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若干问题

铁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若干问题

铁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若干问题铁路物资运输合同纠纷是铁路运输法院受理案件中比较常见的一类案件,也是其具有专属管辖权的几类案件之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进展,此类纠纷案件也有不断上升趋势。

从审判实践来看,引起此类纠纷的缘故常见的有三种,即逾期交付、误交付、物资的灭失、短少、污染和损坏。

笔者仅对以上三类案件,浅谈一下在审理时的法律适用和应注意的咨询题。

一、逾期交付逾期交付是指承运人在将承运的物资运到目的站后交付给收货人时,已超过合同约定或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

逾期交付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物资没有按期运到目的站造成的逾期交付;二是物资按期运到目的站后又因其他缘故造成的逾期交付。

关于第一种物资没有按期运到目的站造成逾期交付的情形,《铁路法》第十六条规定,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或者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将物资、包裹、行李运到目的站;逾期运到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支付违约金。

《合同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间或者合理期间内将旅客、物资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

由此可见,承运人将物资按期运到约定的地点(车站),是其法定的合同义务,其没有按期将物资运到是违约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即依照铁路法的规定支付违约金。

违约金的数额如何确定,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

但在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铁路物资运输合同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第十八条的规定,承运人未按规定的运送期限,将物资运至到站,向收货人偿付该批物资所收运费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的违约金。

尽管该《实施细则》所依据的《经济合同法》已被新的《合同法》所代替,但由于国务院没有废止该《实施细则》,也没有出台代替其的法规,因此对该《实施细则》中与《合同法》没有冲突的条款,法院仍能够参考适用,即依照物资逾期运到时刻的长短,及给收货人造成的阻碍,在运费的5%至20%的范围内合理的确定违约金的数额。

关于第二种物资按期运到后逾期交付的情形,其形成的缘故尽管有很多,但可分为两类,一是承运人的缘故,例如,承运人没有及时通知、误交付等,由承运人承担逾期交付的违约责任,支付逾期违约金。

二是收货人的缘故,例如没有及时提货、提货手续不齐等,由收货人承担逾期交付的法律后果,并支付保管费。

依照《合同法》第三百零九条的规定,物资运输到达后,承运人明白收货人的,应当及时通知收货人,收货人应当及时提货。

收货人逾期提货的,应当向承运人支付保管费等费用。

因此铁路企业在物资到达后应及时通知收货人,否则其就应承担逾期交付的违约责任。

而收货人应当在接到通知后或者在约定的运到期限内及时提货,否则其就应承担逾期交付的法律后果。

需要讲明的是,由于承运人的通知并不是收货人提货的前提条件,因此即使承运人没有通知,收货人也有义务和权利在约定的运到的期限内到车站提货。

因此在车站没有及时通知,收货人也没有及时到车站查询提货,或者物资逾期运到又因收货人逾期领取而造成的逾期交付,应认定双方都有过错,依照各自过错大小分不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依照《铁路法》及《合同法》的规定,关于铁路运输物资损失,有三种免责情形。

而对物资的逾期运到没有规定免责条款。

因此,有人认为,不管什么情况下,只要发生物资逾期运到,承运人就应承担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

笔者认为,这种讲法有些偏颇,因为依照我国的民法理论,不可抗力是不能履行合同或不完全、正确履行合同的免责情形。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依照不可抗力的阻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由此可见,因不可抗力造成的合同不能履行以及物资损失,承运人都不应承担责任,那么由不可抗力造成的物资逾期运到,承运人更应该免除责任。

例如山洪突然爆发冲毁桥梁,突发的战争等不可预测的缘故,都能够造成物资逾期运到。

由于这些灾难是不可预见、不能幸免并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承运人没有过错,其也不应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因此《铁路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应明确规定,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铁路逾期运到,承运人不承担违约责任,不支付违约金。

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只要承运人能够证明铁路物资逾期运到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就不能认定承运人承担违约责任。

二、误交付在铁路物资运输合同纠纷中,误交付是指承运人没有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承运人的后来指定将承运的物资交给收货人,而是将物资错误地交给了合同以外的第三人,致使收货人没有收到物资的情形。

依照《合同法》第三百零四条的规定,托运人办理物资运输,应准确表明收货人和收货地点。

这讲明在铁路物资运输合同中,托运人和承运人必须约定有收货地点和收货人,因此承运人不仅有将物资运到约定地点的义务,而且有将物资正确交给收货人的义务,因此《合同法》第三百零九条才规定物资运输到达后,承运人明白收货人的,应当及时通知收货人。

《实施细则》第九条也规定,承运人应承担将承运的物资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运送到站,完整无损地交给收货人。

因此将承运物资正确交给收货人,也是承运人法定的合同义务。

如承运人不全面、正确的履行该项义务,往往会造成误交付。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车站往往不审查领货人是否是收货人,只要其持有领货凭证,就将物资交付给领货凭证持有人,以致误交付造成纠纷。

从我国的《铁路法》《实施细则》等法律的规定来看,领货凭证不是所有权凭证,持有凭证人并不一定就是物资的所有权人。

因此领货凭证不能背书转让,也不能到法院申请公示催告,它只是铁路物资运输合同的一部分,其作用保证承运人顺利正确地将物资交付给收货人。

由此可见承运人有义务审查提货人是否是承运人指定的收货人,而法院应审查承运人是否正确履行该义务来判定承运人是否按照承运人的指定交付了物资,是否构成误交付。

法院如何判定承运人是否构成误交付,应着重审查承运人是否尽到了审查提货人的义务。

参照《铁路物资运输规程》第八条、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以及铁道部有关电传、电报精神,承运人在交付物资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收货人为单位时,提货人员应提交领货凭证,然后在货票丁联上盖上收货人的公章,并由领货人员签字。

