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
班级:姓名:学号:
第一课时
【旧知回顾】
1.________________,二十三年弃置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3. 东风不与周郎便, ____________________。
4. 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惶恐滩头说惶恐,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呈现】(与上节同)
【尝试练】
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翻译下列句子。
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己亥之二月也。
【巩固练】
完成《学习辅导》P83-84 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第二课时
《满井游记》的写作特色
(1)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如写水为“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这种表现方法,没有
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2)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把
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
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
在《满井游记》中这
种写法也很突出。
(3)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
在这篇游记中,
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
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
切的体会和感受。
【课堂检测】
1、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了( )。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
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作者写景,主要写了()其中()的部分是重点。
作者先用()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
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
写柳条突出其(“”)的姿态,写麦田说其(“”)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
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
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
最后作者总括一句:()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作结,再次表明作者()的兴趣。
“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中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
2、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
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3、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
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附录】《满井游记》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
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光才闪烁发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
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这是)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