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与复习备考策略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与复习备考策略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 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 ,代表作《哈姆雷特》。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
17世纪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 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 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
。郑成功收复台湾。
2017全 事件简表。据李亚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关联,史论结合 C独立提出观
国Ⅰ卷 编《世界历史年表》识予以阐述。中国近现代史+世


界近现代史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写出所提取的小
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说情节及历史现
2018全 出版于1719年, 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
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 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 》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 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 《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 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外国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 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 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 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 工人。
【答案】示例一 论题: 西方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机遇和挑战。 阐述: (1)工业革命给清政府带来了挑战。①18世纪中期兴起的工业革命, 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大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 了欧洲资产阶级的力量。②为了扩大市场,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外侵 略扩张。两次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破坏了中国的国 家主权,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同时工业革命也给清政府带来了机遇。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客观上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②洋务运动引进了工业革命中的机器生产和 先进科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结论:工业革命对清政府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遗憾 的是,清政府没有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失去了跻身强国行列的机 遇。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 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 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 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 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 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二、高考历史小论文题解答思路
1、紧抓一个宗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做?)
因题而定宗旨的组合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 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样;
2、总结材料类型:提取?(相对简单);
自拟?(关注题头的总括性语句和材料出处)
观点一定是完整的判断句式。
3、分析研究设问:重中之重 问法太灵活,建议多研究高考卷, 遵循见多识广的原则
1940年钱穆强调此观点,是为了宏扬民族文化,增强抗战的民 族意志精神。
结论:
总之,对中华文明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必将促进文化认同、 民族认同,进而弘扬民族精神。
2018年全国新课标Ⅰ卷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 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3、宏观视野(角度开放):高考联通史学研究;
4、答案灵活(答案开放):开放度越来越大,鼓励创造性思维和 批判性思维。(考查能力全面且要求较高--综合性、学术性和创新 性、思辨性形成批判性思维)
5、立意高远(立意开放):史学立意和社会立意、价值立意相结 合,立意开放而高远,体现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经世致用” 的学科功能。
0分
两项要求一 个都不符合 。
时间、过程 、代表性事 件等基本要 素缺少,表 述不准确。
评价不合理 。
历史现象的 概述与评价
2018年全国新课标Ⅰ卷
示例一: 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 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评价: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 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 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答】材料展示了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和西方社会发 展的特征,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方的社会环境 不同,所以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不同,反过来,西方 进行了工业革命,而中国仍然停留在古代科技水平上, 导致了近代以来中西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我们可 以从材料中提取出,科技创新是大国兴起的关键因素, 即西方工业革命对东西方影响不同,这样的观点,在论 证的时候,结合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 关系发展的特征,来进行论述。
【答案】示例一 论题: 科技创新是大国兴起的关键。 阐述: (1)近代英国重视科技创新。①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 发表,标志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②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促进了生产力 发展,英国进入蒸汽时代;③英国政府鼓励发明,积极推进技术革 新,推动手工工场过渡到机器工厂制,促进了城市化;④19世纪上 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任答2点即可) (2)晚清政府忽视科技创新。①为加强君主专制,晚清实行八股取 士文字狱,知识分子脱离实际,不利于科技创新;②对外奉行天朝 上国闭关锁国,拒绝了马嘎尔尼来华的正当要求,不利于学习英国 先进的科技,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从而导致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 结论:英国重视科技而兴,清政府止步科技而衰。可见科技创新是 大国兴起的关键。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 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 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 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 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 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 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 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 述公式进行探讨 世界近现代史

C独立提出观 点
文献摘录据卢梭《社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明确写出所拟论
2016全 会契约论》
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 C独立提出观
国Ⅰ卷Leabharlann 题进行简要阐述 世界近现代 实依据


14-17世纪中外历史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写明论题,中外
的历史现象
,历史现象属 于该时代。
(2)对历史 现象的概述
时间、过程 、代表性事 件等基本要 素完整准确

时间、过程、 代表性事件等 基本要素比较 完整准确。
(3)对历史 现象的评价
————
评价全面合理 。
(4)历史现 象的概述与 ————
————
2分
只符合两 项要求的 一个。
时间、过 程、代表 性事件等 基本要素 不够准确 。 评价较全 面合理。 历史现象 的概述与 评价的逻
评价:人文主义引导人们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 注人和人生活的世界,唤醒了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为 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表4
时间
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
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
14~15世纪 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
2018年全国新课标Ⅰ卷
示例二: 情节:英国人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荒岛上劳动生产, 生活“富裕”,并且救出濒临被杀的“野人”。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 概述: 14-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其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它 主张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现世的自由幸福 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反对愚昧。
国Ⅰ卷
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
C独立提出观 点
世界近代史
确全面
文献摘录钱穆《国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要求:结论不能
2019全 大纲》(1940) 国Ⅰ卷
整体),得出结论。中国史
重持充复论分材有,料据表中,述观论清点证晰,。C独立点提出观
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
42.(2019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 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 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 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 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 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 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1940年钱穆强调“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是为了宏扬民 族精神,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 结论:
总之,读史可使国民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力。
示例二
观点:
钱穆认为“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必附随一种对历史的温情与敬 意”,此观点正确。
论证:
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必然使国民附随一种对中华历史文 化的温情与敬意。如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织、冶铁技术传 入中亚、欧洲,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促进了世界的进步;唐代 丝绸之路海陆并举,茶叶、瓷器、纸张等传播到世界,丰富了世界 文化生活,并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格局;宋元时期指南针、火药、 印刷术传播到欧洲,促进欧洲社会的进步;明代郑和下西洋后,华 侨下南洋,带去了中华先进文化,促进了东南亚的开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