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调摄法《汉书·郦食其传》言“民以食为天”。
《礼记·礼运》篇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从古至今,饮食皆为头等大事,人们从食物中获取养分。
得以完成生、长、壮、老、已这一系列过程。
而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饮食来调节身体状态,让生命过程的长度和质量得到进一步的增强的方法,谓之饮食调摄法。
饮食调摄法原则有三,其一为辨明气味,合理调配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由于生产条件、地理气候环境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存在着饮食上的不同欲求。
因此,有人按照膳食结构的不同,把世界上的种族分为三大类:即以肉类为主食的肉食民族,以乳酪为主食的奶食民族和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的谷食民族。
《黄帝内经》针对汉民族的特点,指出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要用各种各类食物,互相搭配,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发挥饮食对人体的积极作用,保证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
此外,食物还有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差别,《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提出天地自然间存在的饮食五味等物质是人体营养物质的来源,五味不同,不仅其功效不同,对人体五脏的“所喜所归”也有差异。
《灵枢·五味》云:“五味各走其所喜”说明五味与五脏有一定的亲和性。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表明五味入胃之后,各归其所喜入之脏腑。
”五味调和,有利于健康。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说明饮食调配贵在其平,不可太过,五味合五脏,五味和谐,则骨、筋、气血、腠理的五味滋养而强盛不衰,因而有利于健康长寿。
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强身健体;五味太过或不及,则会引起相应脏气的偏盛偏衰,使脏腑功能失却平衡,成为疾病和早夭的根源,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灵枢·五味》根据“五味入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归纳五味太过与五脏五体病变的关系,如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
再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的“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诸证都是“五味之所伤”而导致。
这些论述阐明了饮食五味偏嗜对人体的作用不仅是一脏一腑,而是对人体整体的综合影响,因此饮食养生应“辨明五味”食物还有四气之性,为寒凉温热。
此可以分两个概念理解,一为概念上的寒热温热,是指未经过加工的食物本身所具有的性味,如鸭肉寒凉,鸡肉温补等,二为在烹饪过程中,人为对食物施加的作用,使人在食用时感受到不同的温度刺激。
如油炸,冰镇,烧烤等,这甚至会改变食物原有的性味。
因此饮食的冷热,必须适度,不可过偏。
即使是酷暑炎夏,也不能过于嗜食冷饮冷食,否则容易损伤脾胃。
同样,热食也要有一定的限度。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
”掌握饮食的冷热度亦很重要,过于冷食会引起腹泻,甚至泄利不止,牙齿也易受损伤;而过于热食,灼伤嘴唇,食道和胃部同样会受到损伤。
另外,也不可过食一类偏性的食物;过食寒凉,易损脾阳,过食辛燥,易致肠胃积热,危害人体健康。
饮食调摄原则之二:饮食有节,饥饱适度首先饥饱应适度,古人饮食十经云:“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而《内经》强调饮食方面不可过饥过饱,即通过控制食量来达到养生的目的,指出了不节制食量进餐的危害性。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说明六腑有传化饮食的作用,饮食过量,则六腑丧失传化功能,可导致六腑痹。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僻为痔”。
说明饮食过量,胃伤不能及时腐熟水谷,脾伤不能运化精微,则导致筋脉驰纵不收,或下利脓血痢疾等病。
晋代葛洪提出“养生之旨,食不过饱,饮不过多”。
梁代陶弘景解释说:“饮食过多则气滞,百脉闭塞,血气不行则伤形”。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更明确指出饮食过量的害处,“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
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
明代《老老恒言》说:“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胃易磨运,乃化精血。
否则,多食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
从保护消化系统功能阐述了节制饮食的意义。
后世龙遵叙在《饮食坤言》中指出:多食之人有五苦:一是大便数,二是小便多,三是扰睡眠,四是身重不堪修业,五者多患食不消化,自滞苦际。
以上观点与现代医学认为多食可致人体肥胖,诱发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并可加快人的衰老过程,其理相通。
不仅饮食过饱会危及人体的健康,饮食不足同样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灵枢·五味》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说明饮食物是人体气血来源,进食量不足则会导致气血衰少,进而正气亏虚,外邪侵袭而发病。
