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业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

1:林业发展:背景:全球环境问题(经济高速增长→外部负经济→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限制或禁止原木出口→林业的转变(森林分类经营、森林认证、碳循环)),市场经济问题(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变化、对林业需求变化,生活水平提高、林业与非林业水平拉大、发展林业产业、提高林业职工和林区人民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问题。

②主要特征:林业的功能转化,林业的产业形态变化(被动式资源利用型—以资源定向培育基础的主动型资源生产、开发利用型),林业的政策性加强,区域化、国际化趋势,社会化趋势。

F=(1+i)n P。

③20字方针: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2:林业: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且持续经营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①特点:林业生产周期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林业生物性产品的自然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林业生产区域性、风险性和难预测性,培育初始森林活动经济依赖性,林业生产经济性产品与森林多种效益紧密结合。

世界林业发展四阶段论:毁林开荒、盲目破坏森林,掠夺式采伐原始森林,片面发展林木采伐业,保护森林、节约木材、重视森林更新,从财力和物质技术上加强营林,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

世界林业的主要经营类型:森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模式(德国),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法、澳),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模式(瑞、美)。

3:林业经济学:应用相关经济学及自然科学理论方法,结合林业经济活动特点,系统地研究林业生产经营一般规律,现阶段经济发展重要问题、林业内部及与外部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应用经济学。

①特点:交叉性,实证性,复杂性。

②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系统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③林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林业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林业,使落后的传统林业转化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

基本内容:林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手段现代化(劳动资料和对象),经营管理现代化。

标志:森林覆盖率,森林生产率,单位面积采伐量,木材利用率,林道密度,劳动生产率,林地生产率。

④林业管理体制: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监督和调节的整个体系,是推动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的管理机制、管理机构和保证管理机构、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统一。

⑤中国森林资源变化特点:总量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天然林稳步增加,人工林快速发展,森林采伐人工林比重继续上升。

4:林业生产要素:林地和森林资源,劳动力资源,林业资金,林业科技进步5:林地和森林资源:①自然:林地资源:用于生产和再生产森林资源土地,是林业生产最基本生产资料,包括林地宜林疏林未成林造林地灌林地苗圃地等。

林业生产最主要不可代替的基本生产资料。

特点:面积有限,林地位置固定性和差别性,林地生产力只要使用得当可以不断提高。

②经济:土地报酬递减现象,林地供给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地租收入公式:R=PQ -CQ-KtQ=(P-C-Kt) Q,C农产品生产费,Q产量,K距城市距离,t农产品运费率。

③森林: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以乔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特征:可更新,繁殖力、生产力强,生产性和抗逆性强,不同用途的兼容性,林价变动的缓慢性。

森林资源:林木、竹子和林地,以及林区范围内的动植物、微生物的总称。

④森林资源再生产:森林不断培育,采伐利用为主体,同时培育、饲养林区动植物、微生物等周而复始的过程。

途径:扩大森林面积,各类林地充分利用,提高森林经营强度,充分利用有林地,提高森林生产率和生态效益,森林资源管理,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增加森林生产量。

⑦林业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森林资源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内涵型,外延型)。

⑧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

⑨森林资源评价:森林资源提供林产品和生态功能的能力为中心量和质的估计和计算,同时揭示彼此间关系,生产潜力,对人类经济、生态和社会意义。

原则:科学技术效果,森林生态,经济合理,地域分异,实践可行,永续利用。

6:林业劳动力资源:林业部门拥有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和质量,是林业生产要素中具有决定意义要素。

主体能动性,被开发利用对象又开发利用主体,能创造新价值资源,智力因素是决定林业劳动力资源质量主要方面①特点:使用季节性,作业分散性,综合性强,兼业性。

②我国林业劳动力现状: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集体林区林业生产处于农村副业状态,专业劳动力不巩固,缺乏培训。

③提高劳动生产率途径:物质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先进技术),自然条件(立地,资源,气候),社会经济条件。

7:林业资金:①固定资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劳动资料,能连续参加若干个生产周期而保持其实物形态,其价值逐渐分次转移到产品成本中。

具备条件:使用年限标准,单项价值标准。

分类:经济用途(生产,非生产),使用情况(使用,未使用,租出,不需用),经济用途和使用情况分类(除使用固定资产)。

计价:原始价值:企业购建某固定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前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

重置完全价值:按照当前生产条件和市场情况,重置固定资产所需全部支出,即按估定公允市场价格确认价值。

净值:固定资产原始价值减去累计折旧后的余额。

②损耗和补偿:有形损耗:固定资产因使用和自然力侵蚀发生的损耗,它决定固定资产自然寿命。

无形损耗: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及新的更好的技术装备出现和推广,引起原有固定资产在价值上贬值。

