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

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

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
为了解咸安区的企业用工情况,最近,我们深入到有关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调研情况来看,在全区范围内劳动力供求基本平稳,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用工荒”现象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比较突出,全区就业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

一、当前咸安区企业用工的基本情况
本次用工调查共发放《企业用工情况调查表》46份,调查企业涉及机械制造、纺织、建筑业、食品制造、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服务业等10个行业,包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等共7种登记注册类型企业。

根据调研情况看,咸安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

从调研的46家企业看,目前,有18家企业存在招工难问题,占企业总数的39%,有26家企业存在缺工问题,占企业总数的56%,缺工人数为428人。

制造业用工缺口最大,达344人,占缺工总人数的80%。

劳动密集型用工企业问题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制造、机械制造、家具制造及木制品业等行业,其中个别中小型私营企业缺工更为严重。

在对员工个人情况的要求方面,强调只招收男性员工的企业比例达30.8%,女性的就业压力明显高于男性;有46.2%的企业要求招收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有30.8%的企业要求只招收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员工。

企业效益好、工资高、环境好,用工比较规范的企业没有出现招工难问题。

缺工人员结构情况:
1、性别结构。

女工需求86人,占总需求20.1%;男工需求265人,占总需求61.9%;无性别要求77人,占总需求18.0%。

女工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制造、纺织业等;男工需求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和其
他制造业等行业。

2、年龄结构。

18-25岁需求66人,占总人数的15.4%; 26-35岁需求301人,占总人数的70.4%; 36岁以上需求33人,占总人数的7.7%,无要求28人,占总人数的6.5%。

食品制造、机械制造业招用人员多为年龄18-35岁青年工人。

3、学历结构。

高中以上学历需求322人,占总需求的75.2%;初中学历需求68人,占总需求的15.9%;无学历要求38人,占总需求的8.9%。

高中以上学历需求的企业主要集中于机械制造业、汽车销售业;纺织业等行业对学历要求较低,一般对学历没什么需求。

4、技能结构。

中级工以上需求178人,占总需求的41.6%;初级工需求132人,占总需求的30.8%;无技能要求118人,占总需求的27.6%。

机械制造业、汽车销售业等行业对招用人员技能要求相对较高,印刷包装业、纺织业等行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

二、咸安区部分企业招工难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走访,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凸显,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问题同时显现,主要表现为:
(一)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

一方面企业经济发展,缺员现象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城镇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劳动力找不到合适就业岗位,呈现结构性失业。

(二)“新生代”劳动者就业要求高。

当前80、90后群体受教育程度高、就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择业观念和求职意向发生很大变化,他们要求找一份既稳定、薪水又不低、还不能太辛苦的职业,能食“皇粮”更好。

(三)咸安区部分企业存在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工作环境较差等现象,致使就业岗位缺少吸引力和稳定性,导致劳动力招不进、留不下、
稳不住。

(四)劳动者素质偏低,外来劳动力流动性强。

很多外来劳动力不愿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流动性较强,要留住熟练工人很难,企业生产过程很多是积压订单,新招用工人的工作效率较低,需要更多的工人来填补岗位缺口。

这就造成低效率、多用人的矛盾。

(五)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培训与中小企业的用工需要缺乏必要的衔接,学校培育的普通人才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专业人员学校未培养,造成中小企业招工难,特别是招技术工人难。

三、咸安区企业缺工的趋势判断及对策建议
当前,咸安区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生产逆势竞进,经济效益有所提高;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提速发展;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企业大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铸造、纺织等行业,用工量很大。

以前企业招用技术工人难,现在是招用普通工人也难,周边地区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荒”。

企业用工紧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外来劳动力引进困难的矛盾将成为咸安区企业加快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招工难”、“就业难”的问题看似一种悖论,但是却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可用之人,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闲置造成失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着极大地危害。

要解决这个发展中的难题,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

(一)建立健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劳动力资源信息化建设。

建立完善全区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摸清全区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缺工情况的底子,对全区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对企业的劳动环境、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社会责任等信息进行定期调查和定期披露,以增加企业用工的透明度,为劳动者选择就业单位提供及时全面
的信息引导。

(二)建立跨区域的用工协作机制。

积极搭建平台,建立一批跨县区、跨市、跨省劳务协作基地,加强与劳务输出大市劳动就业部门的横向联系,推进劳务合作,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三)加大职业教育培训。

一是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培训人才。

学生在校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基础学习后,可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根据学员工作绩效发给一定劳动报酬。

经过实践,使学生在中专职高毕业前就成为熟练工人。

毕业后招工入厂就能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又可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

二是开展灵活办学,将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起来,将日间学习和夜校、节假日学习结合起来。

不仅要有长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更要有短期的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训时间不仅局限于白天的日常教学,还可以有针性的开展夜校和周末学习班,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三是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企业需要具有高技术有创造力的人才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应在教学中注重启发教育、通过创新比赛等方式激励学员动手动脑,积极思考,为技术创新培养人才。

四是将就业宣传工作前移。

提早动员鼓励一批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业学校,学一技之长,为将来走出社会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四)大力改善企业用工环境。

促进企业规范用工。

开展就业监测制度,及时掌握用工动态,开展用人单位诚信评价活动,形成强有力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

引导企业牢固树立靠事业留住员工、靠感情联络员工、靠待遇增加员工的新理念,合理提高工资待遇,尊重提高工资待遇,尊重员工生活、休息等各项合法权益和劳动价值,自觉用环境留人、真情留人、待遇留人,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员工“招得进、留得下、稳得住”,逐步实现员工工资收入随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的新机制。

(五)继续提供优惠政策。

一是政府对企业实施相关优惠政策,
如减少困难企业保险上缴比例,增加轮岗补贴、特殊技术岗位补贴等方式,减少企业用工成本,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高技术人才、在保障劳动者权益同时减轻劳动者保险费用负担。

二是政府对务工人员提供便利服务政策,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廉租房问题、医疗卫生等涉及生产生活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