此外没有食欲也不应该勉强进食,过分强食会损伤脾胃《吕氏春秋·孟春纪》中载有:“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名曰烂肠之食。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言:“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
”其三为三因制宜,勿犯禁忌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饮食养生也应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
由于时间有四季昼夜之更替,地有东西南北中之分布,人有性别、年龄、体质的不同,因此要合理地因时、因地、因人安排饮食。
这就是所谓的三因制宜。
首先是因时制宜,《内经》云:“木曰曲直”: “曲”,屈也; “直”,伸也。
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木在五季中与春相对应,在五脏中与肝相对应。
春季大地回春,冰雪消融,阳气升发,气温由寒转暖,万物萌发勃勃生机,人体新陈代谢此时最为活跃,饮食摄生应固护正气,顺应阳气的升发状态。
春应于肝,肝胆之气都在春天旺达条畅,肝气旺于春,易克伐脾土,致脾胃虚弱,故《千金要方》指出: 春季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饮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
难以消化”。
此外,初春阳气引发,稍食辛温之品可发散阳气,以助春阳温性食物利于扶阳,故饮食宜选辛、甘、温品,如花生、大枣。
因“春困”脾气易乏,故饮食亦不宜过量,食宜清淡、忌油腻。
春季饮食摄生,粮谷类可以选用性温味甘的燕麦、糯米、黑米等; 蔬菜类可选用性温味辛的胡萝卜、洋葱、蚕豆、菜花等; 鱼肉类可选用清淡的各种鱼类,如鲤鱼、鲫鱼、鹌鹑等; 常用的食谱如淮扁茯苓炖瘦肉: 淮山药、扁豆、茯苓、瘦肉健脾益气利湿; 竹叶粥、菊槐绿茶饮具有凉利消散等。
《内经》云:火曰炎上”: “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
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火在五季中与夏相对应,在五脏中与心相对应。
“土爰稼穑”: “爰”,通“曰”; “稼”,即种植谷物; “穑”,即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土在五季中与长夏相对应,在五脏中与脾相对应。
夏季艳阳高照,地热蒸腾,天地之气交泰,正是万物繁荣的季节。
人体阳气此时最易发泄,新陈代谢极为旺盛,夏季主暑湿,人们食欲普遍降低,脾胃运化能力减弱。
因此,在饮食上尤须注意调适,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夏季养“长”,借助大自然的长势,促进人体生长功能。
《饮膳正要》谓: “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不可一於热也。
禁温饮饱食,湿地濡衣。
”夏季,人体心火旺而肺气弱,宜食辛味以养肺气,免心火过旺而制约肺气的宣发,故《千金要方》谓之“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人体阳气旺而阴气弱,为顺应这种生理的变化,宜食暖物以助阳气,忌食大热之品。
在炎热的夏天,人体阳气趋外,而阴气内伏,人体的消化能力较弱,选择食物应当以清淡爽口为宜,夏季饮食摄生,粮谷类可选用玉米、小麦、高粱、绿豆等; 蔬菜如丝瓜、苦瓜、番茄、黄瓜等; 肉类如白鸭肉、兔肉、猪肚、鲫鱼、青鱼等。
常用食谱如补中固元汤、五味枸杞饮、荷叶风脯。
《内经》曰:“金曰从革”: “从”,顺也; “革”,即变革。
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 金之质地虽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而更改的柔和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金在五季中与秋相对应,在五脏中与肺相对应。
秋季天气由热渐凉,虽天高气爽,然而气候渐燥,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
燥邪当令,最易上肺,人体又易为燥邪所伤而致津伤肺燥。
《饮膳正要》曰: “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秋燥易伤阴津,饮食安排当以滋阴润燥为准则,多选择芝麻、蜂蜜、甘蔗等润肺滋阴食品,少食葱、姜、蒜等辛味伤阴之品。
秋应于肺,肺气盛于秋故秋季的饮食要“少辛增酸”。
秋季饮食摄生,粮谷类可选用如百合粥、莲子粥、栗子粥等; 蔬菜如木耳、海带、紫菜等; 肉类如鸭肉、鹅肉、野鸡肉、甲鱼等。
常用食谱如荸荠豆浆、鲜奶玉液、雪羹汤、龟肉百合红枣汤。
《内经》云:“水曰润下”: “润”,即滋润、濡润; “下”即向、下行。
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水在五季中与冬相对应,在五脏中与肾相对应。
冬季北风凛冽,大地冰封,万物收藏,人体阳气潜藏,阴气极盛,故养生亦必须避寒就温,敛阴护阳,以顺应自然界阴长阳消的变化,使体内阴阳相对平衡,以应早春的生机。
冬季饮食基本原则是保阴潜阳,宜食龟、木耳、胡麻之类食品,以及胡萝卜、油菜等富含维生素类蔬菜,冬季尚可适量进食含脂类食品。
另由于冬季人们流汗比较少,因此减少食盐量可以减轻对肾脏造成的负担,与此同时可以增加食用苦味可以坚肾养心。
如栀子、莲子心、生栗子等。
此外,冬季宜热食,但不可过食燥热之品,以免使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
冬季忌粘硬、生冷食物,免伤脾胃阳气。
冬季阳气闭藏,闭藏之中含有勃勃生机,中药易于蕴藏而发挥作用,是老年体弱之人、慢性病患者进行调补的最佳时机。
冬季饮食摄生,粮谷类如稻、麦、玉米、红薯等; 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青菜、韭菜等; 肉类如羊肉、狗肉、黄牛肉、鸡肉、黄鳝等。
常用的食谱如虾仁韭菜、羊肉羹、姜桂炖猪肚等。
因地制宜指得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势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
因此,食养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性。
如冬季进补时,北方气候多严寒,食品可选用些大热大温之品,如狗肉、羊肉;而南方气候稍温和,食养则可选用甘温补品如鸡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