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公选课期末作业
答:1、艾利斯的情绪ABC 理论的内容是:ABC 理论是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 C 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 A 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2、驳斥:小李的非理性信念符合“过分概括化”特征: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 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因此要提醒小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建立新观念:犯了错误不等于“彻底结束”,只要能认清错误的原因,建立“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的观念(B),就会产生奋发图强,再接再厉等积极情绪(C).从而使小李步入新的生活轨道.答:1.张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涉及到记忆能力差,费了很多精力却不见成果这一矛盾现实。
其实,每个人的记忆能力都差不多,不一样的只是记忆方法而已。
所以,抱怨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记忆方法是否合理?
相关原理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
据此,学家描绘了关于记忆的“系列记忆曲线”(serial position effect)(一个U 形的曲线),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
系列位置效应表明,如果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
比如,识记一篇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就比中间部分要好。
这可能是学习材料开始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开始部分的记忆,这种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的干扰叫做倒摄抑制;结尾部分受到中间部分的干扰,影响了对结尾部分的记忆,这种前面内容对后面内容的干扰叫做前摄抑制;中间部分受到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两部分内容的干扰,也就是同时受到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对中间部分的记忆,因而,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
而且,学科之间也会相互抑制,材料性质越相进,越是容易混淆。
2.针对上述情况,如何复习以提高记忆效果?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关和结尾的部分。
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
课堂中会发生很多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但要记住,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
上课前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
背诵单词或文章,在正背之后适当的从中间开始背,克服正背时由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中间部分记忆率低的问题。
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
学习时间过长,中间部分就相应增多,学习效率就会下降。
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同一学习材料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中学习的材料要不一样,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