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一、夏、商、周时期服装(祭祀占卜、甲骨文诞生、好玉、曲裾服饰形成)1、夏:冕冠服制度确立,上一下裳形成。

服色多样(上玄下黄)且有纹饰,可用朱砂染色。

“鼎”青铜文化王权的象征,贵族佩戴玉器。

服饰特点:衣:短衣齐膝、后裾齐足、前衣短、斜裙绕襟、领袖脚口宽沿边。

形成“曲裾服”。

领:矩领、圆领、翻领、对襟。

腰带:束细腰、系宽腰带或用丝绸织物系蝴蝶结。

袖:小口大袖“琵琶袖”、袖长而小(袖头另附装饰如“长袖”,舞者袖管奇长)。

有袖口为“袍”,无袖口为“衫”,男女不分。

2、商:冕冠、玄衣、熏裳、赤舄(古代女子穿的鞋,赤色重底)、上衣下裳;配有黻、大带、革带、佩绶十二。

服饰特点:玄衣:交领、右衽、大袖垂弧、袂、领口有缘、腰有大带、下裳熏色、前韨(蔽膝)、裳下有裙裾、符合“衣作绣,锦为缘”的古代制衣。

3、腰腹下系一片“斧”式装饰品即:a韦鞸:使用皮革涂朱或彩绘称之b黻、韨亦作芾:以丝绸绘、织、绣、画、称之c汉后期又称蔽膝(汉以前用皮革,魏晋后用丝罗)。

d用途:商至元朝是一种祭服系腰间为跪拜所用。

加工精美,附有政治意义和权力的象征。

天子:色朱、绘龙、火、山三章;公候:菱形、用黄、朱色,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绘山章。

e形状:东汉“”状,汉代误认为“U”状f绣纹:为“”唐用于大袖,宋、明用于袍服中与龙旁或领口,金多用两龙、两兽对峙或相蟠,即为“蟠虺虯形象”。

4、面料;a全身着不同花纹,能织极薄的精细丝绸和提花织物。

b花纹:“”状纹、绮袔纹、云氣纹、龙兽相对或者相蟠图样、满地云纹、散点云纹、小簇花。

c工艺:印、绘、绣5、胡服:可能是商、周劳动人民以及战士一般的穿着。

6、珮:成组列珮玉也于这个时期形成。

7、着衣分季节:夏:着轻巧、长裙拽地、衣裳为黑白衫、多种领、袖、帽、结带领下。

冬:领袖露白处面积大,丰厚蒙茸“皮毛出峰”。

8、衣服样式分类:分大衣、中衣、小衣。

小衣和中衣款式相似,但面料和工艺不同。

如小衣素纱,中衣绣花等。

9、衣服按袖形分类:a、小袖式:(又称窄袖式)身长:148cm袖展:126cm两袖略下垂,自肩腋下向袖口收紧袖口:21cm领:交领,后领口下凹袍面:为极细薄平织纱,有涂饰。

缘边:领、袖缘均本色生纱斜裁腰部:上衣下裳两部组合缝成,腰缝为界上用八幅植物对称斜裁,下用八幅竖拼正裁衣里:白绢里,絮丝棉,剪裁与衣棉同腋缝:嵌片称“小腰”如:《素纱禅衣》为“内衣”或“小衣”。

b、宽袖式:身长:156cm袖展:158cm袖口:宽45cm领:锦领内、外各饰一道华緯降花条带,宽:7cm纹样精美,复杂可随场合折换。

领与身结合处压一道针织花边,为过渡装饰即“隐领”缘边:领、袖均用锦“衣作绣,锦为缘”锦缘厚重,有利衣服挺阔,形态稳定、合体腰部:上四片(胸背两片挖剪)拼合,下九片或六片不等,上衣下裳不通服衣里:素绢里,絮丝棉,剪裁与外衣同腋缝:嵌片称“小腰”特点:衣长短、袖口宽、肩袖平直、衣面用高级刺绣面料正裁缝制c、大袖式:(又称长袖式)身长:约250-350cm袖展:345cm(合战国一丈五尺)袖口:42cm袖宽:最大处64cm后腰缝正中下片略弧形(如渔腹)近袖端急收领:作“又”字形缘边:领、袖缘用几何纹锦和大菱纹锦腰部:腰缝为界上衣与下裳接缝一体,但上下不通缝、不通幅衣里:素绢里,絮丝棉,棉比较薄腋缝:嵌片称“小腰”袍面:小菱形降地锦特点:上衣正身,两幅锦对称挖剪背缝直拼与腰缝垂直,前胸接腰缝底沿斜裁,腋下称75度角左右,上衣襟角约82度,两袖各三幅(又称三祛)缝接。

