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绝对优势教案

绝对优势教案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古典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理解这些理论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掌握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教学时数】4 课时【教学重点】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教学内容】国际贸易理论的知识结构(教学设计):历史背景:理论背景,实践背景,作者背景理论假设:前提条件主要观点:概念及推导过程理论评价:贡献及缺陷理论应用:实证分析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一、产生的历史背景1、理论背景: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从商品流通的角度看财富,认为流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他们没有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财富。

奖出限入、高关税是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重商主义主要观点:金银财富论和贸易顺差论。

“重商主义提出的富国两大手段,虽是奖励输出和阻抑输入,但对于某些特定商品,则所奉行的政策又似与此相反,即奖励输入和阻抑输出。

但据称,其最后目标总是相同,即通过有利的贸易差额,使国家致富。

”——《国富论》重农学派。

重视农业,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

“据我所知,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学说,从来未被任何国家所采用;现在它只在法国少数博学多能的学者的理论中存在着。

”——《国富论》2、实践背景:重商主义束缚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要求从理论上证明自由贸易的优越性。

18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西欧各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产业革命。

机械生产逐渐取代手工业劳动,工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和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从而使工业资本家取代商业资本家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力量。

产业资产阶级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并从国外进口廉价的工业原料,他们迫切需要摆脱重商主义(Mecantilism)国际贸易理论的束缚,反对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反对金银外流的禁令。

他们对金银货币本身已经不太感兴趣,而是对具体的物质财富(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更加重视。

为了适应产业资产阶级的历史需要,以 Adam Smith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开始盛行。

3、作者背景:亚当·斯密和《国富论》。

1776年 Adam Smith出版了《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Wealth of Nations》(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批评重商主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创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

在国际贸易方面,他强调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强调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强调国际贸易的双方互利性,从而提出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即绝对成本说(The Theory of Absolute Cost or The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绝对成本说是适应历史时代的需要,代表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提出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斯密所处的时期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时期。

英国的产业革命激起了新兴产业资产阶级在国民经济各领域迅速发展的强烈愿望。

亚当·斯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首次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论。

《国富论》主要内容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蓄及用途第三篇论各国财富的不同发展。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第一章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第二章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提出了第一个自由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国富论》对中国的影响:《原富》(1901)。

严复(1853~1921)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在西学东渐浪潮中,西方经济学一直到19世纪末才逐渐传入中国。

《道德情操论》(1759):道德人:人的利他性《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内容:第一篇论行为的合宜性第二篇论功劳与过失,即论奖赏与惩罚的对象第四篇论效用对赞许感的影响第五篇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等情感的影响第六篇论好品格第七篇论道德哲学体系《道德情操论》影响:2009年02月03日,温家宝总理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说:这本书(《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

他只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斯密问题:人的自利性与利他性之间是冲突的二、理论假设▲供给方面:2×2×1模型,投入的边际产量是固定的,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需求方面:收入预算约束,消费受制于收入,不能借钱借债消费;▲贸易方面:没有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进出口贸易值相等,即贸易是平衡的,生产要素在一国内是自由流动的,但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市场结构:自由竞争。

为了简化理论分析,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

三、基本理论观点:1、基本概念绝对优势:一国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

绝对优势的来源:自然优势(Natural Advantage)、获得性优势(Acquired Advantage)自然优势: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等方面的优越性,普通人力无法控制。

如美国、法国、波兰的大平原上,土壤条件好,粮食生产效率高,单位粮食产品所消耗的绝对劳动时间就少,其小麦生产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

相反,地处非洲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获得性优势:某国掌握的特殊商品的生产技术和技能。

技术熟练、技术水平高,生产效率就高,单位产品生产的绝对劳动时间消耗就少。

如英国工业革命先进的纺织技术和冶炼技术。

绝对优势的判定标准: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价格。

绝对成本说的基本逻辑:自然和获得性优势不同→同种商品生产效率不同→单位产品绝对劳动成本不同→单位产品的价格国际差别→跨国商品套利交易→产业结构和相对价格结构优化调整→两国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各国消费水平提高(贸易双方都获利)。

