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一、林业的定义:有计划地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以实现森林多种效益持续利用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
二、林业的特点:1、林业生产周期的长期性和自然性。
2、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
3、林业经营成果成熟期和效用的多样性。
4、森林经营的社会性(公益性)三、林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1.涉及人类生产、生活多种自然产品的物质生产系统。
2.农业物质产品的保障和支持系统。
3.人类生活环境的保障系统。
4.全球生态平衡的维持系统。
四、林业经济管理: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五、林业经济管理的学科特点:1 综合性 2 实践性第一章 我国林业发展历程与发展战略1、 林场经营方针: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2、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
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4、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6、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林业的“五大”转变: 1、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
2、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
3、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
4、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
5、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
全面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推进林业五大历史性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
3、 林业“三定”工作: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
4、 全民义务植树:我国特有的一种全民性的法定的、无报酬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植树活动。
5、 林业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1 坚持以绿化国土、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确立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2 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3 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建立各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
4 坚持国家扶持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林业投入机制。
5 坚持依法治林,保护森林资源,保障林业发展。
6 坚持科教兴林,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6、 林业“三防”:防森林病虫害、防火灾、防滥砍乱伐及乱捕滥猎7、 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 1 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 2 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
3 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
4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
5 坚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乔灌草合理配置,城乡林业协调发展。
6 坚持科教行林 。
7 坚持依法治林8、 我国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优化林业结构,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增加林业职工和农民收入。
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
9、 我国林业发展战略重点:必须努力保护好天然林、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和古树名木;努力营造好主要流域、沙地边缘、沿海地带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堤岸防护林;努力绿化好宜林荒山、地埂田头、城乡周围和道渠两旁;努力建设好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花卉等商品林基地;努力发展好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和其他游憩性森林。
同时,要加快林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加快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
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10、 我国林业发展战略措施:抓好重点工程,推动生态建设;优化林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加强政策扶植,保障林业长期稳定发展;强化科教兴国,坚持依法治林;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指导。
1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1森林资源可持续性 2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3实现林业产业的 可持续 4加强立法和政策制定,提高科技水平,实现林业政策和科技的可持续性12、 森林按照其用途和生产经营目的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
公益林:即以社会公益为经营目的的森林,指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公益林以满足国土保安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公益事业需要为主,由政府通过财政统筹解决资金。
商品林:即以投资获利并由此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为经营目标的森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以及部分薪炭林。
十一、世界未来林业发展特点:1.林业产业形态发生变化:分析:既不是指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是指林业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是主要指在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林业将从单存被动式的资源利用型产业,转变成以资源定向培育为基础的主动型资源生产、开发和利用型产业。
