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根据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即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和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各环节,在部门预算编制软件“报表查询”中设计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相关报表,其中:指标申报和批复需填报《绩效指标申报和批复通知书(一般项目支出)》或《绩效指标申报和批复通知书(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日常监督管理需填报《日常监督情况表》;项目完成后需填报《绩效评价报告(一般项目支出)》或《绩效评价报告(市级财政专项资金)》。
其中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文本格式也适用于由若干小项目的组成的一个大项目的填报。
《绩效指标申报和批复通知书(一般项目支出)》填写说明一、项目绩效目标“项目绩效目标”的文字表述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用词准确,应包含直接产出的数量、预期达到的效果、提高效率的比例等内容。
财力、人力和物力等投入数量不能作为绩效目标。
二、项目概况一般项目支出的“项目概况”应包含项目的总体背景、立项依据、可行性说明及依据、项目资金分配和落实计划等内容。
三、绩效指标一级指标“项目绩效”,满分40分。
二级指标“项目产出或结果”和“经济或社会效益”,各20分。
以上指标内容及分值不得修改。
项目的申报过程中,只需填报三级指标。
三级指标及分值由各部门单位结合项目实施计划、预期绩效、考核侧重、职能重点等因素自行设置,总数不得少于3个。
“项目产出和结果”二级指标下设置的三级指标内容包括: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项目产出的数量质量、项目实施效果等;“经济或社会效益”二级指标下设置的三级指标内容包括:成本控制效果、拉动经济增长等经济效益类指标,受益对象满意度、社会认可度等社会效益指标。
在填报“指标内容”时,属于定性指标的,要说明考核评价方法,属于定量指标的,要说明考核计算公式。
在填报“指标评价标准及对应分值”时,要合理预计指标完成情况,属于定性指标的,按照预期完成的优劣程度设定2-4个考核等级,并对应设定分值;属于定量指标的,按照计算公式的预期结果,一般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对应设定分值,针对部分项目预期结果只有好坏两面、实行一票否决等特殊情况,无法设定四个等级的,可根据实际设定考核等级。
《绩效指标申报和批复通知书(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填写说明一、专项资金绩效目标“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的文字表述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用词准确,包含直接产出的数量、预期达到的效果、提高效率的比例等内容。
财力、人力和物力等投入数量不能作为绩效目标。
二、专项资金概况专项资金概况应包含市级专项资金设立时间、背景、依据、主要用途、资金分配和安排项目情况等。
三、绩效指标一级指标“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满分40分。
二级指标“专项资金项目产出”和“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各20分。
以上指标内容及分值不得修改。
项目的申报过程中,只需填报三级指标。
三级指标由专项资金主管部门结合项目实施实际情况自行设置,总数不得少于3个,对应分值应在二级指标总分值40分范围内,结合预期绩效、考核侧重、职能重点等因素自行分配设置。
“专项资金项目产出”二级指标下设置的三级指标内容包括: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项目产出的数量质量、项目实施效率等;“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二级指标下设置的三级指标内容包括:预算成本控制、资金支出节约等经济效益类指标,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节能环保情况等社会效益指标。
在填报“指标内容”时,属于定性指标的,要说明考核评价方法,属于定量指标的,要说明考核计算公式。
在填报“指标评价标准及对应分值”时,要合理预计指标完成情况,属于定性指标的,按照预期完成的优劣程度设定2-4个考核等级,并对应设定分值;属于定量指标的,按照计算公式的预期结果,一般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对应设定分值,针对部分项目预期结果只有好坏两面、实行一票否决等特殊情况,无法设定四个等级的,可根据实际设定考核等级。
《日常监督情况表》填写说明本表适用于一般项目支出和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的日常监督。
一、日常监督以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为主体,以项目单位和项目实施主体为监督对象。
二、“项目计划实施时间”和“项目实际实施时间”:由日常监督负责人协调项目单位据实填报。
三、“监督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按时启动和完成情况、项目单位和主管部门对项目实施的分工履职情况、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项目预算执行情况、项目实施程序合法合规情况以及其他应该监督内容。
四、“发现问题、措施建议及整改情况”主要包括:日常监督负责人在监督中发现的项目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协调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提出的措施建议,以及项目单位或项目实施主体根据措施建议进行的整改情况。
《绩效评价报告(一般项目支出)》填写说明绩效评价报告是对项目立项、执行、完成全过程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概况、计划和实际实施时间、绩效目标及项目完成情况、绩效评价情况、项目单位和主管部门评价意见及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处室(业务处)审核意见等。
原则上,在项目结束2个月内,项目单位填报绩效评价报告进行自评,再依次报送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处室(业务处)复核评价。