2、主要论点①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天然倾向――交换。

例如分工对制针业的生产率提高。

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点理由:提高生产者熟练程度;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劳动时间;有利工具的改进和发明创造。

②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③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一句话表述: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以绝对低于他国生产成本的商品进行交换,可以享受分工带来的利益,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原著表述:“有时,在某些特定商品的生产上,某一国占有那么大的自然优势,以致全世界都认为,跟这种优势做斗争是枉然的。

”“至于一国比另一国优越的地位,是固有的,或是后来获得的,在这方面,无关重要。

只要甲国有此优势,乙国无此优势,乙国向甲国购买,总是比自己制造有利。

”(《国富论》第四篇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绝对优势案例:微软操作系统、intel芯片四、观点的论证过程:(1)斯密的论证“通过嵌玻璃、设温床、建温壁,苏格兰也能栽种极好的葡萄,并酿造极好的葡萄酒,其费用大约三十倍于能由外国购买的至少是同样好品质的葡萄酒。

单单为了要奖励苏格兰酿造波尔多和布冈迪红葡萄酒,便以法律禁止一切外国葡萄酒输入,这难道是合理的吗?但是,如果苏格兰不向外国购买它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的葡萄酒,而竟使用比购买所需的多三十倍的资本和劳动来自己制造,显然是不合理的,那末所使用的资本与劳动,仅多三十分之一,甚或仅多三百分之一,也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程度虽没有那么惊人,但却完全是同样不合理。

”(2)举例说明假设:如果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英国,都生产小麦和布两种产品,都只使用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

即所谓2×2×1模型图表说明:分工后,总产量增加:小麦: 240→480↑;布:200→400↑国内消费增加:小麦:英120→240↑;布:100→200↑专业化分工产生规模效益.四、观点的论证过程:现代经济学方法(3)几何曲线证明:A:分工前 B:分工后分工前和分工后的市场均衡四、观点的论证过程:现代经济学方法分工后:英国的消费无差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效用增加,福利改善。

☐分工前和分工后的市场均衡A:分工前 B:分工后分工后:美国的消费无差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效用增加,福利改善。

实例分析和几何曲线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绝对优势理论可以说明:①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节约社会劳动;②自由贸易完全可以有可能是双方互惠互利的;③互惠的贸易条件必须处于两国封闭经济中的国内相对价格之间。

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说明:①具体的国际均衡价格如何决定;②专业化分工的起点如何决定;③贸易收益的分配是否一定对等。

五、评价1、绝对成本说的积极意义⑴第一次用劳动价值论说明国际贸易的利益和基础,为科学的双方互惠互利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⑵反对重商主义的锐利武器,加速近代工业的发展。

⑶最大贡献在于说明国际贸易并不一定是“零和游戏”。

(双赢)2、绝对成本说的不足之处适用范围有限。

必要条件是每个国家必须有一种绝对劳动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否则他就无法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

要考虑绝对成本说失效。

仅考虑了劳动这个生产要素。

单一的成本优势只是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众多因素之一。

其他局限。

如未考虑需求、市场结构等因素。

无法说明均衡价格如何确定,因而就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收益分配问题,即谁获利多少。

六、应用举例:“绝对优势论”新的抬头.(张果,吴耀友.江苏企业管理,2006年5期)一、现代国际贸易新形势分析1、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贸易投资便利化。

3、对外直接投资主流化4、贸易主体扩大化。

5、文化差异化与管理复杂化。

二、并购重组浪潮尽显“绝对优势论”新的抬头20世纪中期以前,在“比较优势论”的指导下,企业主要采取所谓的“差别化”战略,总是基于自身资源去寻找一个能够发挥自身专长的领域,以便集中优势来与别人竞争。

然而,在现代国际贸易新形势下,“比较优势论”已不再灵验,“绝对优势论”正逐渐抬头。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所言:通过兼并成为巨型公司是现代经济史上的突出现象。

无论哪个行业,全球化竞争的结果就是被吃的消失,吃别人的壮大,最后形成少数几个大企业对整个市场的联合垄断。

1、规模经济与纵向并购。

2、范围经济与横向并购3、多元化与混合并购【思考题】1、简述绝对成本优势理论的主要逻辑观点。

2、Adam Smith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在什么情况下失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