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中医养生方法优秀课件

常用中医养生方法优秀课件

寿本四万三千二百余日。” • 由此可见大致在一百二十岁左右。 • 现代研究并公认:人的寿命大致在110-150岁。
二 健康长寿的定义
• 《庄子·盗跖》曰:“人上寿百岁,中寿八 十,下寿六十。”
• 六十岁以下称之为“夭”。 • 中医认为,影响人体寿夭的主要原因无外
先天禀赋、后天调摄、气候与地理环境等 因素。养生就是要从优化这些因素入手。
• 1、清静养神 1、情志节制法
• 2、立志养德 2、情绪宣泄法
• 3、循理乐俗 3、情志转移法

4、疏导法

5、情志制约法
四 心性养生的方法
• (一)修性养神
• 1、清静养神 • ① 思想清静,戒除杂念 • 《素问·生气通天论》:“清静则肉腠闭拒,
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 • 《医钞类编》所说:“养心在凝神,神凝
在称“助人为乐”。 •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总结其长寿经验时认为,
身心修养好的人,内外百病皆不发生,祸 乱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亦无由作祟;道德修养不好者,纵 服玉液金丹,也不能长寿。
(一)修性养神-循理乐俗
• 3、循理乐俗 • ①开朗乐观: • 中医学认为:精神乐观可使营卫流通,气
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身心健康。正如 《素问·举痛论》言: “喜则气和志达,营 卫通利”。
(二)情志调摄-七情节制法
• 1、七情节制法 • 中医学认为,七情内伤是造成疾病的重要
原因。学会有理智地驾驭易冲动的感情, 调节不良的过激情绪,以防止不良情志对 人体造成伤害。
(二)情志调摄-七情节制法
• 《黄帝内经》云:“御精神,收魂魄”, “和喜怒”,“使志无怒”,“使志安 宁”;
• 《灵枢·本神》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 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 3、处世技巧:看问题、办事情都能以现实和自我 为基础,与人交往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 4、人际关系: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强烈,能有选择 地与朋友交往,尊重他人人格,接人待物能宽大 为怀。既善待自己,自爱、自信,又能助人为乐, 与人为善。
二 健康长寿的定义
• 寿:寿限,就是指自然赋予的寿命期限。 • 《内经》称为“天年”; • 《灵枢·天年》说是“百岁”; • 《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说是“百岁”。 • 唐朝王冰认为:“度百岁,谓之一百二十岁也。” • 《尚书·洪范》云:“一曰寿,百二十岁也。” • 《东医宝鉴·内景篇·身形》:“人者物之灵也,
三 心性养生的意义
• “心性养生”通俗地讲就是“养心”。 • 有人说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而养生的
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是养生的核心和关 键。 • 有人预测,养心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 • 所以说,心态平衡,心理健康是 WELLNESS的关键
四 心性养生的方法
• (一)修性养神 (二)情志调摄
• 即人的健康状况应包括身心的全面健康。 表现为一个人的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步 态稳健,精力充沛,快睡好眠,食欲良好, 二便通畅以及良好的个人修养等等
良好的个人修养
• 1、境界:性情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 坦荡与达观;
• 2、个性:性格温柔和顺,言行举止得到众人认可, 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环境,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 和冲动感;
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扰烦,神 不守舍,则易于衰老”。
(一)修性养神-清静养神
• ②少私寡欲 • “少私寡欲”一词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
经》中; • 《黄帝内经》则描述为“志闲而少欲”; • 《类修要诀》提出“绝私念以养其心”。 • 都是主张减少私欲,降低嗜欲,还心神以
清静。
(一)修性养神-清静养神
(一)修性养神-清静养神
• 怡养性情,戒除“六害”:《太上老君养 生诀》劝戒: “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 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 六者去嫉妒”。
• 正所谓:“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 边藏,若能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
• 如何跳出“墙外”去呢?要修练内功,要 怡养性情。
(一)修性养神-立志养德
• 2、立志养德 • ①立志:有理想,树信念。 • 《内经》倡导的“恬淡虚无”; • 老子倡导的“清静无为”; • 庄子提出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等。 • 他们倡导的是摒弃杂念,淡漠名利,心神
内守,追求理想,实现抱负,成为救世济 人的有用之材。
(一)修性养神-立志养德
• ②养德:多行善事,助人为乐。 • “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
• ③怡养性情 • 中医养生学认为:“精神内守”是防病治病的根
本,也是养心的核心所在。 • 所谓“精神内守”是指对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
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机体 与环境保持平衡协调而不紊乱。 • 俗话说:“常人不可无欲,又复不可无争。”但 这些日常的欲望和争取力要掌握适度,要以思维、 理性和意志的力量加以控制。
常用中医养生方法
一 心性养生法的概念
心性养生法又称为精神养生法, 通俗地讲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 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 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 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 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 的。
二 健康长寿的定义
• 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WELLNESS) 的新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 和疾病,还在于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 社会适应能力。”
(一)修性养神-循理乐俗
• ②知足常乐: • 知足常乐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
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 • 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
足”。 • 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时常
享受满足感。
(二)情志调摄
• 人的情志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 不同的情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情 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突然强 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并超过人体本 身的心理承受力,使气机逆乱,功能失调, 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 《老老恒言·戒怒》中指出的:“人借气以 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戒怒, 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 我气,即足以伤我身。”
(二)情志调摄-七情节制法
• 戒怒的方法很多: • 《老老恒言·燕居》中提到的方法:“虽时
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 以涣然冰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