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蒲台的苇》孙犁教学目的:1. 理解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对英雄的赞美之情。
2. 理清文章脉络,学会抓“文眼”。
教学重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精巧的布局,由物及人的过渡。
教学过程:作品作者简介:孙犁,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
题目解说:采蒲台是故事发生的地点,苇是为人民解放事业而抗战的人民英雄的象征。
作者将苇与人融为一体,以凄美悲壮的语言叙述着抗战期间冀中平原白洋淀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人民英雄的战斗生活的故事,催人泪下。
内容解读: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符合孙犁的一贯的创作作风,作者从白洋淀的苇入手,借苇来写白洋淀人民的民族精神,英雄气概。
文章前三节写苇,突出苇多、实用....。
第一节总起全文,自然地点明了人与苇紧密相连的关系;第二节文字简洁、平实;第三节写的是“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与下一节中的“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一句相互印证:表里的自然气候隐喻着鲜明的社会气候。
铺衬在前,读者便不觉得“关于苇塘,就不止是一种风景”这话来得突然。
第四节是苇与人之间的过渡。
第五节是“赞英雄”部分的总起,它从面上铺开了白洋淀人民抗日的英雄事迹。
第六节用了一个过渡句“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这句话是说“最英勇的人民是采蒲台的人民”,接下来文章又用“用智慧掩护枪”和“用生命保护同志”两件事来突出英雄的精神、品质。
难点探究:1. 怎样理解“苇”的象征意义?苇与人是没有什么相似点的,可是白洋淀的生活让作者对苇和人都充满了深情,在他眼里,苇不再是单纯的苇,它成了一种生活环境的象征,甚至成为英雄们成长的土壤,因而英雄们之所以成为英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在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和苇已经合二为一,变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了。
2. 第二节中不同的苇分别有什么寓意?大白皮和大头栽(高大):白洋淀的人民正草(有骨性):英雄白毛子:汉奸3. “凌”、“大苇形成的海”各有什么寓意?凌:象征着抗日战争处于艰难时期。
大苇形成的海:抗战即将胜利的场面。
《采蒲台的苇》1. 文学常识填空:①本文作者是代表作有《》和《》。
②这是一篇优美的(体裁)。
作者从白洋淀的苇入手,借苇来写白洋淀人民的。
2. 认真阅读课文1-5节,按要求答题:①“人好象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的在苇中穿来穿去。
”是一个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选文写采蒲台的特点是:。
③采蒲台的苇之所以成为名胜,不仅因为它好看,还因为它。
④你是怎样理解“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这句话?3. 文章结尾要人们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实际上是要求人们记住什么?4. 理解“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的内涵。
答案:《采蒲台的苇》1. ①孙犁荷花淀白洋淀纪事②散文民族精神、英雄气概2. ①比喻人与苇的密切关系②因其性质的坚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其用途③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血液的记忆④虽然它们经受了敌人太多的摧折,但冀中人们以其坚强不屈和伟大的牺牲精神挺立着,保持着人格的高尚及其家乡的美好声誉。
3. 记住坚定刚强的采蒲台人民,记住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4. 此句中仇恨是对敌人,爱是对革命人民,智慧是人民群众的。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采蒲台的革命群众的赞美的感情,赞美他们爱憎分明,勇敢机智。
采蒲台的苇[教学目标]通过研读,深入理解课文,对白洋淀人民产生崇敬之情;学习给课文作批注;感受研究性阅读的方法;通过屏幕阅读、课外阅读,落实大阅读理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朗读,提出“研读目标”。
(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采蒲台的苇》,同学们学得很好,也了解了苇的一些特点。
现在你能说说,这是怎样的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说明吗?(板书:好看、清白、坚韧、人们赖以生存的)。
在学的过程中,我们总感觉到这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对它们有新的理解。
过渡: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课题是《采蒲台的苇》,可课文是写苇的笔墨多呢,还是写人的笔墨多?(板书:人)(写采蒲台的人的笔墨多)这是作者的疏忽呢,还是有意安排?(二)提出研读目标:为什么课题是“采蒲台的苇”,课文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采蒲台的人?(屏幕出示)二、自主研读,交流评议。
(一)屏幕阅读,了解采蒲台的苇。
(师:老师收集到了孙犁爷爷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材料,有兴趣看吗?)孙犁和《采蒲台的苇》孙犁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小说清新、流畅,短篇小说《白洋淀》被人们广为称颂。
1947年春天,孙犁在冀中安平地区采访,他遥望着白洋淀漫开的芦苇,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蕴藏在其中。
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交错,足有两三千条,就像迷宫一样。
白洋淀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得发黑,芦苇万顷,俯仰吐穗。
