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学科学中生命科学内容的教学总体设想与建议小学科学课中的生命科学内容是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实体,到树林田野、湖泊山川,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生命科学相关单元的探究活动从观察身边常见的生命现象入手,以显浅的容易感知的有关生命问题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生命知识的启蒙教育。
引导学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命,珍爱生命。
融“知识方法态度”于一体,力求在灵活与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生命体的基本特征,获得在学习上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一、小学科学中生命科学内容教学的总体设想(一)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科学概念体系我们的学生对身边的生命科学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也应该是我们进行生命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要好好地加以呵护和进一步的激发,因此对于这块内容的科学概念体系通过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生命科学问题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来建构。
而对于问题也必须进行精心地筛选和打磨,问题的确定以“科学性、探索性、趣味性、实用性”为特点,尽可能以小学生的生活与成长为基点,体现科学启蒙原则,旨在拓宽小学生眼界。
选择的问题可以是宽泛的、综合的,也可以是深入的、独立的。
(二)要找准科学概念、态度情感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结合点一般地说,贴近日常生活实际的最容易唤起学生的潜意识和已有经验,做为科学教师就应该寻找那些有探究价值的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探究性因素,设计出一个个探究性的活动以此来建构科学概念、态度情感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建立科学概念,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
在生命科学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就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来设计。
一般的生命现象所发生的变化都是可以通过细心的观察来发现,让学生以尊重生命的态度进行科学学习,并用假设、观察记录、分类比较,从而初步形成某些概念,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
科学态度与方法的整合,能让学生从常见的生命现象延伸拓展到生命科学,认识也可以从现象深入到实质,从而产生对生命现象新的认识,使新的认识蕴含着美感。
(三)在多元化活动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生命科学”中各单元的学习内容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如种养、实验、实践活动、分组观察、系统观察、大组汇报交流、科学记录、数据分析等等。
保证给予充足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去直接体验与生命相关的生物现象。
目的是从科学教育着眼,通过观察创设生活情景,丰富感知、激发兴趣,让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有所发现。
人类的价值观是以创新和开拓为标志。
我们追求科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活动必须提供学生进行实践的条件,处理好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个别学生与全体学生、常识性的与探究性等关系。
特别需要让学生在群体中融合、沟通与互补,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获取,在多元化活动中体现价值。
(四)探究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要突出自主性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的确定应遵循学生认识的客观规律。
必须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选择贴近环境、贴近学生和得以表现自我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从教师的具体指导到半扶半放,再到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独立的个性,给予自由发展的空间。
让学生真正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有效地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二、小学科学中生命科学内容教学的总体建议(一)以生命科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观正确引领教学。
课程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再现,是对学习者未来的勾勒,是教育活动中最富有价值意义的方面之一,然而对于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关注的是“怎么教”,但很少关注“教什么”和“为什么这样教”(即对教育价值的判断),这是课程意识的缺失。
一定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文化视野下的课程应以此为内核,再从课程的价值认识来看,生命科学的内容比起其他教学内容,更加具有人文教育价值。
我们都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而设计教学,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如:如在养蚕的过程中,学生刚开始时兴致非常高,对蚕照料很细心,可是时间一长还是失去了耐心,很少去处理养蚕的盒子中的杂物了,有的干脆弃之不顾了,有的将蚕丢给了家长养殖。
如何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如何让学生认识人和其他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且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这就要从课程层面出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
只有正确理解教育价值,认同教育观念,教师才愿意为实现价值而做出对教学的改革,就能解决“教什么”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二)尽可能地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去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生命科学教学要以亲历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主要教学形式。
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来建构,让学生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让学生领悟有关科学方法,建构有关的科学知识,形成有关的科学情意。
“生命世界”教学活动除了常见的种植饲养、观察实验、搜集信息、现场考察、科学小制作、参观访问等主要活动外,还有讨论辩论、专题研究、情景模拟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科学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
