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及对策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及对策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今年春节过后,国内部分地区的“招工难”现象和全国范围内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难”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原因,提出了破解“两难”现状,使之变成“双赢”局面的对策。

关键词: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破解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关系民生的一件大事。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很多企业裁员,大部分农民工返乡,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更加明显,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然而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也不例外,2010年春节后,随着全球经济回暖,国内部分地区又先后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

一、“两难”并存的原因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以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例:这种主要靠接订单得来的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很容易受限于人,工人的就业取决于订单的多少,廉价的劳动力换来的只是微薄的工资。

我国当前大量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既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又没能和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长此以往,供求矛盾必然产生。

2、高技能人才需求缺口大
2010年春节过后,许多沿海地区企业订单数量迅速上升,这些企业急需招聘大量掌握熟练技能的技工或高级技工。

而这恰恰是目前大量涌入城市“淘金”的农民工所欠缺的,也是成千上万大学毕业生们所不具备的。

3、供求信息不对称,用工市场不规范
在供求信息收集和发布上,用工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很不对称,渠道不畅通,供需双方脱节。

各地劳动就业服务覆盖面普遍不广,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不健全。

4、工资薪酬低,权益保障难
劳动者追求劳动付出与回报基本匹配,是他们最起码的要求。

而我国沿海地区多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这些地方平均消费水平较高,打工者收入难以负担在当地的消费,使一些打工者开始选择在本地或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务工。

二、破解“两难”的对策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结合我国现在的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态势,虽然目前的“招工难”是一种结构性短缺,但是,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劳动人口增量逐年减少,我国劳动力供给正由“无限供给”变为“有限剩余”。

因此,我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趁机转型,建立新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朝阳产业。

2、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求职者自身增强培训意识,注重通过培训增加劳动技能。

各地就业服务机构多管齐下,统筹运作,建立适合各类求职者的培训体系,做好求职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积极引导用工企业加
强新招用员工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

劳动力输出地就业服务机构以打造劳务品牌为重点,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性”培训,从根本上提升求职者的就业能力。

3、建立城乡统一、资源共享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加大对劳动力市场投入力度,扩大市场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吸纳能力,逐步形成“企业招工进市场,劳动者求职进市场”的规范用工局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设置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他们在城乡统筹就业、全民创业中的服务引导和桥梁纽带作用。

4、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各级政府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切实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当地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范畴,打破户籍限制,在薪酬待遇、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卫生保健、住房租购等方面给予他们平等的待遇。

建立法律援助机制,下力气解决企业拖欠克扣工资、欠缴社会保险等侵害务工人员权益的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 卷首语也说“招工难”与“就业难”中国就业2010年第4期
[2]林晓洁“招工难”,卷土重来?中国就业2010年第4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