上衣为五幅竖拼前襟与下裳前襟为一对,下裳前襟上端剪凸出角与上衣前襟接缝,两侧对称缝合后幅对称上下缝合,缝好后如扇形,成衣后折叠两襟重合相掩,衣里与衣面剪裁同。

注:嵌片:两块大小相同衣料长:37cm,宽:42cm左右分别嵌缝两腋窝下(上下袖腋交界处)横置腋下,把上衣两胸襟下部推移中轴线约10cm加大胸围尺寸。

使平面缝合变立体化。

是古深衣制度中“衣王”指交领下方的衣襟有左衽、右衽区分。

(查清、江永《深衣考误》和日本《大汉和词典》采用深衣图)d、直领式(又称“秋衣”)身长:45.5cm衣宽:51cm袖展:52cm袖宽:10.7cm领:直领对襟、背领凹下如长褂缘边:领、袖锦为缘,襟与下摆绣绢缘边,独幅织物剪折制度。

衣里:素绢里,絮丝棉,棉比较薄衣面:绢地绛紫色、绣凤鸣啄蛇纹样注:这时期已形成常规制作方法,反映服装基本形制e、单裙裙高:95cm上腰横长:181cm底摆横长:210.5cm锦缘边宽:13cm群面:八幅竖拼特点:素绢裁制、梯形、上腰窄带系紧、下摆几何纹锦缘边、两侧竖缘高低不同、上宽下窄也有不加缘边注:《释名》“裙里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衣笼之。

”f、绵袴:全长:122cm用四片等宽的本色绢链接后腰开口不闭合袴长:116cm宽:95cm由袴腰、袴腿和口缘组成,左右的形式结构分片完成对称袴腰高:45cm袴腿长:61cm宽:37cm下端襞?为裥与缘口接缝缘高:9cm缘宽:16cm近裆处留缝嵌入一方长:12cm宽:10cm绢丝折叠后形成一个向中轴线斜伸的三角形分裆10、曲裾的特征:曲裾按照《礼记》上说“深衣”样式剪裁制作成。

多方领、衣襟下搭腋部即旋绕于后。

符合古代“衣作缘,锦为缘”的说法。

旋绕而下为主流款式,后有改进上襦下裙分开,单独存在必在头上冠巾,到魏晋裁有改变。

结缨沿用到宋、明、清初,后为纽扣代替。

二、秦、汉朝阴阳五行渗入服色中,秦、初汉以黑色为主。

吏黑民白,西汉服饰华丽,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纺织、染织得到发展。

1、形成服装有:衣、裳、裙、深衣、袍、褐、中衣、小衣、裘、皮衣、胫衣有袴、裹衣、履等。

2、袍服:男、女通用,有曲裾、直裾两种。

3、曲裾:女着通身紧窄,长可拖地,下摆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多镶边,交领,领口很低,穿必露里衣,每层必露,多达三层,又称“三重衣”。

4、禅衣:与袍相同,罩在外面的单衣。

5、裙: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起无裆,有裆之裤称“裈”6、深衣:底部围绕形成燕尾状的两个尖角,后发展成“挂衣”7、襦裙:上襦下裙8、刺绣:“信期绣”“乘云绣”秦汉服饰与战国无大差别,面料中锦绣。

9、绣纹:“山、云、鸟、兽、植物、花样”等,织锦有复杂的几何菱形。

三、魏晋南北朝:1、魏晋:初期沿用汉代习俗,后发展处衣衫对襟、交领、领袖施有缘边,北方两裆、裤褶服饰。

2、南北朝:一为继承秦汉服饰;二为沿袭北方习俗,汉男子有衫,戴小冠,穿宽袖襦裙、裤褶。

3、东晋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合称。

“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这一时期衫有单、夹。

不论婚丧嫁娶均常用白色薄质丝绸制作。

注《东宫旧事》:“太子纳妃,有白縠、白纱、白绢衫、並紫结缨”《修复山林故事》:“梓宫有练单衫、複衫、白纱衫、白縠衫”4、两當衫:南北朝流行,仿自两當铠,妇女也穿。

5、两當铠:为前后两大片,上用襻聨缀,腰部另用皮带束紧,外罩袍服,下面大口袴加缚,便成一时流行袴褶服,唐人称“临戎之服”也有加于衣上的。

6、袴褶:包括大、小袖子,长可齐膝的衫或襖,膝部加缚的大小口袴,而于上身衫子内或外加罩两當,加工工艺:有纳、绣、狮子皮制成的(或符拔)即美观又结实,有一定的防护刀剑和猛兽的功能。