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处室(业务处)在审核过程中,如同意主管部门意见,则签字盖章后报绩效管理牵头处室(预算处)备案;如对主管部门评价有异议,可协调主管部门重新进行评价,达成一致后,再报绩效管理牵头处室(预算处)备案。
备案时间最晚不超过下年1月10日。
一、绩效目标和完成情况“项目绩效目标”:要与《绩效指标申报和批复通知书》中对应内容填写一致。
“项目完成情况”:按照《绩效指标申报和批复通知书》确定的绩效目标,详细说明项目完成有关情况,重点表述以下内容:一是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包括资金来源、投入和使用情况,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的建立、执行和完善等情况。
二是项目组织实施情况,包括项目招投标、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完成验收情况,以及相关制度建设和日常监督等情况。
三是项目绩效情况,包括项目支出实际情况与绩效目标对比分析,项目支出成本控制、资金支出节约情况,项目进度及实施质量,项目完成后的产出情况及经济社会效益等。
二、绩效评价情况绩效评价情况即三级指标体系,是对项目进行绩效考评的核心,也是绩效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主要由指标、分值、标准、依据组成。
按照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即事前论证、事中监督及事后评价3个环节,设定了3个一级指标,分别为“项目决策”(30分)、“项目管理”(30分)和“项目绩效”(40分),总分100分。
(一)项目决策(30分)下设2个二级指标“项目定位”(18分)和“决策依据”(12分)。
1、“项目定位”(18分)下设3个三级指标:(1)“项目目标”(5分),指标内容为“是否具有明确目标。
”考核标准为:项目预期目标是否具体明确,包括项目完成后可能实现的产出数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高效率幅度等。
(2)“受益人”(5分),指标内容为“是否具有明确受益人。
”考核标准为:项目实施的受益群体是否具体明确,包括项目完成可能受益的自然人、法人、行业整体、地域整体及其他社会群体等。
(3)“项目计划”(8分),指标内容为“是否制定明确的实施计划。
”考核标准为:项目实施是否制定了内容详实的可行性计划,计划内容应包含项目实施主体、实施对象、绩效目标、项目预算、实施步骤、具体分工及其他项目实施要求。
2、“决策依据”(12分)。
下设2个三级指标:(1)“政策依据”(6分),指标内容为“是否符合国家和省市政策方向、是否符合我市发展规划、是否符合年度部门工作计划、是否与部门职能紧密结合。
”考核标准为:项目立项与国家和省市政策规划是否相符,包括国家和省市中长期发展规划、政策方针要求、我市发展战略等;项目立项是否与本年度部门工作计划和本部门职能紧密关联,包括项目单位和主管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主要业务职能、承担的省市级重点工作任务等。
(2)“立项依据”(6分),指标内容为“项目申报资料是否全面、合规、真实,是否经过可行研究。
”考核标准为:项目申报过程中,按照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管理要求,项目单位申报项目的相关资料应包括项目目标、支出理由、资金具体用途、法律法规或政策依据、可行性说明等内容,并确保申报资料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项目管理(30分)下设2个二级指标“资金管理”(15分)和“实施管理”(15分)。
1、“资金管理”(15分)下设2个三级指标:(1)“财务制度”(7分),指标内容为“是否制定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考核标准为:项目单位针对项目实施或财务管理工作整体,是否建立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内部控制机制流程、管理职责分工、财务管理审核规范及财务信息化管理要求等。
(2)“资金使用:(8分),指标内容为“是否存在违反财政预算和财务管理规定行为,对日常监控发现问题是否及时改正。
”考核标准为:项目实施中,项目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行政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及相关法规要求,在与项目有关的财政、审计、纪检部门检查监督过程中,是否查出违规行为;对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漏洞,是否提出了明确的整改时间、措施及实施步骤,并督促项目实施主体及相关负责人处理。
2、“实施管理”(15分)。
下设2个三级指标:(1)“职责分工”(7分),指标内容为“主管部门、预算单位和项目实施主体之间的主要责任是否明确、项目实施是否制定并落实了具体职责分工。
”考核标准为:结合项目实施需要,是否明确了项目实施机构负责人、项目单位项目负责人和主管部门监督责任人等各方参与者的职责要求;是否明确各方参与者对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承担责任的具体内容,并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制约机制。
(2)“信息应用”(8分),指标内容为“是否建立绩效信息收集反馈机制、常年项目是否运用上年绩效信息加强管理、主管部门是否对项目实施及时监控、对发现问题是否及时纠正。
”考核标准为: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收集并运用以往相同或相近项目绩效信息,强化项目实施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改进当前项目绩效;是否明确项目绩效信息收集反馈机制;绩效信息实际收集反馈是否及时、准确、有效。
(三)项目绩效(40分)下设2个二级指标“项目产出或结果”(20分)和“经济或社会效益”(20分),包括项目实际完成的数量和达到的总体效果,应重点突出项目绩效,侧重描述可以体现项目绩效的可量化或易定性的内容。
三级指标即《绩效指标申报和批复通知书》确定的指标内容。
三、指标实际完成情况及依据项目单位和主管部门根据指标实际完成情况及依据分别进行评分。
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单位要针对指标内容,填报项目实际完成情况,提供完成依据或相关佐证材料,并参照“指标评价标准及对应分值”计算实际得分。
其中,前两项固定的一级指标和对应的二级、三级指标为定性指标,不需量化考核;最后一项自定义一级指标及对应二级、三级指标,属于定性指标的,据实考核、酌情得分,属于定量指标的,按公式考核计算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