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及其药物治疗
临床应用
适应症:2型糖尿病饮食、运动血糖控制不良者 使用本药后, 有60%-70%的病人可较好的 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降低 1%~2%,但对于空腹血糖较高及重度肥胖 症患者的疗效不佳。
名称 甲磺丁脲 (D860) 氯磺丙脲 (特泌胰) 格列本脲 (优降糖) 格列齐特 (达美康) 格列喹酮 (糖适平) 格列吡嗪 (优达灵)
临床表现
5. 特殊类型: 1) 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20~48岁起病、病程类似2型糖尿病、短期内进 展为 1型糖尿病。 2) 青年人成年型糖尿病(MODY): 起病小于25岁、无酮症/2年内不依赖胰岛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
世界上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第三位严 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及其 并发症对人体多种器官有着严重危害,包 括心、脑、肾、血管、神经、皮肤等。糖 尿病病史 10年以上的病人,78%以上都 有程度不同的并发症。 疾病调查报告表明,在世界范围内,我国 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严重,发生不但 最早、最多、而且症状最为严重。
糖尿病的分类
按病因可分为四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 糖尿病、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 尿病。
病因及发病机理
1型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细胞功能衰竭 1.遗传易感性 2.病毒感染 3.环境因素 4.自身免疫因素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不足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年龄、 饮食、运动 3.胰岛细胞功能下降 及失代偿
• 注:儿童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
实验室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HbA1c)>6% 果糖胺(FA) >2.8mmol/L 免疫学指标: 胰岛细胞表面抗体(ICSA) 胰岛素抗体(IAA) 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
四项达标指标
• 血糖:空腹血糖不超过7 毫摩/ 升,餐后血糖不超过10 毫摩/ 升,然后再接近达标水平,即空腹血糖4. 4~6. 1 毫摩/ 升,餐后血糖4. 4~8. 0 毫摩/ 升,糖化血红蛋白 小于6. 2%。 • 血脂:胆固醇低于4. 5毫摩/ 升,三酰甘油低于1. 5 毫摩 / 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2. 5 毫摩/ 升,高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高于1. 1 毫摩/ 升。 • 血压:130/ 80 毫米汞柱左右 • 体重:体重指数(千克) / 身高(米)2 的值男性低于25 ,女 性低于24
• 可加入碱性蛋白质使其溶解度降低,再加入微量锌使之 稳定,制成中效及长效制剂。经皮下注射后,药物沉淀 在注射部位并缓慢释放、吸收,从而作用时间延长。
临床应用
一、用于各型糖尿病:
• 1) 1型糖尿病;
• 2) 2型糖尿病经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良好 控制者; •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型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和乳 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者;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多由于胰 岛β细胞损伤造成,胰岛素缺乏,需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
• 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分子量为5700的蛋
白质,由含21个氨基酸的A链和含30个氨
基酸的B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
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 空腹血糖(mmol/L): 理想 4.4~4.6 尚可 ≤7.0
差 >7.0 • 非空腹血糖(mmol/L) 理想 4.4~8.0 尚可 ≤10.0 差 >10.0 • 老年人血糖控制标准略宽于一般人:
空腹血糖<7.8mmol/L (140mg/dl)
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即可
糖尿病引发心脑血管病包括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 脑卒中(脑血栓形成、脑出血) 和糖尿病心肌病(可导致心力衰 竭、心率失常)。 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病并发 率和死亡率为非糖尿病人群的3.5 倍,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 原因之一。
糖尿病诊断标准
•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1mmol/l(200mg/dl) • 2.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 ≥7.0mmol/l(126mg/dl) •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PG 水平 ≥11.1mmol/l(200mg/dl)
糖尿病及其 药物治疗
——Diabetes Mellitus
主讲人:黄 昆 教授 同济药学院 生物药学系
讲座大纲
一、糖尿病简介
二、糖尿病的主要危害
三、糖尿病有关指标
四、1和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五、展望