应用成套的服装。

7、披风:和后式风帽相近,后垂披肩,穿當时流行小袖袴褶,虽加披风式罩衫,全身有障蔽,因只有风帽与披风相连,笼罩全身,方称“接離”妇女使用。

8、方心曲领袍服:衣大袖,胸前曲领拥颈,腰部紧缠鞶革,脚下笏頭履,头着汉式平巾帻,外加圆顶漆纱笼冠,脑后立起一个钓竿式的东西,有冠顶绕到前额,下垂衣缨穗状装饰似应叫“垂筆”9、小袖、长裙:小袖、长裙、系胸部以上10、披风式小袖衣:(小袖衣、长裙、披帛)多翻领、多内外不同颜色、穿着时用细丝带束腰、已接近唐代初流行的胡服新装。

四、隋朝1、隋朝初期:以袴褶为主,小袖、长裙,系裙到胸部以上,披帛。

2、隋朝后期:多穿窄袖圆领袍服,头裹平头小样巾。

3、《列帝图》:旧标题“唐閻立本”或“閻立德”全图穿冕服共七人,有汉昭帝、魏文帝至隋文帝相去七百年。

所反映的只是隋、唐人沿习汉《舆服志》三礼六冕说及晋南北的帝王冕服和忠臣朝服式样,和汉、魏并不符合。

但这种冕服式样及服饰纹样却影响到后来,封建社会晚期还发生作用。

宋(辽、金)元、明沿用约一千年。

于古代传统而来的十二章绣文和组绶佩玉等配饰繁琐制度多一句而成。

直到清代帝王朝服有所改变,十二章绣纹布置改变并缩小在龙袍服间起到点缀作用。

注:北周以来衣上绣十二章中日、月、星、辰改用于仪仗旗上,后又把日、月用回帝王冕服左右肩膊上,星宿则用在后领上(即天子肩挑日月,背负七星)今丽江古宗族妇女依然使用这样的装饰。

注:短襦长裙,高腰系裙,袒领半臂,宽袖对襟衫,披帛,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在隋朝基本形成,五、唐朝1、初/盛唐时期:初唐接近隋朝多小袖、长裙、裙束至胸部以上,裙用两色拼接成裥褶效果,外着半臂。

圆领窄袖、缺袴、加襕等样式袍服,头戴幞头。

盛唐还出现“时世妆”和“细钗礼衣”。

2、时世妆:白居易“平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3、细钗礼衣:《唐方典》“细钗礼衣。

外命妇朝参,辞见及婚会则服之”“凡婚嫁花钗礼衣,六品一下妻及女嫁服之”“其次花钗礼衣,庶人嫁则服之”。

大唐盛世300年女人服饰主要:襦裙服、着男装、胡服三种配饰服饰。

4、襦裙服:上襦、长裙、佩披帛。

加半臂(短袖)、足登凤头履或精编草鞋,头带花髻,出门带幂离。

唐代,各个领域艺术吸引外来技巧和风格,异国袍服兼收、并蓄出现唐人街,唐装,服装发展到达全盛时期。

5、中、晚唐时期:衣袖加宽,折上巾幞巾分半而合一,内衬巾子两脚由软脚变硬脚。

6、贞观四年:两次吓诏“文武三品一下服紫,金玉带十三袴;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三袴;五品服浅绯,金带十袴;六品服深绿,银带九袴;七品服浅绿,银带九袴;八品服深青,鍮石带九袴;庶人服黄,铜带七袴”7、胡服:隋唐时期,突厥、吐蕃、回鹘等西北民族和波斯胡商定居长安,故服饰、文化相互融合。

前期是北齐以来男子所穿,后受西北民族影响妇女穿着。

特征:高髻,尖锥浑脱花帽,翻领小袖长袍,领、袖用锦绣缘饰,系镂带,条纹毛织物小口袴,软锦透空靴,发髻上耸如俊鹘展翅,黄星点额,脸颊边作新月牙或者酒窝处加胭脂小点。

后期在元和以后主要受吐蕃影响,蠻鬟椎髻,乌膏注唇,赭黄涂脸,眉细八字式代颦,唐人称“囚妆”“哭妆”“涙妆”和衣着无关。

前期活泼健康,后期相反。

“胡服胡帽”即袖窄、小条纹、卷口袴及软锦靴。

8、丝绸:大致分五、六种a、彩锦:用于衣领边缘装饰或半臂b、特种宫锦:用于屏风、帷帐等c、刺绣:五彩绣和金线绣d、泥金银绘:用金、银粉画在衣裙上e、印染:多彩套染和单色染9、丝绸地域:西北细羊毛编织的氈罽;西南植物纤维织成苎、葛、藤、竹子、蕉綀;西北部分地区草棉(越诺);西南部分地区木棉(吉贝)六、宋朝1、服饰特点:服色、服式承袭唐代,对襟旋襖、圆领缺袴衫子、钓墩袜裤、弯弓短靴,便于劳作,衣角上提扎腰带间,农妇着短襦、厂区内2、对襟旋襖:对襟上衣称“旋襖”;领直下两条窄花称“领抹”起到装饰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