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课程》试卷二
一、填空:(16分)
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
3、渊源学分为笔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孤立(直线式)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4、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三大类。
5、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文学性、跨越性和相容性三个条件组成。
6、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影响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三个方面。
7、《管锥编》的作者是钱钟书。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题材研究?
就是研究不同作家对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不同处理,以及产生不同题材的文化根源。
2、什么是“文学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
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
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3、什么是“套话”?
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
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
“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三、论述:(54分)
1、试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19世纪中叶以前通过耶稣会士和启蒙哲学家塑造的中国人形象发生了变化:
(1)态度上完全相反:由喜好到厌恶,由崇敬到诋毁;
(2)、白人比其他人种优越的看法盛行起来,中国人的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都变得丑陋滑稽;
(3)、在思想和性格方面,中国人“善良”和“高尚”的神话也不再时兴,代之以野蛮和麻木;
(4)、这是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所造成的“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变化。
2、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