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女性的三次解放
第 一 次 解 放
1918年罗家伦和胡适将易卜生的名剧 1918年罗家伦和胡适将易卜生的名剧 玩偶之家》译介到中国, 《玩偶之家》译介到中国,剧中的娜拉认 清了自己在家中并无任何独立地位, 清了自己在家中并无任何独立地位,不 过充当了丈夫的玩物后,毅然弃家出走。 过充当了丈夫的玩物后,毅然弃家出走。 对此胡适评价说: 对此胡适评价说:“娜拉抛弃了家庭丈 夫儿女,飘然而去, 夫儿女,飘然而去,只因为她觉悟了她 自己也是一个人, 自己也是一个人,只因为感觉到她无论 如何,务必努力做一个人” 如何,务必努力做一个人”。此剧产生 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指导了一代女青年 选择自己的人生。 选择自己的人生。
第 一 次 解 放
“五四”后,除了直接汲取马克思主义女性观 五四” 外,中国的先进分子更多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 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 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来思考中 国的女性问题。 国的女性问题。 李大钊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中, 李大钊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中,认 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随着经济状况变动” 为“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随着经济状况变动”: 在女子耕作、男子狩猎时代, 在女子耕作、男子狩猎时代,因耕作的收入稳 定而狩猎不可靠, 当时妇女的地位比男子高, 定而狩猎不可靠,“当时妇女的地位比男子高, 势力比男子大”;在畜牧与耕作均归男子去作, 势力比男子大” 在畜牧与耕作均归男子去作, 女子专事家务的时代, 女子专事家务的时代,“妇女的地位就渐渐低 到工业时代,男子无力养恤女子, 下”;到工业时代,男子无力养恤女子,生产 技术的进步添出了适于女子的职业, 技术的进步添出了适于女子的职业,女性参加 了社会生产, 妇女的地位又渐渐地提高了” 了社会生产,“妇女的地位又渐渐地提高了”。 在这里,他揭示了两点:(1)女性受压迫是经济 在这里,他揭示了两点:(1)女性受压迫是经济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女性参与物质生产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女性参与物质生产 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她的社会地位。 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她的社会地位。
第 一 次 解 放
3、1919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外 、 的五四运动, 的五四运动 是一场“ 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救亡运动, 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救亡运动, 又是一场“民主” 科学” 又是一场“民主”、“科学”的启 蒙运动。 年秋, 蒙运动。1919年秋,北京大学第一 年秋 次公开招收女学生, 次公开招收女学生,随之很多著名 大学都开始实施男女同校制度。 大学都开始实施男女同校制度。这 就为中国的女性中最先进的一小部 分人(女学生) 分人(女学生)提供了在正常情况 下男女自由接触的机会,千百年来 下女自由接触的机会, 横亘于男女青年( 横亘于男女青年(特别是未婚女青 之间的樊篱被打破。 年)之间的樊篱被打破。
第 一 次 解 放
《娜拉走后怎样》:是鲁迅对于五 娜拉走后怎样》 四思想新潮带来的个性解放妇女观 的评介。 的评介。个性解放的思想给深受几 千年封建压迫的中国妇女带来了新 的希望, 的希望,她们开始认识自己身处的 地位, 地位,并决心摆脱被圈养被束缚的 命运。鲁迅认为娜拉离家出走之后, 命运。鲁迅认为娜拉离家出走之后, 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堕落, 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堕落,要么 回来。 回来。进而分析了娜拉出走不会成 功的症结是在于经济。 功的症结是在于经济。 伤逝》 子君说: 《伤逝》:子君说:“我是我自己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第 一 次 解 放
1926-1927年,国、共第一次国内 年 革命战争爆发, 革命战争爆发,许多青年妇女毅 然投身革命。大革命结束后, 然投身革命。大革命结束后,国、 共两党的机构和队伍都留下了相 当一部分妇女革命家, 当一部分妇女革命家,并担任若 干的军政职务。 干的军政职务。这是中国广大女 性凭借自身力量首次登上中国政 治舞台。 治舞台。南京政府命令规定可以 享有遗产继承权,可以提出离婚, 享有遗产继承权,可以提出离婚, 可以享受与男子同等的权利, 可以享受与男子同等的权利,这 就从理论和法律上肯定了女子的 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
第 一 次 解 放
李达在《女子解放论》中指出,自由有两种意义, 李达在《女子解放论》中指出,自由有两种意义, 一为精神的自由,一为物质的自由。 一为精神的自由,一为物质的自由。女子所以 屈从男子的,因为精神上的自由被束缚的缘故。 屈从男子的,因为精神上的自由被束缚的缘故。 精神上的自由所以被束缚的, 精神上的自由所以被束缚的,因为物质上的自 由先被束缚的缘故。也就是说, 由先被束缚的缘故。也就是说,两性在意识形 态领域的不平等只是表象,女性在物质上对男 态领域的不平等只是表象, 性的依附才是导致两性在社会关系上不平等的 根源。因此, 如今要将女子解放, 根源。因此,“如今要将女子解放,须先使他 恢复物质上的自由,女子物质的自由的欲望, 恢复物质上的自由,女子物质的自由的欲望, 到达了最高点的时候,那精神的自由的欲望, 到达了最高点的时候,那精神的自由的欲望, 自然而然地勃发起来.那时真正的自由,方可 自然而然地勃发起来.那时真正的自由, 完全实现。这样的, 完全实现。这样的,才可算作真正的女子解 在这种认识下, 放”。在这种认识下,新文化运动时期认同马 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者纷纷提出女子经济独立 的重要性,主张发展女子职业, 的重要性,主张发展女子职业,鼓励女性走出 家庭,参与社会生产,创造社会价值,取得经 家庭,参与社会生产,创造社会价值, 济上的独立。 济上的独立。
