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摘要: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是职业指导成效发挥的关键所在。
鉴于笔者所处单位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性质,本文将主要论述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围绕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指出其职业素养的现状。
在论文的第三部分,笔者从专业培训、人才引进、调研考察、绩效管理和心理辅导等五方面,论述提高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职业行为可惯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a)-0145-02当今时代,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是高校职业指导成效发挥的关键所在。
当前,高校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择业、创业教育,日益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教育与引导作用,帮助适龄大学生树立合适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在当前形势下显得越来越必要。
本文旨在论述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指出当前其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现状,提出提高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对策建议。
1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何谓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下面,笔者分别从职业指导心念、职业指导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三方面对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论述。
1.1 职业指导心念职业指导心念,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思想(意识)两方面因素。
通俗地说,即: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爱岗敬业、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
(1)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职业指导人员,经常需要接洽、联系企业或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测评、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整理、收集并分析职业信息等。
高校的职业指导人员,需要及时掌握企业、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了解相关用人单位真实的招聘意愿,并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公告。
(2)爱岗敬业、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职业指导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不断鞭策自我,加强自律,勤于学习和交流,努力培养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
1.2 职业指导知识技能职业指导知识技能,是做好一项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职业指导人员,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以上学科都与职业指导工作紧密联系。
(2)扎实的专业知识:职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单向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职业指导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喜好,解答学生关于职业生涯发展、职业规划、就业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和解读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学生达到个人与职业的匹配。
1.3 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行为习惯,是指通过长时间学习、转化,最后形成一种习惯的职场综合素养,相对于职业指导人员而言,包括:行业信息的认知分析能力、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出众的表达能力和高超的指导艺术。
(1)行业信息的认知分析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职业指导人员,应掌握自己所服务的行业信息,对其进行必要的整理、归纳和分析,并逐步结合市场的用工动态,作分析和评估,形成自己的见解与判断,适时地为求职者就业提供指引与帮助。
(2)出众的表达能力和高超的指导艺术:职业指导人员,须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高的公文写作水平。
2 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现状为进一步认识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现状,笔者走访、调研广州地区的九所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发放题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现状”调查问卷300张,收回问卷291张,问卷回收率为97%,该调查问卷共25题,所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分析,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如下:性别分布:男生162人,女生129人;人员专业背景:文科类:138人,理科类:69人,工科类:39人,医学类:36人,艺术类:9人;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各高校学生处或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以及专职干部、研究生处的负责人以及专职干部、各高校二级学院(系)副书记、辅导员等。
下面,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归纳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现状如下。
2.1 职业指导人员低龄化、高学历化情况普遍,社会阅历少,专业结构与职业指导联系不够紧密职业指导,是一项面向人才成才与发展的育人工程,寓职业测评与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以及教育帮扶于一体,需要职业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从调查结果来看,93.6%的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都是从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走上高校工作岗位,延续从“大学—大学”的学习工作模式。
86.9%的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通过努力,取得硕士或以上学位(含在职攻读),72.8%的职业指导人员感觉缺乏社会阅历或业内从业经历或对相关行业职业发展的感悟,且这些职业指导人员自身的专业背景与职业指导有一定差距。
据问卷统计,这些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结构主要涵盖:思想政治教育、金融、理工、医学、人文、管理、政法等专业,与职业指导联系较密切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仅占总人数的11.6%(见图1,见表1)。
