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转变——从刚性视角到柔性视角2014年04月22日17:03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济南)2013年11期第141~145页作者:魏强/陈传明/李行健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80【作者简介】魏强,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青岛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组织理论;陈传明,南京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行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人文学院学生所谓范式,根据托马斯·库恩(1962)的定义,是指某些科学研究的实践所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等。
在任何科学的发展领域,如果一门学科要获得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范式。
然而发展到一定阶段,该学科如果想获得突破,必须要超越原来的旧范式,而代之以一门新范式。
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Anderews、Ansoff为代表的规划学派开始初步确立,中间经由资源学派(Ruemlt,1974、1984)、定位学派(Porter,1980、1990)推动,一直发展到90年代的能力学派(Parahalad,1990;Barney,1990),在理论、思想与研究模型方面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主线,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出现了变化:从刚性视角到柔性视角。
所谓刚性视角,是指在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中,主要从静态的角度去孤立地研究战略管理的各个构念(Construct)之间的关系,一般不考虑时间的动态性,而且也很少考虑各个构念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只考虑这些构念之间单向的影响关系。
如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中,涉及最多的构念是战略、组织结构、绩效。
从刚性视角出发,一般认为,企业战略决定结构(Chandler,1962),而企业战略、组织结构都会影响企业绩效(Rumelt,1974)。
而且,这种因果关系是单向的。
柔性视角是指主要从动态视角去考虑问题,而且考虑了这些变量之间互相反馈的关系。
仍以上述战略、组织结构、绩效三个构念为例。
在现实中,往往是企业组织结构决定企业战略:当企业的组织结构确定时,企业中人、群体、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已经确定,企业战略往往受制于这些关系的影响。
因此,现实情况可能与Chandler的理论模型正好相反(爱迪思,1997)。
而企业绩效反过来也会影响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形成。
在Chandler(1962)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也描述了美国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在企业绩效下降,面临逆境时,企业的领导人如皮埃尔·杜邦、阿尔弗雷德·斯隆如何重组公司组织结构,从而能够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战略,而在市场上超越竞争对手的案例。
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企业绩效往往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决定企业的战略与组织结构。
尤其是到了上个世纪末,顾客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
技术、市场等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
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白热化,竞争对手所推出的竞争措施也是日新月异。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越来越重视能力的竞争,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知识的创造、培养与转移机制。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仅仅从刚性视角去考察并解决问题,往往会忽视了目前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遭到失败的命运。
市场竞争的实践推动战略管理的理论与研究视角也必须创新,研究范式也必须从刚性视角转变到柔性视角。
一、刚性视角的理论模型、适用条件与理论缺陷在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以下问题是首先需要考虑的:战略定义、哪些因素会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企业战略的形成、战略怎样形成与执行。
在刚性的研究视角中,以上问题主要由以下三个模型来进行说明:第一个模型是SCP(战略—行为—绩效)。
这是产业经济学中众所周知的“贝恩—马森”范式。
以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波特(Porter)、凯文斯(Caves)为代表人物。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该模型认为,产业结构会促使企业必须采取正确的战略,并通过合适的行为措施来实现企业的绩效。
第二个模型是SSP(战略—结构—绩效)。
该模型主要由上个世纪美国著名商业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钱德勒提供思想,然后由Minzberg(1978)、Miller(1986)等学者逐渐完善而成。
该模型认为,要制定完善的企业战略并使其得以执行,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作为支撑,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绩效。
该模型与SCP模型最大的区别在于二者研究问题的层次不同:SSP模型主要强调企业层次的问题,而SCP主要是产业层次的问题。
第三个模型是RBV(基于资源观的模型)。
自Rumelt(1984)第一次阐述基于资源视角的企业竞争战略以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强调要从企业内部资源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不是像波特那样仅仅从企业外部来考虑问题,因为以波特为代表的定位学派难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相同的产业中,有的企业确实超过了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这是波特所难以解释的。
基于资源观的模型认为,企业内部存在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而在很大程度上,无形资源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但是,RBV研究问题的视角依然是刚性的,因为该模型仅仅讨论了企业无形资源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并且认为是前者决定了后者,而非相反。