第 一 次 解 放
不久后,胡适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演《 不久后,胡适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演《美 国的女人》 赞美了美国女性“超于良妻贤母” 国的女人》,赞美了美国女性“超于良妻贤母” 的人生观和“自立”的精神,并与中国女性“良 的人生观和“自立”的精神,并与中国女性“ 妻贤母”的人生观和“倚赖”的特性作了比较, 妻贤母”的人生观和“倚赖”的特性作了比较, 认为“我们中国的姊妹们若能把这种‘自立’ 认为“我们中国的姊妹们若能把这种‘自立’的 精神,来补助我们的‘依赖’性质, 精神,来补助我们的‘依赖’性质,若能把那种 超于良妻贤母人生观’ 来补助我们的‘ ‘超于良妻贤母人生观’,来补助我们的‘良妻 贤母’观念,定可使中国女界有一点‘ 贤母’观念,定可使中国女界有一点‘新鲜空 定可使中国产生一些真能‘自立’ 气’,定可使中国产生一些真能‘自立’的女 子”。通过多种形式的理论宣传和典型形象的塑 女性应具有人格成为大家的共识, 造,女性应具有人格成为大家的共识,一时中国 也出现了很多“不当玩偶” 也出现了很多“不当玩偶”、“争取独立人 自立”的娜拉式的女性, 格”、“自立”的娜拉式的女性,揭开了新女性 时代的序幕。 时代的序幕。
中 国 现 当 代 女 性 的 三 次 解 放
第一次解放:五四前后 第一次解放:五四前后——浮出历史地 浮出历史地 表 1、辛亥革命在理论上承认了男女平等。 、辛亥革命在理论上承认了男女平等。 1906年,秋瑾兴办《中国女报》,宣传 年 秋瑾兴办《中国女报》 革命的同时提倡女权,主张男女平等。 革命的同时提倡女权,主张男女平等。 她以身殉志, 江湖女侠” 她以身殉志,以“江湖女侠”的英姿永 驻人间。辛亥革命的“男女平等” 驻人间。辛亥革命的“男女平等”不过 是口号,但没有辛亥革命, 是口号,但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后来 的新文化运动。 的新文化运动。 2、1916年—1917年,由胡适、陈独秀、 、 年 年 由胡适、陈独秀、 鲁迅等人发起的的新文化运动, 鲁迅等人发起的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从 根本上冲击以儒学为正统的中国旧文化, 根本上冲击以儒学为正统的中国旧文化, 其中集中攻击的目标就是儒家礼教。 其中集中攻击的目标就是儒家礼教。
第 一 次 解 放
5、鲁迅的女性观 我之节烈观》 以灵学派以挽救“ 《我之节烈观》:以灵学派以挽救“世 风日下”为名,提倡“表彰节烈” 风日下”为名,提倡“表彰节烈”,继 而引发了对于节烈观的阐述, 而引发了对于节烈观的阐述,提出了这 原是表彰男子勇士的词汇, 原是表彰男子勇士的词汇,现在却只用 于女子身上的现象,随后以三个发问, 于女子身上的现象,随后以三个发问, 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 “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 何以救世的责任,全在女子? “何以救世的责任,全在女子?”, 表彰之后,有何效果? “表彰之后,有何效果?”层层揭开了 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 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告诉 我们,社会把节烈用于女人, 我们,社会把节烈用于女人,实质上是 在掩盖由男子统治的社会的动荡和衰落 的责任。 的责任。表现了鲁迅对于封建伦理道德 的质疑和反抗, 的质疑和反抗,对于受其压迫的中国妇 女的同情。 女的同情。
第 二 次 解 放
这种做法忽略了男女两个群体发展的起 点不同, 点不同,尤其是社会心理的历史积淀不 这种不同有着社会的、心理的、 同,这种不同有着社会的、心理的、生 理的多方面原因, 理的多方面原因,不可能靠人为规定就 一步跨越。 一步跨越。 它用男性标准覆盖女性特征, 它用男性标准覆盖女性特征,女性的思 行为、情感、个性, 维、行为、情感、个性,乃至生理条件 都被统一在男性标准下。 都被统一在男性标准下。这反映了传统 性别文化的深刻影响——男强女弱, ——男强女弱 性别文化的深刻影响——男强女弱,只 能弱者向强者学习;主内是女人的天职, 能弱者向强者学习;主内是女人的天职, 参加社会活动也不能耽误了本分。 参加社会活动也不能耽误了本分。 让女性在不改变主内的传统角色的同时, 让女性在不改变主内的传统角色的同时, 又多了一份学做男人的社会义务, 又多了一份学做男人的社会义务,双重 压力让女性不堪重负, 压力让女性不堪重负,也无法真正学成 男人样” “男人样”,于是有形无形的负面评价 让女性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让女性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第 二 次 解 放
第二次解放:建国后 男女都一样” 第二次解放:建国后—“男女都一样” 男女都一样 男女都一样, 男女都一样,既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先进性的体现,又是建国初期劳动力 先进性的体现, 相对缺乏, 相对缺乏,需要女性劳动力填充劳动 岗位的实际要求。 岗位的实际要求。 男女都一样” “男女都一样”的贡献体现在价值导 向,而在实践操作上却常将价值平等 等同于消灭形式差异, 等同于消灭形式差异,并要求女性做 单方面努力,因而产生失误。 单方面努力,因而产生失误。它要求 男性做到的女性也要做到, 男性做到的女性也要做到,不要求男 性做到的女性也要做到, 性做到的女性也要做到,“男女都一 其实是“女人要像男人一样” 样”其实是“女人要像男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