2.2 职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亟须提高,系统的职业指导思维仍显不足在对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调查过程中,78.3%的职业指导人员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授课与职业指导过程中,仍感到理论水平不足,时常出现酌襟见肘、有心无力的状况。
同时,68.3%的职业指导人员反映,自己亟需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和心理咨询等相关理论的系统培训。
2.3 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足,对相关行业人才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比较缺乏在调查问卷中,78.5%的职业指导人员感到,自己对所从事专业领域人才的发展走向认识不足,86.8%的职业指导人员认为,自己在本职工作以外,并没有太多时间对相关专业方向的知识、对所在院系的专业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认识和了解。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日常工作实践中,由于自身工作时间短或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大部分职业指导人员对相关行业缺乏深入了解与认知,在实际的职业指导工作中,往往只能照本宣科或避重就轻,泛泛而谈。
2.4 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情感态度尚未养成,呼唤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从事教育专业所需要的特定的思想信念与道德品质,是教师基于自我期许而表现出来的充分信任、高度热情和不懈追求的风范和活力”。
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系统的职业指导理论水平、对相关行业专业化的认知程度、对相关专业人才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还包括职业指导人员专业精神的塑造,进而养成专业化的情感态度,包括:乐观、积极向上、友善开朗等行为品格,平等对待学生、乐于与学生交往的行为取向等。
3 提高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对策建议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关系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成效。
为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热情、周到和专业的职业指导,笔者认为,应在当前工作基础上,大力加强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培训,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其职业指导能力,应着重围绕以下五方面开展工作:(1)以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为目标,积极组织职业指导人员参加系统的专业培训,为其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理论武器和知识储备。
当前,各高校的职业指导人员队伍中,除了主管校级领导和学生处、研究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和专职工作人员以外,最主要的成员是负责本科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他们并非来源于专家型的职业指导人员,亟需加强学习与培训,需要定期组织其参加各种职业指导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指导专业知识,逐渐形成一种专业素养。
据问卷统计,87.6%的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有参加过国家、省和北森等教育机构组织的各类培训。
大力支持职业指导人员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鼓励他们多出理论成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九所高校的职业指导人员中,获职业指导师(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数占职业指导人员总数的67.4%,25~35岁之间的职业指导人员中,获得职业指导师(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数占职业指导人员总数的43.2%。
此外,职业指导人员的学历层次也在不断提升,截至2012年3月,获硕士学位或以上(含硕士在读)的人数比例达到86.9%,一个高学历、专家型职业指导师的团队雏形已经形成。
通过加强系统的职业指导培训、轮训或不定期的短训,使职业指导人员及时掌握国家的政策法规,及时洞察行业的发展前景,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不断提高其职业指导专业化水平(见表2、3)。
(2)加快各高校人才引进的步伐,可考虑聘请社会人事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政府组织部门、法律专家以及专业骨干教师加入到高校职业指导队伍中来,全校通力合作,发挥职业指导人员的教育、引领作用。
高校专业骨干教师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人员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在各高校,专业骨干教师的言行举止往往能成为大学生效仿、学习的对象。
自2000年以来,各高校每年不定期邀请专业骨干教师举办多场“关于大学生就业、择业与创业方面”的系列讲座,举办职业规划的开放课堂,定期举办毕业生座谈会,丰富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实践载体,受到学校广大师生的喜爱。
(3)积极组织、鼓励职业指导人员参与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的调查研究工作,开展与企业、用人单位的回访、交流,选送职业指导人员赴企业、用人单位实地调研、学习考察。
鼓励职业指导人员参与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的调查研究工作,结合企业、用人单位招聘用工的实际情况,各高校每年定期组织职业指导人员赴企业、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学习考察。
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仅14.6%的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有去企业、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考察。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学和对企业进行回访的形式,使职业指导人员加深对相关行业人才发展规律性的认识,提高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通过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将大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逐步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就业同步。
通过与企业、用人单位的回访、交流和调研考察,发挥企业、用人单位的优势资源,不断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
(4)建立并完善职业指导人员绩效管理的措施,参照可量化的指标,鼓励职业指导人员提高专业素养。
建立职业指导人员绩效管理的可量化指标,规定职业指导人员每年在岗培训的具体时间和课程要求,可设立科研创新奖、科研优秀奖和科研达标奖,对于取得国家、省级科研课题立项,且立意新颖,有前瞻性的职业指导方面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前三名),给予科研创新奖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