林业产业形态的这一改变,势必给林业的经营目标、组织形式及价值实现途径带来重大的变革。
2.林业功能将转换;3.林业的政策性加强:在林业发展的三大保障中:政策和法律保障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经济和社会保障也要是通过政策和法律途径来实现的。
在21世纪林业政策及法律将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政策法律体系。
4.林业国际化趋势增强:主要体现在:生态于环境领域的国际协作增加,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林业投入增加,各国政府对资源、生态及环境保护领域的一致性承诺,促使国家间的林业合作增加,国际学术和技术协作加强。
5.强调林业的国家行为:并不是简单地意味着增加国家对林业的行政干预或管理的统一,它主要指国家在政策法律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对林业的特殊考虑,以及在财政预算、科技教育投入。
国家生产和开发性投入、生态及环境投入等方面对林业的倾斜。
6.林业日益社会化。
十二、福建林业建设五大工程: 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生态多样性工程;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一体化;森林火害防治工程。
五大基地: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丰产竹林基地;珍贵树种名特优经济林基地;种苗和花卉基地;森林食品和药材基地。
五大支柱产业:人造板工业;制浆造纸业;林产化工业;木竹制品业;森林旅游业。
速生用材林的布局:一是闽西北,重点发展以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以马尾松为主的工业原料林。
二是闽东南地区,重点发展以桉树、相思树为主的短周期的工业原料林。
三是闽东地区,重点发展以阔叶树为主的食用菌。
第二章 森林资源经济评价一、森林资源的概念:是陆地生态系统内一切被人所认识可利用的资源总称。
二、森林生物资源包括:森林、林木以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P27三、森林资源的划分方法:按照树种可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四、森林资源的特征:1、森林资源构成独立的生态系统2、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3、森林资源分布广泛4、森林资源具有稳定性5、森林资源生产能力性和抗逆性强6、森林资源综合效益显著7.森林经营的周期长五、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1. 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直接效益):是指人类经营森林而获得的产品(含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并纳入现行货币计量体系,可以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而获得的一切利益。
2. 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间接效益):是指人类经营森林过程中,对人类生存的环境系统在有序结构维持和动态平衡方面所输出的效益。
3. 森林资源的社会效益(间接效益):是指森林资源对人类身心健康、人类社会结构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状态的提高具有促进做用而获得的效益。
六、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1、总量不足,人均占有率低 2、林分质量低,并有逐步下降的趋势3、资源分布不均4、林龄结构趋于低龄化,可采资源萎缩5、开发利用过度,后背资源危机加重。
七、林地资源的经济特性:①林地面积的有限性;②林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差别性;③林地开发利用的选择性;④林地生产开发的排他性;⑤林地生产只要使用的得当,可以不断的提高;⑥林地使用效益的多样性;⑦土地报酬的递减的现象。
八、马克思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用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土地只是创造价值的一种必要条件,土地本身并没有创造价值,因此所有土地的价值都为零。
克拉克认为:“土地的价值等于总产品的价值减去雇佣劳动的数量乘以市场给定的工资率。
”九、森林资源价格(简称林价)1.从广义上来说,林价是森林价值的货币表现,它包括:森林中的立木价值,森林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产品的价值,森林的生态效益价值。
2.从狭义上来说,林价是森林活立木价值的货币表现,即立木价格。
十、森林再生产价值论(代替论)价值量等于人工恢复森林的劳动消耗所创造的价值。
因此,天然林林价是森林再生产价值的货币计量。
实质上,这种观点是人工林价值去代替天然林价值。
十一、林价的主要计算方法1、实际成本法:林价=营林生产成本+山价+利息+利润+税金其中营林生产成本包括:造林费、经营费、管理费三个部分。
2、倒扣成本法:林价=收购价-采运工资-管理费-采运利润3、投入利润率法(适用于人工用材林)十二、森林资源的公共性理论:又称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森林资源的非排他性,是指“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或者说森林资源作为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排斥那些不为此物品付费的人,或者排他的成本太高以致排他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森林资源资产的非竞争是指森林资源作为公共物品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对森林生态资源“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会造成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十三、森林资源的外部性理论: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些经济活动能影响他人的福利,而这种影响不能通过市场来买卖。
十四、森林资源状况评价:1、森林生产力评价指标。
①林业用地利用程度指标---林地利用率(=有林地/林业用地×100%)、森林覆盖率(=有林地/国土总面积×100%)②反映森林生产率的指标---单位面积蓄积量、单位面积生产量、毛竹单位面积立竹量、经济林单位面积产量③反映森林质量指标---树种组成、森林蓄积量按粗度级的分配比,木材以外其它林产品质量等级、出材率(=蓄积量×70%)、造纸材木材干重的得浆率。
④森林增长资源增长速度指标---造林成活率(=成活株数/造林株数×100%)(当年调查)、造林保存率(=成林S/造林S×100%)(三年调查)、用材林林龄组成、森林面积净增率[=(报告期S-前一年S)/前一年S] 、森林蓄积平均净增率;毛竹林立竹净增率等2、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①单位面积总产值和总收入②森林开发投资回收期③森林资源资产收益率④林业产业结构系数⑤主要林产品和非林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⑥林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收入及增长率3、森林公益功能的价值量指标。
①生态效益A.抗灾减灾作用指数,表明森林抵御自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