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摩梭民居

摩梭民居

正房的平面基本是个正方形,内部的空间格局呈“回”字型,中间的“口”字是主室。摩梭家庭的火塘、祖先、神灵,都在这间主室里,这间屋子四周的维护墙体一定是用木楞垛起来的,且一定是单层空间,这是摩梭人执着恪守的传统。
主室靠神山一侧靠墙放置一个储物柜,储物柜的中间有一个龛,摩梭人在龛里供奉火神及祖先“冉巴拉”。
小孩出生以后,就住在火塘边,一直住到十三岁。等到年满十三岁,要举行成年仪式,摩梭人也叫“成丁礼”,“成丁礼”也在正房举行。“成丁礼”之后,男女在住居里的空间分配就开始有区别了。
男性成员在“成丁礼”之后,就离开正房,在母亲家里不再有固定的居住空间,成为母系“衣杜”的游离分子,夜晚大部分都在“阿肖”的花房里度过。
主室是一个大约6~7米见方的空间,内部没有进一步的空间分隔,然而摩梭人长期代代传承的生活习俗,在正房的主室里形成了明确的空间领域。人和神,男、女家人,男、女客人,都各有其固定的空间领域。以男、女柱为界,靠神山一侧是坐、卧、进餐、交谈、待客的空间;另一侧是进行厨事操作的空间。靠神山一侧的空间又以火塘为界,靠近正房入口的一侧是女性成员的空间;另一侧是男性成员的空间。火塘后面和“司拖”所在之处侧是属于神灵及祖先的空间。(图9)
一摩梭人的精神空间观念
图1空间观念图示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摩梭人对方向十分重视,对东、西两个方位的识别,是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的自然现象而设定,然后才判断南、北方向。
“我家的祖先是我们村里最大的神。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那里有一只狮子,狮子身上骑着一个神。西方的神叫‘多巴喀巴若’,骑着一匹牦牛。南方有一位骑虎的神,北方有一位骑绿色孔雀的神。”这是达巴在新房建成时举行的升火仪式上念诵的经文的其中一段,体现了摩梭人的空间方位体系建立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精神空间现实化、空间观念秩序化的过程。如果把空间秩序化理解为一种控制目标的话,方位体系就是实施控制的行为规则。无论空间秩序,还是方位体系,都是以对空间和某些事物、现象或者观念的对应关系为前提和基础的。从上文引述的达巴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在摩梭人的空间观念中,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各有一个神与之相对应。(图1)
女性成员在“成丁礼”之后,也暂时离开正房,在花楼上拥有一间花房,摩梭人称为“花骨”。女性成员开始在自己的“花骨”里接待“阿肖”,直到怀了孕,到临产前两到三个月的时候,又搬回正房里居住,由妈妈照顾。分娩也是在正房里进行,分娩后在正房里休养,两到三个月之后,再次离开正房,重新回到“花骨”接待“阿肖”。
图6摩梭女性的一生在住居里的轨迹
上火塘就设在冉巴拉前面,上面支铁三角架,日常烧茶煮饭就在上火塘上。
主室除朝向内院的门外,另有一道门,在与正门相对的墙上,靠火塘一侧,通向后面的后室,这里的后室平时做贮藏室,家中有人过世时则做停尸房。摩梭人把日常出入的门当做“生之门”,通向停尸房的理解为“死之门”,女性因为生育、创造新的生命而被认为与生有关,所以火塘旁边,靠入口一侧是女性的位置,另外一侧是男性的位置。女性的位置上靠墙设一张床,这是摩梭家的祖母居住的地方。(图8)
摩梭人集中聚居的滇西北高原永宁坝区处在多种文化边缘处的叠合交汇点,不仅是青藏文化的东南边缘,而且是氐羌文化的西南边缘与百濮文化的东北边缘的叠合交汇处。由于边缘文化心态和氛围,在加上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所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里,摩梭人的乡土建筑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建筑形态和独特的居住文化。
正房“回”字形内外两个“口”字之间的空间,被分隔成3~5间不等。入口处的小空间称为前室,有敞开的也有封闭的,是从外边进入堂屋的过渡空间。其余三面均是贮藏空间。前文已经提及,后室贮藏重要财物兼做停尸房。两侧的上室和下室贮藏食物及各种工具,诸如石碓、石磨等等。在上室或者下室里,另有一座大灶台,粮食收获的季节用来煮酒,平时煮喂养牲畜的饲料。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女性成员年龄大了,不再结交“阿肖”了的时候,再次搬回正房的主室里居住,直到过世。过世之后在正房的主室里洗尸、捆尸,过世之后到火葬之前这一段时间,尸体暂时储存在正房的后室里。
就这样,摩梭女人一生的成长的历程、一生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生命来去的轮回,都系于正房。(图6)
图7摩梭院落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正房也叫祖母房,是一家之中最年长的女性——即一家之主——居住的地方。摩梭大家庭里其他女性成员的生活也和正房有着比男性成员紧密得多的关系。摩梭人的一生始于正房、终于正房,摩梭女人更是一生中所有的重要事件都发生在正房。
一般情况下,摩梭人都出生在正房。根据具体状况的不同,生育会在正房的不同空间里进行,最多的是在火塘边,也有的在后室,还有的在前室旁边隔出来一个小房间。
图5摩梭住居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永宁坝区的主要住居形式是“井干式板屋”,墙体全部用木椤子构筑,屋面用杉木板覆盖,这是摩梭人世代沿袭的住居形式。如今,很多房屋已经改用小青瓦做屋面,甚至有少数建筑开始用砖砌筑墙体。但是,摩梭住居的正房始终沿袭着“井干式板屋”的形式,这体现了摩梭住居空间中的女性中心控制的稳固地位,传递着摩梭人住居的女性文化特征。(图5)
