对内审缺乏热情,或者不喜好钻研的内审,更多的会把工作留于表面。

存货舞弊案例分析一、前言上市公司出于完成财务计划、维持或提升股价、增资配股、获取贷款、保住上市资格等目的,常常采用各种手段虚报利润。

常见的利润操纵手段包括不恰当核算特殊交易(如债权、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关联交易等)、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错误确认费用及负债、资产造假等。

在形形色色的利润操纵手法中,资产造假占据了主要地位。

我国近年来影响较大的财务报表舞弊案绝大多数与资产项目的造假有关,上市公司琼民源、蓝田股份、东方锅炉、成都红光就是其中的典型。

造假的公司一般使用五种手段来非法提高资产价值和虚增盈利,即虚构收入,虚假的时间差异,隐瞒负债和费用,虚假披露以及资产计价舞弊。

其中资产计价舞弊是资产造假的惯用手法。

而存货项目因其种类繁多并且具有流动性强、计价方法多样的特点,又导致存货高估构成资产计价舞弊的主要部分。

对其分析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中外上市公司中,涉及存货舞弊的案例为数众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麦克森&罗宾斯公司、斯温道色拉油公司、权益基金、zzzz百斯特公司,法尔莫公司以及中国的红光实业公司、天津广夏(集团)有限公司等。

这些公司所策划的舞弊方案给注册会计师带来了很大的审计风险。

下面就选择其中较为典型的美国法尔莫公司案予以介绍。

二、法尔莫公司案例莫纳斯把他无穷的精力从球场上转移到他的董事长办公室里。

他首先设法获得了位于(美)俄亥俄州阳土敦市的一家药店,在随后的十年中他又收购了另外299家药店,从而组建了全国连锁的法尔莫公司。

不幸的是,这一切辉煌都是建立在资产造假——未检查出来的存货高估和虚假利润的基础上的,这些舞弊行为最终导致了莫纳斯及其公司的破产。

同时也使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五大”事务所损失了数百万美元。

下面是这起案件的经过:自获得第一家药店开始,莫纳斯就梦想着把他的小店发展成一个庞大的药品帝国。

其所实施的策略就是他所谓的“强力购买”,即通过提供大比例折扣来销售商品。

莫纳斯首先做的就是把实际上并不盈利且未经审计的药店报表拿来,用自己的笔为其加上并不存在的存货和利润。

然后凭着自己空谈的天份及一套夸大了的报表,在一年之内骗得了足够的投资用以收购了8家药店,奠定了他的小型药品帝国的基础。

这个帝国后来发展到了拥有300家连锁店的规模。

一时间,莫纳斯成为金融领域的风云人物,他的公司则在阳土敦市赢得了令人崇拜的地位。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导致这个精心设计的、至少引起5亿美元损失的财务舞弊事件浮出水面之时,莫纳斯和他的公司炮制虚假利润已达十年之久。

这实在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当时法尔莫公司的财务总监认为因公司以低于成本出售商品而招致了严重的损失,但是莫纳斯认为通过“强力购买”,公司完全可以发展得足够大以使得它能顺利地坚持它的销售方式。

最终在莫纳斯的强大压力下,这位财务总监卷入了这起舞弊案件。

在随后的数年之中,他和他的几位下属保持了两套账簿,一套用以应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一套反映糟糕的现实。

他们先将所有的损失归入一个所谓的“水桶账户”,然后再将该账产的金额通过虚增存货的方式重新分都到公司的数百家成员药店中。

他们仿造购货发票、制造增加存货并减少销售成本的虚假记账凭证、确认购货却不同时确认负债、多计或加倍计算存货的数量。

财务部门之所以可以隐瞒存货短缺是因为注册会计师只对300家药店中的4家进行存货监盘,而且他们会提前数月通知法尔莫公司他们将检查哪些药店。

管理人员随之将那4家药店堆满实物存货,而把那些虚增的部分分配到其余的296家药店。

如果不考虑其会计造假,法尔莫公司实际已濒临破产。

在最近一次审计中,其现金已紧缺到供应商因其未能及时支付购货款而威胁取消对其供货的地步。

注册会计师们一直未能发现这起舞弊,他们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