如领货人员未带公章,则其应提供收货人托付其提货的证明文件和本人身份证明(包括身份证、户口薄或者工作证),然后在货票丁联上签字。

假如是单位托付单位领取物资的,领货人员还应提供收货人的托付证明和受托单位的公章,没有公章的,则应提受托单位托付其提货的证明文件和本人身份证明。

2、假如收货人是个人时,领货人员应首先提交领货凭证,再提交本人(即领货人)的身份证明,然后再货票丁联上签字。

假如收货人托付他人领取物资时,领货人不仅要提交本人身份证明,还要提交收货人的身份证明及收货人的授权托付书。

3、假如领货凭证未到或者丢失,领货人员不仅要提供上述1、2项所需证明外,还应提交收货人或者托运人关于领货凭证的证明。

假如是个人托付他人领取物资的,领货人员还应提供相应的担保。

这是因为,个人的证明文件比较容易伪造。

承运人只有尽到以上义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幸免误交付的发生。

当然有时承运人也尽到了审查义务,但由于第三人伪造的证明文件十分逼真,导致承运人没有发觉破绽,物资被冒领的,也构成误交付,承运人也应承担责任,但其可在承担责任后向第三人追偿。

另外由于收货人的过错,足以使承运人误认为领货人员就是收货人指定的领货人员,导致承运人将物资交给第三人的,不属于误交付,承运人不承担责任。

例如收货人公章保管使用不善,致使他人冒用其名义领取物资的,应视为承运人将物资交给了收货人,不承担责任。

关于承运人由于审查不严(收货人授权不明)造成其将物资交给了第三人,但只要第三人最终将物资交给了收货人,就应认定承运人将物资已交付给受货人,其不承担误交付的责任,只承担逾期交付的责任。

误交付既然是一种违约行为,承运人就应承担民事责任。

首先,承运人应追回误交付的物资,将其交给收货人。

假如该交付超过合同约定的期限的,承运人还应承担逾期交付的责任。

其次,承运人由于误交付导致不能交付承运物资的,对收货人来讲就是物资灭失,承运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另外依据《铁路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铁路运输企业逾期30日仍未将物资交付收货人的,托运人、收货人有权按物资灭失向铁路运输企业要求赔偿。

因此不管逾期运到,依旧误交付,只要是承运人逾期30日未将物资交付给收货人的,托运人、收货人以物资灭失为由要求赔偿的,承运人应承担物资灭失的赔偿责任。

三、物资的毁损、灭失物资通过长距离运输,运到目的地后,发生灭失、短少、变质、污染或者损坏等情况是比较常见的,这也是引起铁路物资运输合同纠纷最常见的缘故之一。

依据《合同法》第三百一十一条、《铁路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承运人应对运输过程中物资的毁损、灭失承担赔偿责任。

由于铁路物资运输距离长、中转环节多,造成物资灭失、毁损的缘故也很多,例如被盗、包装不善、野蛮装卸、自然损耗、自然灾难等。

不论损毁、灭失的缘故和承运人、托运人、收货人有无过错,一律由承运人承担责任,显然有失公允。

因此《合同法》第三百一十一条、《铁路法》第十八条又规定了承运人免责的三种情形:1、不可抗力。

包括自然灾难、战争等。

并不是所有的自然灾难差不多上不可抗力,那些能够预测、预防的自然灾难不能算不可抗力。

例如路因下雨路基塌方造成列车颠覆、路边山体石块脱落砸坏物资等。

此外,承运人还应提供证据证明不可抗力与物资灭失、损毁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2、物资本身的自然属性或者合理损耗。

例如物资自身的腐烂、变质,散装物资在装卸运输过程中的合理损耗。

这些结果是不可幸免的,承运人没有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3、托运人、收货人的过错。

例如托运人对物资的包装不合标准导致物资损坏,收货人不及时领取物资造成物资变质等。

在铁路运输合同中,托运人和收货人也有法定的合同义务,假如由于其不履行或者正确、全面履行义务,造成物资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灭失、损毁的,显然应由其承担责任,承运人不承担责任。

当然假如对物资的损失,托运人、收货人和承运人双方都有过错,则依照其过错的大小及阻碍,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条注释:《铁路法》第十六条: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按照全国约定的期限或者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将物资、包裹、行李运到目的站;逾期运到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支付违约金。

铁路运输企业逾期三十日仍未将物资、包裹、行李交付收货人或者旅客的,托运人、收货人或者旅客有权按物资、包裹、行李灭失向铁路运输企业要求赔偿。

《合同法》第二百九十条: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间或者合理期间内将旅客、物资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

《铁路物资运输合同实施细则》第十八条:承运人的责任一、由于下列缘故之一,未按物资运输合同履行,按车向托运人偿付违约金50元:(一)未按旬间日历装车打算及商定的车种、车型配够车辆, 但当月补足或改变车种、车型经托运人同意装运者除外;(二)对托运人自装的货车,未按约定的时刻送到装车地点,致使不能在当月装完;(三)拨调车辆的完整和清扫状态,不适合所运物资的要求;(四)由于承运人的责任停止装车或使托运人无法按打算将物资搬入车站装车地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