相对于我们的“家庭”的概念,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有比较多的人口,一个大家庭少则七、八人,多的有二、三十人。特殊的母系血缘共居,使摩梭人的住居往往形成比较大规模的院落,院落的组成包括正房、左右厢房和门楼等。
在构成摩梭住居的这些元素中,唯有正房是无论如何都必须有的。根据家庭人口规模以及经济水平的状况,住居的院落可能会减少厢房或者门楼,也有可能在四合院之外增加其它的房屋,院子也有大有小,但是正房不但一定要有,而且只能有一座,格局也都是一样的。正房都是只有一层,厢房和门楼几乎都是两层。虽然正房相对比较低矮,但却是摩梭住居的心脏,是母系大家庭的生活的中心场所,也是摩梭住居文化的重要象征,一座正房就代表一个母系大家庭。如果某一个家庭增加了一座正房,那么这个家庭一定是内部发生了分裂,是为摩梭人所不耻的事情。
图2火塘空间图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二火塘空间在摩梭人精神空间中的重要地位
建筑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源之初就不仅在营造客观空间,同时也在营造精神空间。对于摩梭人来说,火不仅提供了安全、温暖的感觉,而且是摩梭人和神灵沟通的媒介。正房主室里以火塘为中心的空间是摩梭人“人神共居”观念的现实反映。(图2、图3)
同时,摩梭住居正房里的火塘还是一个母系大家庭的代表,一个火塘就代表一个居住在同一个院落里的母系血缘团体,摩梭人称这样的一个团体为一个“烟火户”。(图4)
三摩梭住居空间中的女性中心控制
空间观念是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住居空间的意义,决定于居住主体的空间观念。
在摩梭住居的空间中,社会意识的空间——即社会性的要求在空间构成形态上体现的最为突出。
从摩梭人独特的婚姻制度和家庭组织形式,我们可以了解到:无论在婚姻关系中,还是在依照母系血缘关系形成的社会基本细胞里,女性都处于中心地位,女性是摩梭社会的支柱。女性是摩梭住居的居住主体,是居住行为中的稳定因素,和住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摩梭语里,“大家庭”和“住宅”是同一个词,据此可以看出女性意味着定居。男性是摩梭社会里的游离分子,在住居里没有固定的位置,白天在母亲的住居里生活,获取亲情和物质需要的满足,夜晚在阿肖的花房里,享受情感的愉悦。男子只有出家做了喇嘛,才在住居中有固定的居住空间——经堂。显然,摩梭住居是以女性为中心,相比之下,男性和住居的关系要松散得多。
经堂要背靠神山而建,佛龛同样是设在靠神山一侧的墙上。余下的两面建造花楼和牲畜棚,花楼和牲畜棚的位置可以互换,但大多数摩梭住居的花楼建在与正房相对的一侧。
五摩梭人住居的主体建筑空间
正房是摩梭住居中神人共居的地方,也是摩梭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空间。既是居住、生活的核心,也是精神的核心,是最为神圣,最为重要的建筑。正房内设火塘,以火塘为中心的空间是一个大家庭饮食、待客、议论家事的核心场所;同时,正房也是与神灵接触、沟通的场所。正房建成之后,除翻修屋顶上覆盖的木板之外,不能擅自更改变动。因此,在永宁坝子里有不少年代久远的祖母房仍然得以保持原貌,有的祖母房甚至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图3“人神共居”空间图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4上火塘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任乃强先生认为,女性中心的持久,是我国古代羌族文化的最大特色。“从猎业发展起来的羌民族,直到公元第八世纪以前都一直保持着女性中心的社会制度。”与古代羌族有着渊源关系的摩梭人,在摩梭文化里承袭了古代羌族文化的女性中心这一特色,并且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长久地保持下来。摩梭社会性质的女性中心这一要素,渗透到摩梭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而升华为虔诚的女性崇拜,同时深刻影响永宁地区生活环境的实体构成,衍化成了空间环境的控制性动力。
图10正房剖面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正房平面图
图8正房平面及剖轴测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9正房的空间领域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主室中间的两棵柱子,靠近入口一侧的是女柱,另一根是男柱.。(图10)上火塘对面,男柱一侧的墙角,木台子上放着一个木柜子,柜子顶上另有一个冉巴拉,摩梭语称这个柜子为“司拖”,火塘、司拖和冉巴拉是摩梭民居中不可缺少的三样东西,冉巴拉是火神和祖先,司拖是木楞房的心脏,而火塘则是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放置“司拖”的木台子旁边,令有一座灶台,称为下火塘,当家里来了客人或者逢年过节需要一次煮比较多的食物,就用下火塘煮。
四摩梭人住居的院落空间布局
摩梭民居的空间布局与其社会形态、家庭结构是相对应的,一般都是一个大家庭住在一个四合院里。一座完整的四合院由正房、经楼、花楼、牲畜棚围合。
在同一个摩梭聚落里,围合院落的四幢房屋的方位都是固定的,不同的摩梭聚落之间却不一定相同,因为四幢房屋的方位是和聚落的神山有对应关系的。
摩梭住居的正房要有一面山墙正对聚落的神山,这是摩梭人建造住居一定遵循的。正房主室内的上火塘是要设在靠神山一侧的,火塘后的锅庄石、冉巴拉都设在靠神山一侧的墙根,这样,每天祭锅庄、祭祖先、敬冉巴拉时都是面朝神山的。在此基础上,正房的入口朝东或者朝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