糖尿病简介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新陈代谢疾病,主要由于 胰脏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或所分泌的胰 岛素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导致机体吸收的葡 萄糖无法有效地转化为能量或者得到有效储 存。致使葡萄糖在血液中积聚,血糖增高, 超过肾脏负荷,最终经尿液排出,引起糖尿。 • 糖尿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可伴有糖尿及多种 并发症,属于一种新陈代谢障碍综合征。
格列吡嗪控释 片(瑞易宁)
格列美脲 (亚莫利)
5~20mg/日 1/日
1~8mg/日 1/日
24h
18~24h
整片吞服、时间固定
老年慎用
不良反应
本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 其中格列本脲较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对于 年龄较大(> 60岁)和肾损害的患者应避免 使用。 格列吡嗪缓释剂服药次数少,不经肾 脏排泄,对轻度肾损害较佳,顺应性亦佳。 使用此类药物应先从小剂量开始,餐前30 分服用。
糖尿病所导致的晚期肾病占肾病第一位。
6.对心脑血管
主要表现
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 及广泛小血管内皮增生及毛细血管基 膜增厚的微血管糖尿病病变。
由于血糖升高,红细胞膜和血红蛋白 糖化,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缺血、缺氧 及损伤,从而引起血管收缩与扩张不 协调,血小板粘聚,脂质在血管壁沉 积,形成高血糖、高血脂、高粘血症、 高血压,致使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发病 率 和 死 亡 率 呈 指 数 上 升 。
• 4)合并重症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及
手术前后的各性糖尿病; • 5)全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 二、细胞内缺钾。
不良反应
• 1.低血糖反应
•
• •
2.胰岛素抵抗
3.过敏反应 4.脂肪萎缩
口服降糖药
1.磺脲类药物(胰岛素促分泌剂)
2.餐时血糖调节剂(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3.双胍类药物 (胰岛素增敏剂)
临床表现
下肢疼痛、溃烂,严重供血不足 可导致肢端坏死。 在这种情况下,截肢将是不可避 免的,致使残废。
据统计,糖尿病人的截肢率为非糖尿病人的
5倍,而15%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足。
2.对神经的危害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 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 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以周围神 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最常见 。
作用机制
本类药物通过与β-细胞表面磺脲类药物特 异受体相互作用,刺激胰岛素分泌。 当体液中葡萄糖浓度上升时,β-细胞内 ATP/ADP比值上升,细胞膜上k+通道关 闭,细胞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Ca2+ 内流并启动β-细胞释放胰岛素。
与胰岛细胞SU受体 结合 抑制ATP依赖性钾通 道 K+外流 细胞去极化 Ca2+内流 胰岛素 分泌
临床表现
四肢末稍麻木、灼热感或冰冷刺 痛,重者辗转反侧,彻夜不眠; 植物神经病变表现为排汗异常 (无汗、少汗或多汗),腹胀、 便秘或腹泻,站立位低血压,心 动过速或过缓,尿不尽或尿失禁。 在所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阳痿中,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原因.
3.对眼球的危害
糖尿病患者除动脉硬化、高血压 视网膜病变及老年性白内障外, 糖尿病视网膜病与糖尿病性白内 障也是糖尿病危害眼球的主要表 现。患者轻则视力下降,重则导 致失明、青光眼及其他眼病。
胰岛素的药理作用
• 1. 降血糖作用
1)促进葡萄糖转运 2)调节糖代谢 3)抑制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代谢而促进其合 成代谢 • 2. 促进钾离子转运
体内过程
• 胰岛素易被蛋白消化酶破坏,口服无效,需注射给药。
皮下注射后30分钟起效,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10%,主 要经肝、肾灭活,被蛋白水解酶水解为短肽或氨基酸, t1/2为9-10分钟,作用可维持5-8小时。
剂量 500mg ~3g/ 日3/日 100~300mg/ 日 1/日
作用时间 6~8h 36h
注意事项 肝脏氧化,肝病者禁用 肾脏缓慢排泄,肾功能不 全禁用 老年及肾功能不全禁用 老年及肾功能不全慎用 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 5%肾脏排泄,轻中度肾 功能不全首选 短效,老年适用
2.5~15mg /日 24h 1/日 80~320mg/日 10~14h 2~3/日 30~180mg/日 6~8h 3/日 5~30mg/日 3/日 6~8h
不良反应
经粪便排泄,对肝、肾毒性小,对β-细胞 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严重肝、肾损 害者禁用。
三、双胍类
结构 本类药物化学结构由双胍核加侧链所构成, 本类药物临床最常用的是二甲双胍。
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 糖的输出,增强周围葡萄糖的摄取,增强 肠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脂肪酸氧化和 增加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 不刺激内源胰岛素分泌,单独使用不引起 低血糖,不仅可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 蛋白,还可使HbA1c进一步降低,但对正 常人血糖无影响。
二、餐时血糖调节剂
也称为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降糖药,是苯 甲酸类衍生物,代表药物有瑞格列奈。
(S)-2-乙氧基-4-[2-[3-甲基-1-[2-(1-哌啶基)苯基]-丁烷基]-氨基]-2-羰乙基苯甲酸
作用机制
以细胞为介导的餐时血糖调节剂,通过与不同 的受体结合以关闭β-细胞膜中ATP-依赖性钾通 道,使β-细胞去极化,打开钙通道,使钙内流 增加,诱导β-胞分泌胰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