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购主板的基本原则面对性能各异、价格不一的主板,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下3个方面来考察。
1、实际需求用户应按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采购主板。
比如说,对一般的商务处理来说,如没有较高的娱乐性要求,则可选购一款Socket 370架构或810架构的主板,没有必要去选购与奔腾Ⅱ或奔腾Ⅲ CPU搭配的主板。
这样就可以做到物尽其用,另外,在满足“物尽其用”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的是“物超所值”。
比如说,花同样的钱,同是BX芯片组的主板,有的提供了软跳线的技术,让用户方便快捷的安装与调试系统;有的提供了较多的外频组合及调节CPU核心电压功能,满足超频爱好者的乐趣,等等。
2、品牌主板是一种高科技、高工艺融为一体的集成产品,因此作为选购者来说,应首先考虑“品牌”。
品牌决定产品的品质,一个有品牌的产品有一个有实力的厂商做后盾、做支持;一个有实力主板厂商,为了推出自己的品牌的主板,从产品的设计开始、选料筛选、工艺控制、品管测试,到包装运送都要经过十分严格的把关。
这样一个有品牌做保证的主板,则对其电脑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牢固的保障。
3、服务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有二三十种品牌的主板,有时用户也不清楚所购买的主板是否有良好的售后服务。
有的品牌的主板甚至连公司网址都没有标明,购买后,连最起码的BIOS的更新服务都没有。
因此,虽说这些主板的价格很低,但一旦出了问题,用户往往只好只认倒霉。
所以,无论选择何种档次的主板,在购买前都要认真考虑厂商的售后服务。
如厂商能否提供完善的质保服务,包括产品售出时的质保卡,承诺产品的保换时间的长短,产品的本地化工作如何(包括提供详细的中文说明书),配件提供是否完整等。
总之,在选购前多了解了解主板方面的知识,主板厂商的实力,产品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也要多看多听多比较,这样就能选购到一块让您称心如意的主板了。
二、技嘉公司如是说技嘉科技认为电脑用户在选购主板时应要考虑以下5个因素:1、应用需求与环境之所以要把这一项作为前提考察点,是因为它对于选择主板尺寸、支持CPU 性能等级及类型、需要的附加功能都会有一些影响。
比如:如果您的工作环境比较紧凑,那么就要考虑Baby AT、Micro ATX或最新的Flex ATX板型;如果构建多媒体环境,那么选择能够匹配主频高、浮点运算能力强和缓存空间大的CPU的主板会使您的系统更快速、稳定;而如果您需要电脑开机省时、方便且省电,支持STR等节能功能的新型主板大有裨益。
2、对系统性能期望对于性能指标的考察是选择主板的关键。
主板对CPU电压、外频、倍频的支持范围,在运行大量高级程序或不同超频状态下的稳定性等,都与整台电脑的性能休憩相关。
至于如何做出判断,技嘉科技认为用户可以通过权威专业媒体的评测数据、相关著名网站的评测推荐,以及朋友同事们的使用感受等方面来了解相关情况,也可以通过观察主板的做工、用料、板面布局做出大致判断。
3、各项附加功能CPU温度监测、防病毒体系等软硬件安全保护措施、多级电源管理功能、各种方便的开机方式、管理的智能化程度、散热性能,以及AGP 2X/4X、SB-LINK 等流行的接插界面都会对用户的使用感受和升级考虑有所影响。
4、系统经济性用户在追求最佳购买经济性时,应分两个层面实施。
一是明确应用要求,经济性不等同于价格低,首先要做到所选既所需;二是在明确购买档次之后捕捉购买时机和争取最经济的价格。
如果您要做升级,就应选择扩展性好、性能出众的主板;如果只是要求够用、好用就行,那么可以考虑选择性价比出众的整合型主板,以减小总体开支;而如果您的系统要求前卫,对速度、稳定、系统安全要求近乎苛刻,那就不要因为主板丝毫的硬件缺憾影响系统完美表现,高性能主板才是最经济无悔的选择。
对于同一档次的产品,主板品牌、芯片组品牌与级别、功能集成度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
5、服务方式及保障最后,如果您所购买产品所属的厂家和经销商能够为您提供良好的服务,能够提供快捷的维修、咨询服务,并拥有便于下载最新BIOS程序的网站,那就比较理想了。
“老鸟”的经验谈目前市场上主机板的生产厂商和品牌非常多,价格差别甚大,质量也参差不齐,但是所能提供的功能却类似。
我们先抛开主板的具体规格和功能不谈,讨论一下选择主板必须关注的因素。
1、性能和速度首先是性能和速度,简单地说是“快不快”,一般都是专门的一些测试软件来评估主板在实际应用环境下的速度。
不过一般性能和速度只有不同产品之间比较才有意义,由于只有在完全相同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下的数据才具有可比性,所以普通用户难以做到,只有一些专业媒体才会进行同类产品的横向比较。
2、必要的功能其次是考虑主板是否实现了必要的功能。
例如是否支持大容量硬盘、主机板的接口如Power、HD工作指示灯、Reset、扬声器等是否正常工作、BIOS的种类、系统实时时钟是否正常等。
3、稳定和可靠一般来说稳定性和可靠性与不同厂商的设计水平、制作工艺、选用的元器件质量等有非常大的关系,但是它很难精确测定,常用的测试方法有三种: 1、负荷测试:是指在主机板上尽可能多地加入外部设备,例如插满内存,使用可用的频率最高的CPU等。
在重负荷情况下(包括软件使用资源需求比较大的Windows NT而不是Win 98),主机板功率消耗和发热量均增大,主机板如果有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比较容易暴露。