从刚性视角来看,以上三个模型首先起始于一些企业外界因素,如所处产业、产品市场与企业资源等影响企业战略的因素,然后讨论了这些因素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再分析企业战略与其他构念的关系。
这些模型构成了战略管理研究的基本模型。
刚性视角主要强调两个方面:战略形成与战略选择。
以上三个模型重点强调了战略形成的问题。
而对于战略选择问题来说,刚性视角主要用SWOT模型作为经典模型。
该模型分析了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与企业外部的机会、威胁,强调企业应该从这四个方面来选择合适的战略。
现代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战略不仅包括战略制定,而且包括战略执行。
而战略形成与战略选择仅仅讨论了战略如何制定的问题,对于战略执行问题则没有涉及。
所以,刚性视角主要强调战略制定问题。
之所以称为刚性(mechanistic perspective)视角,因为这个视角主要以牛顿力学的逻辑作为其分析框架。
刚性视角的出现对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它提供了共同的假设、理论、概念和模型,为学术思想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同时,刚性视角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又为如何确定企业战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绩效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然而,刚性视角的战略管理理论之所以成立,是立足于以下两个前提的:一是企业外界环境与内部环境是可以认知的。
在刚性视角中,企业要选择正确的战略,那么企业必须要对其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内部的优势与劣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正如Mintzberg(1978)所言,企业战略的形成与制定都需要企业对外界环境、内部环境的正确认知。
否则,企业战略就很可能是被动的“应急战略(Emergent strategy)”,而不是主动的、符合企业经营目标的“深思熟虑型战略(Deliberate strategy)”。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可能陷入“战略陷阱”。
企业家能够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
这与Mintzberg在《企业家的性质》一书中所描述的伟人学派是一脉相承的,都认为企业有一个英明的企业家是非常重要的,该企业家能够预先知道一切,并具有英明与深刻的洞察力,带领企业走向成功。
二是企业的竞争过程是可以控制的。
正如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所讲的,只要企业能够把握企业外部的五种作用力:现有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替代者、买方与卖方,那么企业就能够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并导致卓越的经营绩效。
在刚性视角的研究者看来,不仅企业外部的竞争对手是非常清晰的,而且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企业都能够做到了如指掌。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竞争状况的快速变化和复杂化,刚性视角逐渐显现出了它的不适应性:一是当初关于企业和市场环境的简单假设——相对稳定、可预测性和可控性等逐渐变得不成立。
企业外部环境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复杂。
企业外部的竞争对手不仅有现有的,而且有潜在的。
如日本的佳能公司最初在进入美国复印机市场时,就是利用当时市场领先者施乐公司的麻木大意,首先从低端市场切入,最终扩大市场份额的。
而低端市场正是施乐公司最为忽视的一部分市场。
二是企业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存在“刚性”。
企业对内外部环境的认知是通过企业家的作用来实现的。
企业家认知视角认为,企业家认知往往存在惯性。
Busenitz & Lau(1996)认为,企业家认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结构,主要指企业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呈现某种计划式或规划式的特征,包括企业家对于利益、风险、机会、控制等问题的认识;二是认知过程。
是指企业家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是循序渐进的,包括企业家对于代表性、风险、个人自我认可程度等的不同认识。
而企业家的认知又与三个因素有关:社会的环境、个人文化背景、企业家个人特征等。
比如中国大陆、港澳台、北美华人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就不同,虽然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大致相似,但是由于社会环境不同,由此导致的思维方式也大相径庭。
当企业家的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逐渐固定的时候,往往就形成了企业家认知的刚性。
二、从刚性视角到柔性视角的范式转变当刚性视角逐渐变得不合时宜时,战略领域的另一种趋势——柔性视角便应运而生,并逐渐崭露头角。
考虑到客观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的不断变化,柔性视角更倾向于动态的战略观点,强调战略执行、战略管理和应急反馈的重要性,强调企业内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战略管理的诸多理论中,已经有很多研究的问题都属于柔性视角的研究领域。
包括企业动态战略形成与执行、战略进化理论、企业战略与其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认知观、企业动态战略影响因素的整体性研究等。
与刚性视角相对比,柔性视角主要在以下领域发生了变化:1.从离散的时间(discrete time)到连续的时间(continuous time)在刚性视角看来,外部环境、企业资源储备、组织结构、活动方式等都是给定的、静态的,企业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被认为是按照时间先后而进行的选择,而不是一个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的连续的过程。
在战略形成和选择的过程中,刚性视角往往会忽视对历史的考虑,将企业当前的决策或今后的执行问题放在一个假定的市场条件、企业状态中去考虑,不去思考和重视历史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割裂了时间的连续性、关联性和延续性。
而在柔性视角看来,时间是连续的,是强调序列、历史、演化的,是与新概念创造相联系的、不分时间先后的。
这与动态的、不确定的环境以及自然与社会科学中的新概念是密切相关的。
时间被看做是连续的,在企业战略形成和选择过程中,就要对企业历史上的状况、经营效率和绩效及其对现在及将来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考察。
因此,非常有必要综合历史、现在和将来的企业发展状况来建立战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