具体采取何种活动类型需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和学习环境做出选择。
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该领域的教学与其他领域相比,有着独特的教学个性,教学过程指向于“体验探究科学的乐趣,感悟生命科学的奥秘与精彩”。
“生命世界”的一般教学方式,都应尽可能把学生真正地置于真实的生命世界中,真实的观察与如实的记录描述,使学生具有真实体验。
可是有许多关于生命科学探究实验是需要一个长周期的,有的在课堂上难以马上完成或看到实验结果。
这样就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借助视频、图片及文字资料进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学,就可以很好地构建“消化”的完整概念;运用“人体半身模型”和“人体结构解剖挂图”进行《身体的结构》教学,可让学生对身体结构有初步正确的了解;借用显微镜等工具观察,让教师的使用指导和学生的使用方法相互嵌入,在《微小世界》在教学中,可使枯燥的技能训练或知识传授变为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
(三)用生命科学的核心概念支撑起教学活动的设计,使教学目标更明确。
生命科学领域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活动设计的多样性。
但是,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用核心概念引领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国际上科学教学的特点,特别是现阶段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
我们要思考的是,需要什么样的核心概念是值得研究的。
以《蜗牛(一)》为例,该课是第二课,其教学内涵一方面指向蜗牛的生命现象,另一方面也是开掘了观察的内容。
蜗牛的呼吸怎么观察?观察蜗牛的呼吸需要有一定的方法。
教师可以提问:你能找到蜗牛的呼吸孔吗?如果学生找不到,教师可以示范:手指轻轻捏住蜗牛壳,让蜗牛扭动身体,然后观察蜗牛壳顶部位置,随着蜗牛的活动,每间隔10多秒钟,蜗牛的气孔会打开成一个小洞,可以清楚地看到蜗牛的呼吸了。
如果学生观察到这种现象,肯定会感到十分高兴,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
要达成的核心概念可以表述为,生命体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命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即都有一定的生存的基本需要,如水、空气和阳光。
那么在小学阶段到底有哪些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关注这个问题,事先做到心中有数。
为理清生命世界的核心概念,我们在备课时就不能一课一课备,也不能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备,还需要站在整个生命领域的高度统领备课。
这样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也才有能力去思考站在单课教学中如何做到“一英里深、一英寸宽”。
(四)以“有效教学”为归宿,重视五个要素。
1、把握学习起点,即关注和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对于生命世界的初始概念,有些问题和年龄特点没有必然关系,而取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取决于学生通过电视媒体获得的现代信息。
城市的孩子与农村的孩子经历不同,表现也不同。
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好学生的前概念调查,开展基于学生的经验与误解基础上进行教学。
例如,儿童通常认为“会飞的是鸟”,他们会为“蝙蝠是鸟”理直气壮,会为“鸭也是鸟”迷惑不解;他们会认为“蜘蛛是昆虫”理所当然。
我们强调教学时不要低估学生的学识与能力,要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误解有一个允分的认识。
2、引起学习心向。
如果教学所提供的新情境能使学生的原有认知产生冲突,就会很好地引发学习心向。
比如在《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一课中,教师出示一张显微镜下的细胞图,问:“当我们把洋葱表皮放在显微镜下面,你看到的洋葱会是怎样?”学生根据对放大镜的认识基础和平时对显微镜的作用的了解,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们将看到比在放大镜下看到更清楚、更清晰的图案”。
“哦,不,你们其实什么也看不到,是黑乎乎的一片。
”此时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一想,他最关注应该是对自己的想法的验证。
如果教师让学生“眼见为实”,即让学生将洋葱放在显微镜下看一看是否如大家所说的更清楚呢?当学生在这样一种自然状态下,发现显微镜下面真的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有意义学习将会在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下展开。
3、指向科学的本质。
任何一门学科之所以存在,它有学科独特的价值,这种独特的价值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对于科学课而言,对于生命世界领域的教学而言,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过程”,就是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时应符合生命世界的基本研究程序:观察一问题一假设一证据一结论一评价,从科学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出发进行探究学习。
需要指出的是,探究不一定就是做观察与实验,探究计划可以有实验探究、调查探究、数据信息探究、手工制作探究等不同形式,探究计划可以是其中的一项,也可以是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另外,探究也不一定是每个环节都要具备、进行模式化操作,探究学习可以是包含全部环节的全程探究也可以是重点几个环节的部分探究。
4、发展学生持续做细微观察、记录和推测的品质。
生命世界的精彩在于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很多时候是稍逊即逝的世界。
因而,需要做持续的观察、需要做及时的记录、需要做一定的推测。
这些能力和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繁殖”教学中,可以截取一些法国摄影师雅克·贝汉拍摄的电影《微观世界》镜头,强调这是他花了长达20年的时间用他的镜头语言,记录了生命世界的真实故事;在课的结束时,可以呈现法布尔《昆虫记》中关于蟋蟀繁殖的一段美妙绝伦的文字,强调这段文字出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的“蟋蟀出世记”。
法布尔是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花了长达10年的时间,用美妙的文学表达了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了传世之作《昆虫记》。
这两个环节的处理,可以渗透一种人们持续对事物进行细微观察的科学精神,渗透一种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记录和表达过程的方法、渗透一种教育蕴含在细节中的理念。
在《动物的卵》教学中,学生要研究卵的各部分在繁殖过程中承担怎样的作用,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做出充分推测,然后观看视频,寻找真正的答案,让学生与自己的推测做比较,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地方你找到了答案,哪些还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