2、烧机测试:是让主机板长时间运行,看看系统是否能持续稳定运行。
3、物理环境下的测试:可以改变环境变量包括温度、湿度、振动等考察主板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4、兼容性对兼容性的考察有其特殊性,因为它很可能并不是主板的品质问题。
例如有时主板不能使用某个功能卡或者外设,可能是卡或者外设的本身设计就有缺陷。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兼容性问题基旧鲜羌虻サ挠泻兔挥校 乙话阃ü 黄渌 布 部梢越饩觥6杂谧约憾 肿暗缒缘挠没В―IY)来说,兼容性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果用户还是请装机商动手的话就不容易碰到。
5、升级和扩充或多或少购买主板的时候都需要考虑电脑和主板将来升级扩展的能力,尤其扩充内存和增加扩展卡最为常见,还有升级CPU,一般主板插槽越多,扩展能力就越好,不过价格也更贵。
6、价格价格是用户最关心的因素之一。
不同产品的价格和该产品的市场定位有密切的关系,大厂商的产品往往性能好一些,价格也就贵些。
有的产品用料比较差一些,成本和价格也就可以更低一些。
用户应该按照自己的需要考察最好的性能价格比,完全抛开价格因素而比较不同产品的性能、质量或者功能是不合理的。
还有其它一些因素,1、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主要是看看厂商对产品的技术支持、售后服务如何,大的厂商往往有比较固定的代理商,提供比较好的服务。
2、主板是否容易使用,说明书是否简洁明了、附件是否齐全、跳线说明是否清晰等。
3、电磁兼容性,电磁泄漏大的产品会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技术角度的考虑上面介绍了一些必须的考察因素,下面就从技术角度具体谈一下选择主板的思路。
1、CPU是核心首先用户要考虑需要使用什么样的CPU的主板,采用的CPU大致决定了整台系统的性能档次。
目前流行的主板按照CPU的接口分为三类:Slot 1、Super 7和Socket 370。
目前与Slot 1主板配合的CPU有Intel Celeron、PⅡ、PⅢ,Slot1接口的CPU价格比较高,所以主板的价格也比较高。
Super 7主板则要配AMD、Cyrix和IDT的CPU,它们在低端市场很有竞争力,相应地Super 7的主板价格也是比较低。
而Socket 370是Intel放弃Socket 7市场后重返低价市场的产物,具有比较好的性价比,对于Socket 7平台冲击很大。
2、芯片组是灵魂说到主板就不能不谈芯片组,芯片组实质是主板的“灵魂”。
采用同样的控制芯片组的主板一般来说功能都差不多,所以选择主板重要的就是选择控制芯片组。
目前主要有四家公司的产品,Intel、VIA、SiS和ALi。
Intel公司的控制芯片组在性能、兼容性和稳定性方面比较领先,不过价格也比同档次的另外三家的产品贵。
目前Intel公司的控制芯片组主要有LX、ZX、EX、BX和810,这些控制芯片组都既有Slot 1接口的主板也有采用Socket 370的主板。
LX和EX只能支持66MHz的外频,即使是超频也很难超到100MHz外频,不过价钱上也比较便宜。
如果选择了Celeron 或PⅡ266/300等只能使用66MHz 外频的CPU,那么基于LX的主板是比较价廉物美的选择,例如大众公司的VL601。
BX目前仍然是价格最高性能也最好的主板,是高档电脑的首选。
BX支持66/100MHz外频,可以全面支持不同频率的Celeron、Pentium Ⅱ和Pentium Ⅲ,同时有着很强的超频能力。
ZX是BX的一个“简化”版本,同样支持100MHz外频,但是内存只能使用512MB,最多只有2条内存条,对于对扩展性能要求不高的用户相当实惠。
Intel最新的控制芯片组当属810,它的最大特点是在控制芯片组中集成了显示卡的功能,从而可以减少成本和降低发生兼容性问题的可能性。
用户需要格外注意目前的810芯片组有三种不同的版本:810L只能使用UDMA 33的硬盘接口,只能使用主内存来作为显示内存,性能会受影响。
比起810L,810支持UDAM 66接口。
目前最好的就是810DC100了,它既支持Ultra DMA/66又使用专门的4MB显示内存,播放DVD和3D表现有相当大的提高。
用户购买810主板务必要注意到底是哪种芯片组,这些主板的名字和外貌都很相似,但价格差距较大,购买时可不要被奸商给坑了。
至于非Intel系列,目前主要有VIA、SIS、ALI三家。
其中又以VIA最大,SIS在集成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笔者认为这几家的芯片组产品相对Intel来说实际上更有特点,例如,支持133MHz外频方面、Ultra DMA/66、集成VGA 等技术方面,非Intel芯片组都比Intel芯片组更早提供支持,某些技术方面甚至做得比Intel好。
但若谈到相当重要的兼容性、稳定性等方面比Intel还是有段差距。
笔者测过一大堆非Intel主板,平心而论:这些主板都比较有特色,但各种补丁程序特别多;而且一些新技术虽然支持,但因技术不够成熟表现出来的问题相对较多。
总的看,如果用户希望更加便宜,就可以考虑非Intel控制芯片组的主板,或者考虑VIA和SIS集成了显示功能的控制芯片组会更便宜。
如果考虑兼容性、稳定性等问题多一点,目前最好还是选择Intel控制芯片组的主板。
上面讨论的其实只是购买主板的“大方向”,不同的用户会有自己不同的要求。
例如DIY玩家就会特别注意主板的超频能力,这就对主板有一些额外的要求,例如更多的外频选择、调整CPU电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