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五步成文法
现实中不是有很多类似的怪现象吗,危害祖国成 了“斗士”,背离人民成了“本事”,愚昧无知成 了“时尚”,好逸恶劳成了“潇洒”,损人利己成 了“能耐”,见利忘义成了“聪明”,违法乱纪成 了“勇敢”,骄奢淫逸成了“荣耀”,如此等等。 长此以往,是非混淆,荣耻颠倒,以耻为荣,以荣为耻, 社会怎么能健康发展呢?(深析2,说危害) 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张 扬个性,追求百花齐放的时候,更要树立正确的是 非观、荣辱观、美丑观,这样,才不至于“蟹”眼 看人低,才不至于脱离社会准则,突破道德底线,做 出些贻笑大方甚至祸害百姓的事来。(结,解决办 法)
“引”“析”“提”“ 联”“结” ——新材料作文“五步成文法
• 训练目标 • 1.了解新材料作文五步成文法“引—析—提—联—结”的含义; • 2.学会使用五步成文法写作。 • 真题再现 • (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一篇作文。(60分) •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 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 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 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闹剧呢?是因为国人意识不到自 己的错误,是因为他们的是非标准发生了颠倒。 这种以不正常笑正常,把正常当不正常的现象历史 上不乏前例。汉代苏武囚于匈奴,同是汉人的卫律 劝苏武说,你看我“负汉归降匈奴”,“拥众数万, 马畜弥山,宝贵如此”,你怎么这么不识时务呢?卫 律恬不知耻,当然遭到了苏武的痛斥,落得千古骂名。 (联2,古代人物) 当今现实生活中,像螃蟹这样自以为是、黑白不分 的家伙似乎越来越多:有头发染得半红半黄的男女 指着别人的满头黑发说,“老土,你怎么不去染一下 呀?”靠歪门邪道混得职称的前辈“关心”后辈 说,“不就少了论文吗,真傻,怎么不去抄几篇呀?”
三、“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 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 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 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 对材料的组合,起统帅作用。 对原材料提出论点如下: “对于此,我在为祖国崛起而深感骄傲的 同时,也有着一丝担心——我们是否在一 些成就面前失去了清醒?”
引:引述材料。 析:明确材料的实质“接地气”。 用优美的语言对比性分析老腔接地气的表现。 深入一步分析,老腔粗犷个性的根源在于这 片热土。 联:联想到其他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事例。 由老腔拓展到对其他传统文艺遭遇的逼仄与 尴尬处境给予揭示与评价,体现作者对老腔 的历史文化价值的理解、忧思和赞美。 这两段富有激情的文字,抒发对传统文化的 热爱。 提与结:末段明确自己的观点。
四、“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 “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可 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 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 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 突出,又要尽量正反结合。 据原材料联系现实的论证过程如下: “我一直很佩服温家宝的‘清醒论’,他说‘中国 政府是十分清醒的’,认为只有清醒,才能不断地 发展与壮大。古语云‘居安思危’,我想,温家宝 所说的清醒正是源自这种危机意识。试想,如果政 府没有这种清醒与危机感,国家何以能挺过亚洲金 融风暴、非典、大地震与金融危机,更何以不断实 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民生的持“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这是黄永玉画作中一只螃蟹的台词。 (引) 螃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或许因为它蟹眼近视,见少识短? 或者因为蟹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容不得别人?我想多半是后者。 螃蟹的自我感觉太好了,以为自己横行,别人也得霸道。拿自己的好 恶去强求别人,却不知道在指摘别人的时候,可笑的正是它自己。(析) 于是我想,高贵的人啊,可不要像螃蟹一样自以为是呀!请你在称量别 人的时候,最好校准自己手中的秤,先称一称自己。(提) 记得有一个老套的故事:从前,某国有一眼泉水,名叫“狂泉”。国人 喝了这泉水,没有不发狂的。只有国王食用井水,不患狂病。结果国 人反而认为正常的国王是狂人,大家要合力治疗他的“狂病”。他 们对国君又烧火艾,又扎银针,又灌汤药,直到国王也发狂,大家才欢 心乐意。(联1,古代寓言)
二、整篇训练 (2016•深圳七校高三考试)阅读下 面这句黄永玉给自己的画作《螃 蟹》所写的解说,写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说明: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 侧面、一个角度按五步成文法构 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我来立意】 【写作提纲】 写作指导:材料只有一句话:“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 这当然是一只横着走的螃蟹对人直行发出的困惑。其实, 人也常对螃蟹这样说:“可也怪!螃蟹怎么是横着走的?” 进一步,人们还常对他物、他人这样说:“可也怪!这个东 西/这个人咋是这个样子呢?” 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惑,源于两点:一是自己不了解对 方,二是认为只有自己的才是好的、正常的、正确的,三 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物、他人,不包容,不宽容。 参考立意: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②不要以己度人;③换个 标准看他人;④以欣赏的眼光看他人;⑤每个人都可以有 自己的特色;⑥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老腔”牵系着那么多 , 承载着那么多 ——俗称之为民俗,雅称之 为文化 ! 它有令人震撼的力量 , 因为它的真实 , 它的本色 , 它的温情 , 也因为它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的执着 ——它荣,他们荣;它辱,他们 辱;它兴,他们兴;它衰,他们衰!
