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配套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提高分析实际问题中等量关系的能力,熟练地利用等量关系列方程。
2、进一步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3、能准确地找出配套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合适的一元
次方程。
4、体会数学的建模思想,准确找出等量关系,深刻体会方程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并弄清配套问题中双方的等量关系。
难点:根据关键语句分析出配套问题中暗含的等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回顾
问题1:之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大致包含哪些步骤(师生共同回顾)
1、审:审题,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2. 设:设适当的未知数,并表示未知量;
3. 列: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4. 解:解这个方程;
5. 验:将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左右两边检验;
6. 答:写出问题的答案。
依题意得: 2000(22— x) = 2X 1200X
(二)应用与探究
问题2:应用回顾的步骤解决以下问题。
例1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 200个螺钉或2 000
个螺母。
1个螺钉需要配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 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各多少名 思考:(1)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 200个螺钉或2 000个螺母”是什么 意思
(2)怎样理解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
结论:(1)一个人一天要么生产1 200个螺钉,要么生产2000个螺母
(2)生产螺母的总产量螺钉生产总量的 2倍。
师生共同完成列表: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解:设应安排x 名工人生产螺钉,(22— X )名工人生产螺母。
列表分析(板书):
解方程,得5(22—x)= 6x,
去括号,得110- 5x= 6x
移项,得-5x-6x= -110
合并同类项,得-11x= -110
系数化为1,得x = 10
所以22 —x= 12.
答:应安排1 0名工人生产螺钉,12 名工人生产螺母。
问题3:以上问题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小组讨论解决)三)小试牛刀(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上台演板)
某车间有22 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 200 个螺钉或2 000
个螺母. 2 个螺钉需要配3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
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各多少名
四)课堂练习
1 、一套仪器由一个A 部件和三个B 部件构成. 用1 m3钢材可以做40个A部件或240个B部件.现要用6 m3钢材制作这种仪器,应
用多少钢材做A部件,多少钢材做B部件,恰好配成这种仪器多少套
2、某工地需要派48 人去挖土和运土,如果每人每天平均挖土5
方或运土3 方,那么应该怎样安排人员,正好能使挖的土及时运走五)小结与归纳
问题4: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有几个步骤分
别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习题第2、3 题四、教后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通过两方面来突破重、难点:1、设计简单而对本
节课有启发作用的前置作业让学生提前完成,使学生在上课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利用列表分析的方法,形象直观地把
已知和未知的条件找出来,有利学生分析理解和找等量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模式:1、小组内交流,中
心发言人回答,及时让学生补充不同的思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
这样有利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气、才能和个性,使学生思维更清晰。
2、组外的交流,如果整个组的同学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则可以作为外援到其他组进行帮教,并利用加分的评价机制进行激励。
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既能对后进生进行帮扶,也能引领和鼓舞优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节课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讨论热烈,思维完全放开,有见地的结论不断涌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应注意改进的方面有:1、把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写出来不利于
学生的思维发展,可以改成填空的形式。
2、课堂容量不足,应把重
点放在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上,解方程部分可省略,这样就可以增加题量3、提出问题以后,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
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
以上都是有待改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