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体系化研究
作者:林理邓庭俊林茜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4年第17期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4)09-000-02
摘要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
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型国有企业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针对国有企业创新机制、创新组织结构的研究。
本文以开放式创新模型为基础,结合二元组织结构等创新理论,构建了大学国有企业的创新模型。
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体系化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二元组织开放式创新国有企业
创新是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竞争核心优势的核心源泉,创新通常被定义为“产生对情景有用的,合适的新的想法”。
由于创新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被认为是提高组织竞争力的关键。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深入改革发展,针对国有企业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力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针对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是学术研究的焦点,但是目前国内学者更多的聚焦于国家政策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国有企业提升技术创新战略地位的定性研究。
针对国有企业创新机制,创新组织框架和创新过程缺乏体系化研究。
缺乏深入研究适用于国有企业的创新模式。
而国有企业创新体系研究弥补了现有对国有企业创新体系研究的不足,并为国有企业创新方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二、二元性组织:组织创新的重要模式
美国研究人员Tushman和O’Reilly 多年探索研究,通过长期的管理实践以及大量的一线管理人员接触,对企业“成功之后是失败,创新之后出现惰性“这种”成功综合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研究结果显示,在成熟大企业中存在阻碍突破性创新的结构惰性和文化惰性。
在结构上和文化上的惰性是企业渐进性创新,取得短期成功的推进因素,然而在应对突破性创新的挑战方面,他们则使组织成为过去式的牺牲品。
针对大型企业如何把握突破性的创新机会,创造性的提出了“二元组织”的创新组织模式。
Christensen对正在成熟大企业的创新研究中发现,那些在突破性技术领域即使找到自己位置的成熟企业,几乎都是由经理人员来负责组建一个围绕突破性技术的新的独立事业部门。
二元组织的模式的含义是,在面临突破性创新时,企业可以通过二元的组织结构来摆脱困境,即一方面继续在企业主流组织中运用渐进性创新来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及时转换思路,成立相对独立的突破性技术研发小机构.二元组织模式强调在组织结构和文化上保持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隔离,是突破性创新组织独立于主流组织,并形成新的文化价值取向。
二元组织的三要素:1.虚拟创新组织:以信息化手段组织形成的没有企业边界,超越空间约束的临时性动态联盟;2.虚拟创新组织文化的二元性。
3.突破性创新组织一般由受人尊敬的元老级人物负责。
二元组织模式是大型企业为实现突破性技术所采用的主流组织结构。
三、开放性创新:现代企业创新的重要手段
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创新的扩散速度急剧加快,高级知识人才的流速加快。
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封闭式的创新管理方法无法适合现代企业的高速发展。
Chesbrough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
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同时利用外部途径实现,在创新链的各个阶段与多种合作伙伴多角度地动态合作的一类创新模式。
开放式创新把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内部创意及内部市场化渠道同样重要的地位。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边界是可以渗透的。
创新思想可以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或其他部门,但也可能来源于企业外部。
企业内容的创新思想可能在研发的任何阶段通过知识的流动,人员的流动或专利权转让扩散到企业外部。
但由于在国有企业内部由于受到业务监管的原因,市场拓展受到政府监督,其企业市场边界的迁移受到限制。
开放性创新的信息流主要包括了,企业内部创新向外部渗透,外部创新向企业内部渗透和内部创新的渗透。
开放式创新是现代企业面对复杂变化的市场环境,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的重要手段
四、其他的创新机制
1.持续改进团队。
适用范围:主要关注成本节约,侧重于对现有产品技术的渐进式改进。
2.新创业团队,孵化实验室。
A)抓住一项有潜力的创意器,就会对该项目创意进行快速审查,分析市场潜力和成本,研究项目的可行性。
B)建立一个独立的部门,产生创新思想,并将好的创意推荐给公司主要部门,让他们来具体实施,将创意变为有形的产品或服务。
C)成立跨职能的创新团队,成员来自内部志愿者,团队由高层管理者领导
五、大型国有企业创新管理模型
本文通过回顾深入研究二元组织模型,开放式创新等创新理论文献。
以开放式创新模型为基础,结合二元组织特性,构建了适用于大型国有企业的创新模型。
本文认为大型国有企业的创新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研究开发阶段和市场阶段。
研究发现大型国有企业的研究开发端部门和市场端部门存在较大壁垒,研究开发部门和市场部门的创新理念流通不畅。
通过构建统一的创新信息流通平台(通道)能够有效引导创新理念在企业研发端和市场端的流通。
传统研究显示,大型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阻碍突破性的创新的结构惰性和文化惰性。
企业原有各组织部门无法把握突破性创新的机会。
因此本文在开放式创新的基础上在企业内部引入创新组织机构。
通过创新组织机构应对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带来的挑战,把握突破性的创新机会,推动企业取得长期的成功。
创新组织机构由元老级人物或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直接负责,实现决策快速响应。
人才是现代知识创新的重要因素,学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库是现代企业创新理念的重要源泉。
本文创造性的将学校机构引入创新管理模型,通过创新组织和学校机构二元驱动,激发企业创新理念的长期活力。
通过识别影响大型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组织特性,结合大型国有企业的自身的组织现状,创造性的引入学校要素和创新组织要素,构建统一的创新信息流通平台,本文构建了适用于大型国有企业的创新模型,如下图
图表1 大型国有企业创新模型
六、结论
本文根据Tushman和O’Reilly提出的二元组织理论模型和根据二元组织理论和Chesbrough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理论模型,结合现有大型国有企业组织特点,分析国有企业创新机制,提出了国有企业创新的组织模式以及创新方法,构建了国有企业的创新模型,得到了一下结论。
1.搭建开放性创新平台,形成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网络,促进企业市场端和研发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创新理念的流通。
有效的整合企业各部门和企业内外部的创新资源,为企业长期的经营活动提供持续的创新活力。
2.企业内部成立创新组织部门,由公司高层领导直接指挥,外部引入学校机构,加强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克服大型国有企业在结构惰性和文化惰性。
抓住突破性的创新机会,推动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开发企业创新产品。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理论研究构建国有企业的创新模型,为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改革提供了切实可操作的创新模式,为国有企业获得技术创新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Chesbrough, H. ,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2] Cohen, W. M. & Levinthal, D. A. ,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152.
[3] Lettl, C. , Herstatt, C. & Gemuenden,H. G. Users’contributions to radical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four cases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equipment technology [J].R&D Management,2006.36(3):25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