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10) 分简述教育人类学的人性观的内容。
答:人性观就是对人以及人的本质的看法。
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人”,教育与人类学的中心都是人,都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教育人类学之所以在这两个学科联姻的基础上产生,很大的一个动因是源自对人的研究的共同需要;而教育人类学对教育研究发生着重大的影响,正式由于这一学科对人的本质具有更有力更深刻的见解。
教育人类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本质体现着人的不同方面的发展;这些不同本质互相作用,共同反映着人总体成长和种群的进化。
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思维和语言能力、自我、主体性、创造、发展、追求意义的本质。
第2题(10) 分简述人的未特定化对人的生成的作用。
答:教育人类学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主要在于具有的未特定性。
人的未特定化和未专门化使人无法仅仅凭借天生能力生存,导致了人的生命功能的且欠缺——本能的缺陷。
1、未特定化赋予人以可塑性;2、未特定化赋予人以教育的需求与可能;3、未特定化赋予人以社会性。
第3题(10) 分什么是濡化?
答:濡化有别于涵化,是发生在同一文化内部的,纵向的传播过程.是人及人的文化习得和传承机制,本质意义是人的学习与教育。
第4题(10) 分什么是本质生成模式?
答:本质生成模式指研究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的互动关系和生成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人之所以成为人和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以及他们的互动关系,特别重视从人与教育的本质的行程、发展、改变的一般特性上,把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一般作用模式。
第5题(10) 分教育进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教育进化的基本特征:1、教育进化具有整合性;2、教育进化是多种社会力互动合力的产物;3、教育进化与人类社会发展想一致。
第6题(10) 分简述人的生成特征。
答:人的生成特征:1、人的生成是文化演进之历程。
2、人的生成是文化适应性成长之过程。
第7题(10) 分
简述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
答: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便在于:证明以现存主流文化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可以变更为容纳不同族群文化的多元文化教育。
这一目标里那个领域加以验证:第一,通过修整一系列的而文化障碍而达成多元化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即分析课程与教学中的偏见问题;第二,表述一些方法以达成多元主义在课程与教学中的结合,通过某些课程的修订而使来自不同族群文化的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学习和思考问题,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第8题(10) 分试述文化模式与民族生存的关系。
答:文化模式与民族生存的关系:1、文化模式是基本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反映。
2、文化模式通过变异及整合等方式适应民族生存需要。
3、文化模式活力决定民族生存方式。
第9题(10) 分简述课堂人种志研究的特点。
答:课堂人种志研究的特点:1、课堂人种志研究是质性的;2、课堂人种志研究是直观;3、课堂人种志研究是描述的;4、课堂人种志研究是微观的。
第10题(10) 分
什么是文化连续性与不连续性?
答:文化连续性指再儿童成长过程中能按照渐进方式教给儿童系统的文化期望和社会责任,而不连续性则儿童发展中原有程式的中断或阶段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