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道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
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A.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 B.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C.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 D.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2.秦朝统一后,对原属燕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
这些措施的施行意在A.强化国家文化认同 B.建立大一统的国家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D.协调区域经济发展3.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
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A.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 B.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C.统治者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4.元朝中书省常批评各地方行省官员,说他们“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
这说明元代A.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平等并立 B.中央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C.中央与地方矛盾呈现激化趋势 D.地方行省的独立性日渐增强5.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乞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
这反映了明代内阁A.对皇权具有依附性 B.辅佐功能无法发挥C.权力大小极不稳定 D.较少参与政治决策6.下表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的部分情况。
据表中信息可知汉代记述出处A.精耕细作实现质的突破 B.小农经济不断发展C.犁耕技术得到不断提髙 D.铁犁牛耕普及全国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A.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 B.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C.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 D.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8.《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材料主要反映了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9.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
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这说明元朝A.对外贸易成为重要财政来源 B.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C.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贩运 D.北方经济出现严重衰退10.唐宋时期按户等高下有差别地征派赋税徭役。
资料显示,一、二等的上户即地主阶层最少,他们占有的土地总量与中下层农户占有的土地总量大致持平。
这一状况说明唐宋时期A.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基础 B.土地兼并受到政府的抑制C.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减缓 D.农民的赋役负担相对较轻11.先秦时期,外交“辞令”的发展经历了由群策群力到个人随机应变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了专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
这反映了先秦时期A.社会转型的大趋势 B.百家争鸣局面出现C.诸侯之间征伐不断 D.各国交往日益频繁12.汉初存在多种社会势力,包括六国宗室和贵族后裔、私人豪富、强宗豪右、封君、军功地主等。
这些社会势力形成各自的社会秩序,与国家对立甚至冲突。
这种状况A.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体制 B.使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状态C.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威胁政权稳固 D.影响了董仲舒的学术方向13.“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议》,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
这表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贞节观 B.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C.理学贞节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 D.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且依附于夫权14.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15.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C.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16.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17.“辛亥革命后,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
材料认为辛亥革命A.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累积性 B.有利于近代政治观念形成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 D.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18.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接受了列宁和共产国际关于苏维埃政权的理论。
但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并不赞成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认为应该建立既有工农又有资产阶级参加的组织,而不是“苏维埃”。
“在这一阶段上,试图‘强行建立苏维埃’,不仅为时过早,而且是不适当的”。
共产国际的这一思想A.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果 B.推动国共两党夺权斗争的展开C.推动了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 D.成为党内右倾错误的理论依据19.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单位:%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20.1937年5月,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文中,提出了“为民主和自由而斗争”的口号。
据此分析,符合该报告的主旨是A.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普遍的认可C.中共己独立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凝聚抗日力量是赢得国家独立的法宝21.国共内战爆发之初,英国政府宣布“中立”。
1949 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迁都广州,英国政府表示各地使馆及团体驻留原地拒绝随行。
6月,英国国防部长宣布英国政府“希望同中国人民选择的任何政府建立最友好的关系”。
这表明A.战局发展有利于英国的既得利益 B.中共即将夺取全国性的胜利C.英国政府始终维护国共两党合作 D.意识形态主宰英国对华政策22.京师同文馆各学堂除重金聘请洋教习讲授西学、西语外,特意在学生之中“择其优长者举充副教习”,其职责是带领新生学习并协助洋教习翻译西书。
同文馆此举力图A.促进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 B.克服洋人垄断教育的弊端C.尽快培养急需的洋务人才 D.变革僵化的传统教育模式23.1906年《时报》载:“厦门一岛,中国商家挂洋牌者,指不胜屈……挂美商家十家,挂英商家五十三家,挂荷商家者九家……以上共计三百四十家”。
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A.清末新政迎来民族工业春天 B.不平等条约下洋商所占优势较多C.厦门近代商业制度发展成熟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合理避税24.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1912-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A.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实现了均衡发展B.两次负增长均因为大规模外敌入侵C.两次快速发展的相同原因是政府对经济的扶持D.抗战期间全国各地民族工业均遭日本掠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
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
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
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
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l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
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
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街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