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中医基础理论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中医基础理论

方面,“标”代表疾病过程中居次要地位和起次要作用的方面
(二)治标与治本
1. 急则治其标:是在标病甚急,若不先治其标,就会危及 病人生命或影响对本病的治疗时所采取的一种治疗法则
2. 缓则治其本:是与急则治其标相对而言,指在病情不急 的情况下,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的一个原则
3. 标本兼治:是指在标病与本病并重时所采用的一种治疗 原则
(五)治病先治神
治神,常采用精神疗法,它是通过医者的言、行、情 、志等影响病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治疗目 的的方法。通过医生的说服、解释、劝慰、鼓励等,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以达到 宽慰病人情怀、调整心身机能、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
二、中医治疗观
(六)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这里的“阴阳所在”概括了机体的各 种偏差,如阴阳偏盛偏衰、脏腑失调、气血不和、升 降失序、经气不利、机体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等。针 对各种偏差加以调整,目的就是使阴阳失调重新趋于 平衡,即“以平为期”
三、基本治则
(一)扶正与祛邪
1. 扶正:就是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 原则,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如气虚者益气,血 虚者补血,阴虚者滋阴,阳虚者温阳等
2. 祛邪:即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病证。临 床可根据具体病证,选用发汗、攻下、清热、散寒、消导、祛湿 、涌吐、化瘀等法
(三)治与反治
1.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即采 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适用于疾病的本质 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1)寒者热之:指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2)热者寒之:指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 (3)虚则补之:指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 (4)实则泻之:指邪实病证表现实象,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治疗
(三)正治与反治
2.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即所采用 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表现出的假象性质相同。适用于疾 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二、中医治疗观
(四)不治已病治未病
未病,一般可分为四种情况:
① 健康未病态,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 ② 潜病未病态,即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任何
临床表现的状态,病理信息尚未到“显化”程度 ③ 前病未病态,即机体的病理信息已有所显露,刚刚呈现少数
先兆症状和体征,疾病处于早期阶段 ④ 传变未病态,即某一脏腑已有病,根据传变规律,有可能影
疾病恢复过程中的理论、原则及方法
第一节 养生原则
一、养生学的意义
(一)增强体质 (二)预防疾病 (三)延缓衰老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二)形神共养 (三)调养脾胃 (四)保精护肾
第二节 预防原则
一、预防为主的意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 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 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 而铸锥,不亦晚乎!”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
第八章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徐财神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目录
第一节 养生原则 第二节 预防原则 第三节 治疗原则 第四节 康复原则 第五节 健康促进
3. 扶正与祛邪相兼:主要适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的虚实夹杂证 。如以正虚为主者,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以邪实偏重者,则 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或攻 补兼施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二)治标与治本
• 从正气与邪气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 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 从先病与后病来说,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 从新病与旧病来说,旧病为本,新病为标 • 从病变部位来说,脏腑为本,肌表为标 • 一般来说,“本”代表疾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和起主要作用的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
1.重视调摄精神 2.注意饮食起居 3.加强身体锻炼 4.人工预防免疫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 2.药物预防
第三节 治疗原则
一、治则的概念
(一)治则的含义
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治疗
方法的总则
一、治则的概念
(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以四诊收集的客观资料为依据,对疾病进行全 面的分析与比较、综合与判断,从而针对不同的病情 制定出不同的治疗原则
治法:根据辨证结果,在治则的指导下,针对具体的 病证拟定的直接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是对治则的 具体体现
二、中医治疗观
整体调治 治病求本 正气为本 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病先治神 以平为期
响其他器官发病而尚未发病的状态
(四)不治已病治未病
1. 有病早治:《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上工救其萌芽 ……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2.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的措施,包括护正于未伤和祛邪于 未传两个方面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叶天士:“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
二、中医治疗观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养生、防治、康复的原则
难点:
中医治疗观 中医学基本治则
概述
• 养生:研究人类的生命发展规律和各种保养身体的原则及方法 • 预防: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和手段,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 治则: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处方、用药等具有
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原则 • 康复:在促进伤残、病残、慢性病、老年病、急性病缓解期等
二、中医治疗观
(一)整体调治:具体思路有三
一是局部病变调治脏腑 二是本脏病变调治他脏 三是此处病变调治彼处
二、中医治疗观
(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学的主导思想 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
本质进行治疗
二、中医治疗观
(三)正气为本
《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