陈道明曾在一次电视节目上发飙,几十个来自山西稷山的农村孩子 表演了一出高台花鼓 , 满堂喝彩 , 却被几位评委贬低得一无是处。 陈道明怒斥 : 你们对传统文化毫无理解 ,居然就直接否定了这个节 目。你们可能读过不少书 ,有很高的知识水平 ,但对中国传统文化 和农耕文明却知之甚少、理解不了……
五、“结”——重申材料,深化论 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 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 望要求。 上述材料最后的结论如下: “是的,面对祖国巨变,我们需要清 醒!”
巩固训练 一、片段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 “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 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 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 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 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出 题目和开头部分,注意“五步成文法”中的 “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议论文体。
二、“析“——分析材料,突出感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述材料内容的寓意进 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 “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对原材料,分“析”后如下: “就‘经济成就’而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 成就突出。我国已于去年成为GDP世界第二的国家。 但这些所谓的GDP快速增长是有代价的,资源的消耗, 环境的破坏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其实,在清朝晚期,中 国的GDP是世界第一,比美国还牛,而英国只用了几千 名士兵和几十艘军舰就轻易打败了4亿人口的中国。因 此,唯GDP论是错误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要想 迈向现代化,仍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我想,中国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与高层领导者们对之清醒的认识是有很大 关系的。”
新官上任,亲朋故友会说:“怎么不趁机捞一把啊?” 这些人就如自以为是的螃蟹和喝了狂泉的疯子一 样,本来自己横行已是“另类”,结果却笑话别人 傻气。(联3,现实生活)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我想,主要是因为 社会变革过程中,一些人面对权钱利色等诱惑,丧 失了正确的立场,颠倒了是非标准,结果以丑为美, 以耻为荣。说到底,是极端个人主义在作怪。如 果不引起警惕,后果是十分危险的,小而言之,它贻 笑大方,败坏了自己的形象,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大 而言之,它恶化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和谐。(深 析1,挖根源)
示例:
青春范儿 青春的范儿是什么,青春可以是一切,可以是 一首歌、一幅画、一篇文章,那么最美的青 春又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初开的青春就像那骄阳下的玫瑰,娇艳欲滴; 成长的青春就如同那雷雨下的芳草,坚韧无 畏;枯萎的青春就像那微风下的柳枝,安逸无 思。我知道你和我一样,一样喜欢在阳光下 许下自己的梦想;我知道你和我一样,一样崇 拜在人群中挥舞闪光的焦点;我知道你和我 一样,一样愿意在泥泞中追寻不变的坚持。
【点评】 本文在构思上由老腔联想到秦腔、花鼓、唢 呐电影,这些扎根于大地之上的民族艺术的 尴尬现状及其所反映的现实,字里行间抒发 着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法点拨 五步成文法是学生在面对新材料作文时写作 的方法。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五步成文法是 比较适合材料作文的方法。 五步成文法是指:
一、“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 而是适当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 裁”。有时材料简单,可不必引用。引述时应注意: ①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 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 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②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 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述, 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 描写。 如:原材料:
范文鉴赏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一考生 猴年的春晚,我听到一声之前从没有听过的曲子 “老腔”——那黄土地黑皮肤锣鼓喧天吼声震 颤八百里山川河岳的歌! 我愿意把它令人震撼的力量归结为一个词—— 接地气! “老腔”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它不适合浅 斟吟唱。很简单,在大西北粗粝的风沙中,阳春白 雪扎不下根来,浅斟吟唱传不到远处,它吼出的是 底层草根心里的呐喊,它体现的是生民发展的原 生态艰难岁月。
震撼,真的不在于文化程度有多高,无所谓见识有多广,而在于能不 能放弃那种矫揉造作的姿态,以赤子之心感受到一种发自心底的冲 动与虔诚。老腔、秦腔、花鼓的传承者们,骨子里就是一种这样动 人的虔诚。只是我们误解了这种虔诚,甚至蔑视地称它为“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