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国际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国际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
通过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的国际贸易进程及国际贸易政策,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比较优势原理、要素禀赋理论、贸易保护的原因和形式、国际要素流动理论等。
掌握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
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等。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整体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把握,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为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其他经济类专业各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学时数:2学时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上点的含义,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熟悉在封闭和开放条件下均衡表达式及其图示;了解国际贸易整体利益,将利益分解成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掌握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国际贸易均衡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知识:了解际贸易整体利益,将利益分解成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理解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掌握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上点的含义,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在封闭和开放条件下均衡表达式及其图示。
能力:能够根据生产可能性曲线划分国际贸易利益。
3.本章教学重点(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2)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3)一般均衡分析。
4.本章教学难点(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2)一般均衡分析。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一)生产可能性曲线(二)社会无差异曲线第二节:封闭与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一)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二)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第三节: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和分解(一)贸易条件,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二)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学时数:4学时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比较利益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理论基本内容及其评价,学会用图形说明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知识:了解比较利益理论的发展过程,理解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能够用图形说明的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能力:能够深入了解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比较优势理论对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能够对现实中两个国家的交易通过比较优势或者绝对优势分析。
素质:分小组讨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3.本章教学重点(1)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2)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4.本章教学难点(1)用图形说明的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2)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的含义第二节:李嘉图模型(一)模型基本结构(二)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三)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图示第三节: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第三章:相互需求、提供曲线与国际贸易学时数:4学时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相互需求理论和提供曲线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掌握用图形推导提供曲线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知识:了解相互需求理论和提供曲线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掌握由贸易三角推导提供曲线。
能力:通过学习能够用所学理论对相互需求理论做出评价。
3.本章教学重点(1)相互需求理论;(2)由贸易三角推导提供曲线。
4.本章教学难点(1)由贸易无差异曲线推导提供曲线;(2)米德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相互需求方程式第二节:提供曲线(一)提供曲线的含义(二)由贸易三角推导提供曲线(三)由贸易无差异曲线推导提供曲线第三节:提供曲线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一)贸易均衡的相对产品价格(二)米德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第四章:要素禀赋、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学时数:6学时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克歇尔-俄林模型,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构,掌握要素禀赋的含义及哪种要素被称为特定要素,理解这两个模型所得出的一般结论,具备分析在这两个模型中国际贸易带给要素所有者利益再分配问题-自由贸易开展存在阻力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知识:了解里昂剔夫之谜,理解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掌握H—O定理。
能力:能不能解释清楚里昂惕夫之谜,要素禀赋理论是如何解释的,以及了解特定要素是如何界定的。
素质:小组讨论分析现在的国际贸易中要素禀赋理论是如何运用的。
3.本章教学重点(1)H—O定理;(2)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4.本章教学难点(1)H—O定理;(2)里昂剔夫之谜。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标准模型(一)要素禀赋与要素密集度(二)模型的基本假设第二节:H-O定理与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一)H-O定理(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的经验检验与补充(一)列昂惕夫之迷及其解释(二)需求逆转与要素密集度逆转第四节: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一)特定要素模型(二)相对价格与特定要素模型(三)特定要素模型与国际贸易第五章:重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学时数:2学时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代表性需求、潜在出口、潜在进口动态比较优势的含义,了解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掌握用重叠需求理论分析发达国家之间为何开展贸易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知识:了解潜在出口、潜在进口,理解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掌握重叠需求理论的基本思想。
能力:能够根据重叠需求理论分析两个发展相近的国家是如何开展国际贸易的。
素质:小组讨论,找到一种商品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一下这种商品处于哪个周期。
3.本章教学重点(1)重叠需求理论;(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
4.本章教学难点(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2)用重叠需求理论分析发达国家之间如何开展贸易。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重叠需求理论(一)收入水平与需求水平(二)重叠需求理论的基本思想(三)重叠需求理论的意义第二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图示(三)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证检验(四)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学时数:4学时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公司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行业规模经济的含义,了解在外部规模经济中贸易利益分配的不同形式,具备区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知识:了解贸易利益分配不均等时的情形、市场规模扩大的影响,理解产业内贸易的模拟案例掌握,掌握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能力:能够区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区别,并且能够用现实国家间贸易的例子分析贸易开展的过程。
素质: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市场结构的特点来分析、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一些新现象。
3.本章教学重点(1)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2)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
4.本章教学难点(1)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2)产业内贸易。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规模经济理论(一)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二)静态规模经济与动态规模经济第二节: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封闭条件下的国内市场均衡(二)开放下两国消费点重合时的情形(三)贸易利益分配不均等时的情形第四节: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一)市场规模扩大的影响(二)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第五节: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的一个模拟案例(二)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三)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第七章: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学时数:4学时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贸易保护主义各种观点的出发点、主要结论;了解最佳关税、幼稚产业的概念;了解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全面把握最佳关税论的适用条件、最佳关税的来源;重点掌握判定幼稚产业的三种标准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对贸易政策指定的影响,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地解释现实中的一些贸易保护现象。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知识:了解贸易保护主义各种观点的出发点、主要结论;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理解最佳关税,掌握最佳关税、幼稚产业论判定标准。
能力:能够用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分析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摩擦,并运用最佳关税理论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
素质:分小组讨论中美贸易战。
3.本章教学重点(1)最佳关税论;(2)幼稚产业论判定标准。
4.本章教学难点(1)出口供给弹性;(2)进口需求弹性与关税的分析。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最优关税理论(一)最优关税(二)供求弹性与关税承担(三)最优关税与抽取垄断资金第二节:幼稚产业理论(一)幼稚产业的判别标准(二)幼稚产业保护的经济分析(一)动态规模经济与幼稚产业保护(二)幼稚产业保护的成本分析第三节:战略性贸易政策(一)战略性出口补贴(二)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三)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的有效性第四节: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第五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一)发展中国家的界定(二)进口替代战略(三)出口导向战略(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第八章:国际贸易壁垒与出口促进学时数:8学时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际贸易壁垒存在的各种形式及含义,商品倾销的含义,掌握关税负担转移的局部均衡分析,各种壁垒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商品倾销的经济分析,理解进口关税摄取外国垄断利润模型,出口补贴争夺市场份额模型,具备分析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保护现象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知识:理解国际贸易壁垒存在的各种形式及含义,商品倾销的含义,掌握关税负担转移的局部均衡分析,各种壁垒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商品倾销的经济分析。
能力:能够用商品倾销的定义和构成要件分析国际上的倾销案件,为了促进企业的出口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素质:查找一下中国的哪些产品被西方国家界定为倾销,中国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应对,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国家应该采取什么帮扶措施。
3.本章教学重点(1)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2)进口配额的经济效益;(3)出口补贴的局部均衡。
4.本章教学难点(1)进口关税摄取外国垄断利润模型;(2)出口补贴争夺市场份额模型。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进口关税(一)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二)进口关税的一般均衡分析(三)关税结构理论第二节:进口配额(一)进口配额的经济效益(二)进口配额的分配(三)进口配额与等额关税的比较第三节:出口补贴(一)出口补贴的概念(二)出口补贴的局部均衡分析第十四章:汇率决定理论学时数:6学时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有关汇率决定理论中影响较大有代表性的一些理论如铸币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及其简要的评价,了解货币模型理论,使学生掌握用利率理论分析利率是如何决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