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师大ppt课件

陕师大ppt课件

件。 而在我国,和溺爱、娇惯相反,是某些父母对孩子 的训斥和打骂,他们信奉某些古老的不科学的育儿信条 :“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不管不教
要变坏”,“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等。
八、是慎选榜样还是放任自流
“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的整饬的生活的榜样应 当不断地放到儿童的跟前。”因为孩子们善于模仿,所 以易于接受榜样的影响。这些榜样包括书本上取来的榜 样和事实上活的榜样两种, “事实上活的榜样更为重要
二、是培养爱心还是孕育私念?
培养爱心应该从儿童抓起。因为“凡事开 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 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型式,就 能塑成什么型式”。“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
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 在幼儿园培养爱心,比如, “把自己的东 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就是要父母和幼儿园 从小养成儿童关爱别人,与他人分享、合作的 良好习惯。中国古人也讲:“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道德之高线),说的也是这 个意思。而让孩子从小自私小气、吝啬孤僻则
祸莫大焉。
三、是培养良好习惯还是不拘小节
英国近代教育家洛克曾分析了不培养儿童良好习惯,溺爱孩子的 成因和危害。他说:“‘自然’很聪敏地使得做父母的人无不爱护自 己的子女,但是那种自然的爱一旦离开了理智的严密监视,就极容易 流于溺爱……对于一个溺爱子女的、对于子女的恶作剧总是原谅而不 去改正、说那是一件无关宏旨的小事情的父母,梭伦的答复最好。他 说:‘不错,但是习惯却是一件关系重大的大事情啊。’”他还分析 了溺爱的恶果:“被溺爱的孩子必定学会打人、骂人,他哭着要什么 东西,他便一定能得到;他心里想做什么事情,也一定要做。这样一 来,父母自己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疼爱他们,把他们的本性弄坏了, 他们自己在泉水的源头投下了毒药,日后亲身喝到那苦水,却又感到 奇怪。”所以,“儿童要求的东西,或想做的事,如果对他们是不合 适的,我们绝不可以因为他们年纪小,心里想,便去允许他们,不!
九、是言传身教还是漠视冷淡
国外孩子在外面玩时,会采集一些 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认为漂亮的叶子,郑 重其事地送给妈妈;别人送给他礼物, 他会叫妈妈和他一起拆开;有什么好吃 的,也总要留一半给妈妈。这不就是我 们的老祖先常说的、已被现在许多中国
人抛到九霄云外的“孝悌”观念么? 想到很多中国孩子对父母的漠视与冷淡 ,我真不得不佩服我的洋媳妇。在我看 来,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美国妈妈确 实有很多值得中国妈妈和学校老师们学
中外学前教育的比较
陕西师范大学 刘新科 教授
一、是“先严后松”还是“先松后严”?
国外教育家一般认为,对于儿童的言行的宽严要求,时间 、程序要对头。首先要适时。儿童年少无知,管教要从严 ;长大知理,管束则应渐渐放宽。不可幼时放纵亲狎,长 大后又声色俱厉。管教若能出于爱护,孩子年幼时,必视 父母如君父;年长后,则会待父母如信友。其次,要宽严 结合,管教太严,会使孩子沮丧畏缩,精神抑郁,不易振 作,难成大业;管教太松,又会使人放荡不羁,容易执强 、桀骜不驯。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要避免这两方面的 毛病,那是需要一种巨大的技巧的;如果谁能找出一个方 法,一方面使得儿童的精神安逸、活泼、自由,同时又能 抑制自己对于许多事物的欲望,而接近不惯的事物;他便 是能够调和这种表面的矛盾,懂得教育的真正秘诀了。”
面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
六、入情入理还是溺爱、偏爱
下边我再举一个外国妈妈“入情入理教育孩子”的实例 所谓合情合理。即父母对儿童的要求要出于合理,而不 是出于父母的好恶。凡是合乎理智要求的,应当做好, 努力坚持,而不要顾及儿童的哭泣恳求和反复纠缠。这 样,孩子就会逐步习惯于满足他应得的东西,而不存贪
七、是正面引导、鼓励还是负面训斥、打骂
要坚持正面教育,使优良品质在儿童身上占支配地 位。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 都存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斗争。因此,在教育儿童 ,特别是缺点、错误较多的学生时,必须坚持正面教育 ,充分调动起儿童的积极因素,使优良品质在他们身上 占支配地位,这样才能唤起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帮 助他们树立积极上进的信心,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的能力,为进一步接受教育和不断克服消极因素创造条
无论他们怎样纠缠,惟其纠缠,他们就决不应该得到。” 这些良好习惯之于幼儿,中外教育家普遍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二是“东西要放整齐”,三是“饭前 要洗手”,四是“午饭后要休息”,五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
四、让孩子独立生活还是一切由父母包办?下边我举源自个外国妈妈“让孩子独 立生活”的实例。
习的地方呢。
十、是尊重父母管教还是爷爷奶奶护驾 孩子是父母的孩子,首先要尊重父母对孩子
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爬上凳子 ,喝牛奶,吃面包片。吃饱后,他 回自己的房间,在衣柜里找衣服、 鞋子,再自己穿上……独立精神就
是要这样从小“练”出来。
五、是德育为主还是急于学习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道德 面貌在每个人身上起着主导的作用。他 认为“社会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 论他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是一个道德 高尚的人”。因此,学校中的任何工作 都应当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 的作用。他也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认为 “无知的人对于社会来说是危险的”, “学校应当不让任何一个没有在智力方
心,正和他们不会哭着去要月亮一样。 在我国一些乡村,爷爷奶奶溺爱、娇惯孩子就成为突出 的一大陋习: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样就助长了一些孩子某些坏毛病。比如:自私,以 我为中心;懒惰,什么都不想干,就知道玩;任性,稍 不如意就使性子,甚至逃学、出走、发生意外等,这些
显然是溺爱、娇惯的不良后果。
,因为它们所产生的印象更加强烈”。 要选择榜样。因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从模仿得来的 ,伴侣的影响“比一切教训、规则、教导都大”,“染 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 因此,他强调环境的影响和 长辈的榜样。师、长都应当在德行方面以身作则,“导 师的行动千万不可违犯自己的教训,除非是存心使儿童
变坏”。 在我国,则有“孟母三迁”的动人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