它们生长得很快,狠狠往上钻,像一支支箭,直刺云霄。
他想,这样大好的河山,怎容得日本鬼子玷污她?在这里,苇就像充满灵性的人,人则像是有思想感情的苇。
孙犁搜集了不少在采蒲台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孙犁感到白洋淀人民在战斗中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成熟了。
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采蒲台的苇》等一系列文章。
出示,自由读,指读。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采蒲台的苇”有什么新的了解?(苇就像充满灵性的人,人像是有感情的苇;人就像是苇一样,就算是被火烧了,也会生根发芽,永远不屈服……)过渡:同学们说苇就是人,人就是苇,那么,到底是怎样的“采蒲台的人”呢?(二)自主研读,相机落实训练点。
1、提出研读要求:自读“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后面的内容,并联系课文前半部分,划出引起你思考的句子、词语或标点,边读边写批注。
思考后概括——这是()的采蒲台的人。
2、学生自主研读,边读边作旁注。
3、明确交流要求:一位同学交流时,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并思考,及时补充,吸收他人的成果,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
4、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成果,师引导点拨:智慧的人:抓住“偷偷”、“顺手”领悟采蒲台人的智慧;团结的人:抓住“不约而同”、“一齐”领悟团结;善于斗争的人:(1)可以从“不约而同”的训练中推出,也可以联系上文“人民的血液”、“血泪的记忆”感悟长期不懈的战斗实践造就了善于斗争的采蒲台的人。
(2)从“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体会采蒲台人经历了无数次战斗。
刚强的人:(3)从“敌人砍断了他半边脖子”等句子加以指导;(4)从“无数英雄血泪的记忆”等加以体会;(6)从“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加以体会。
宁死不屈的人:从课文的对话部分加以体会。
5、引读加深体会。
小结: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从课文中找的理由也很充分,这就是研究。
只有深入地去研究,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既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又感悟采蒲台人的精神力量。
这是一个是宁死不屈的群体,是一个勇敢智慧的群体。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那悲壮的场面吧。
请同学们拿起课本。
师:正当妇女们用自己的孩子掩护了带枪的干部,惊险地闯过一关时(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了。
面对凶残的敌人,面对敌人盘问他是否是八路时,他坚定地吐出了两个字——(生:不是)师:敌人当然不肯罢休,企图从他的嘴里知道村里有没有干部,我们的这位英雄毫不犹豫的又蹦出了两个字——(生:没有)师:敌人听了恼羞成怒,凶残的本性霎时显露,敌人残忍地砍断了他半边脖子,还在追问他是不是八路,只见他歪着头,鲜血不断地喷涌出来,流在胸膛上,艰难而又坚定地说——(生:不是)敌人近乎是歇斯底里地喊叫起来了,可是我们的这位英雄最后回答他们的还是两个字(生:没有)面对这一悲壮的场面,妇女们再也忍不住了,她们强忍着泪水,一齐扯着嗓子喊起来——(生:没有,没有)师:他被敌人杀死了,倒在冰上,血冻成了鲜红的一滩,他的血是坚定的,他的死是刚强的。
师:你听,这位英雄还在回答,妇女们还在大喊,——(生齐读:没有……话吧!)6、插入训练点,体会最后一部分的深刻含义。
出示“这声音……话吧!”“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仅仅指的是“没有、没有”的声音吗?这个句子中到底包含着什么?(出示):“没有!没有!这句简短朴素的话中,包含着采蒲台人民()!(对八路军战士的爱;对敌人的恨;采蒲台人民的聪明才智;不屈不挠的精神。
)小结:是的,这声音是震天地、撼日月、泣鬼神的声音,这声音是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这决不是一般的否定的声音,而是一种中华民族的骨气。
请同学们也挺起腰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简短有力的话吧!(齐读)学到这儿,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前半部分我们认为耐人寻味的一些话,(出示)你对它有新的理解吗?请你选择其中一句说说。
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充满无数英雄的血泪的记忆。
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采蒲台的苇和人有什么共同点?(坚韧、顽强、掩护)小结:采蒲台人民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抗击敌人对这片土地的侵犯,保持了苇的清白。
而苇的这种纯洁、清白、坚韧的品格正是采蒲台人民的象征,所以课文以《采蒲台的苇》作题,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写体会,谈感受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老师的心情很不平静,我想大家可能也都很激动。
我们的心中一定都涌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我们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那么,就把你积郁在胸中的怒气,把你对英雄们的敬仰通通倾吐出来吧!学生写体会,谈感受(提示只写一个方面:敌人、英雄、自己)小结:说的多好啊,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让我们永远记住白洋淀人民那宁死不屈的声音。
四、课外拓展:1、《采》选自孙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战故事。
同学们可从网上下载有关故事阅读。
2、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为专题编一张手抄小报,其中一篇自己阅读了白洋淀的文章以后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