固定资产折旧:货币表现的固定资产在使用中的损耗价值,反映固定资产本身价值损耗程度。

折旧计算方法:平均年限法: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年折旧率=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

工作量法:单位工 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总工作量(总产量、总工时数)。

加速折旧法:固定折旧率=1—(残值/原值)1/n ,折旧额=固定资产折余价值*固定折旧率。

③固定资产修理:大修理:恢复固定资产使用效能为主要目进行的固定资产局部再生产。

特点:修理范围大,间隔时间长,费用支出多,修理次数少。

经常修理:为维护固定资产正常生产效能而对固定资产进行局部保养和检修。

特点:修理范围小,间隔时间短,费用支出少,修理次数多。

固定资产产值率= 年总产值/年均占用固定资产总额。

固定资产盈利率=年盈利总额/年均占用固定资产总额。

④流动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用于购买劳动对象、支付工资费用和其它生产费用的资金。

资金运动与循环:货币,储备,生产,成品,货币(供、产、销)。

流动资金周转次数= 产品销售收入/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

流动资金周转天数=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计划期天数/产品销售收入。

产值资金率(每百元产值占用流动资金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元)/年总产值(百元)。

流动资金盈利率=盈利(元)/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百元)。

⑤林业资金特点:林业资金投入时间长、周转慢,连续性投入和一次性收获,风险性较大。

8:林业科技进步特点:综合性和相关性,区域适应性,研究开发周期长,技术推广效果的不稳定性与风险性,林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分散性。

9:林业产出:①轮伐期:是一个林木生产经营周期,是指在同一块林地上培育的森林被连续采伐两次所间隔的时间。

最大永续木材收获量:从长期(每年)来看木材最大生产和供应的最大数量。

立木市场价=F=采伐价格×蓄积。

立木市场价贴现=F/(1+i )n。

管理费用贴现(每年有投入): 。

LEV(林地期望值)=林木净现值×轮伐期A 年立木采伐价值:S(A) = (p-c)Q(A)-C 。

数量收获、林木价值和林地价值最大化的比较:三种轮伐期在林业生产实践中都有其实际意义,最大永续木材收获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指导林业生产活动,最大木材永续收获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只考虑木材量;林木价值最大化考虑了森林的资本价值但没有考虑土地资本的价值;只有林地价值最大化才是正确的经济模型。

②生态价值补偿:必要条件:提供生态价值必须有机会成本,增加的外部生态价值必须大于为此而付出的机会成本,增加的净价值(生态价值减去机会成本)必须大于交易费用。

(1)(1)1n n i i +⎡⎤+-⎣⎦(1)1(1)n n i P A i i ⎡⎤+-=⎢⎥+⎣⎦目的:实现外部价值的内部化,其效果是双赢(供求双方共同受益)。

环境性林业资源:环境性林业资源是以保护、控制、稳定、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资源。

供求特征:需求层次性(生存,享受,发展),需求不排它性,需求集团性;供给特征:与商品林业资源相比,供给主体特殊,作用周期特殊,评价考核标准不一样,采伐的意义和年限上的差别,供给途径特殊。

供求关系特征:反应链较长,供需矛盾外在表现。

生态公益林: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满足人类社会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

必要条件:提供生态价值必须有机会成本增加的外部生态价值必须大于为此而付出的机会成本,增加的净价值(生态价值减去机会成本)必须大于交易费用。

10:林产品:用于商品交换、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的木材及其制品、林化产品、以木材为原料加工的纸和纸浆及其他制品、林副产品等。

林产品流通:林产品在不同的部门、区域转移的过程,包括:商流,物流,服务流,信息流。

①木材流通渠道:木材从生产通过流通到消费全过程。

渠道选择:分析自身经营能力(经营渠道同可供销售的木材货源关系,经销木材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所拥有木材的树种和材种,木材经销单位经营管理能力),分析目标市场(生产性消费者经营渠道要短一些;生活性消费者经营渠道既多又长)。

②木材供给:生产者在某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给市场的木材商品的数量。

我国木材供给现状:供小于求。

影响木材供给因素:资源状况,木材生产状况,生产成本,流通领域存量,市场需求量,市场价格水平,国际林产品产量,对未来的预测。

木材需求:消费者和使用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木材商品量。

木材供求规律:木材需求与供给相适应,包括:数量,使用价值,空间,时间。

③林产品市场:林产品商品交换的环境和条件的总和。

中国林产品市场特点:供给约束,产品供给的地域性,需求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林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

林产品市场规模:在一定时期和空间范围内,构成市场各因素充足和完满程度。

描述林产品市场规模主要指标:交换产品数量和品种,市场辐射范围,投入货币资金数量,交易者数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