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自考考试大纲格式内容与相关说明课程名称:服装概论课程代码:05333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服装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是服装专业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是教学中一门非常基础性的课程。
服装概论是一门学习和研究服装的基础性、框架性的专业理论教村,也是各类服装类专业学校的重点课程。
本课程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对服装的诸领域进行概括介绍和简要分析,涉及服装的起源形制、文化理念、研究创意以及设计、工艺、生产、营销、理论研究等各个相关方面。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促进考生对服装概论有各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搞清楚服装的历史、设计、生产、销售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等,为后续其它服装专业课程学习和从事与服装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教材资料丰富、图文并茂,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每一章后有课后习题,它们可以起到提示重点、帮助回顾和总结本章的知识点的作用。
本教材配有光盘,可供考生自学使用。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考生能够对服装专业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使考生掌握服装及与服装相关的基本概念与知识,使考生建立一个有关“服装”的理论知识系统,检验课程应考者是否达到课程合格水平,是否全面掌握了服装概论的基本知识,是否能以所学知识指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便培养服装知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熟悉服装的形制与分类、服装设计、结构、工艺、产业、生产、管理、营销、品牌与服饰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并熟练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服装的发展、构成、设计的基础内容,并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并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服装概论》是服装专业中非常基础性的课程。
本课程对服装专业的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是《中国服装史》、《西方服装史》、《服装美学》、《服装材料》,《服装心理学》,《服装结构》及服装设计类课程之前的必修课程。
服装概论也是各类服装类专业学校的重要基础课程。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服装与服装意义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服装及其相关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对服装以及它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民俗意义有一定的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服装的相关概念(重点)识记:时装、流行、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及服装产品的基本概念理解:时装、流行、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及服装产品的特点应用:服装表演、服装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应用(二)服装的意义(次重点)识记:服装意义的社会性与民俗性的基本知识理解:服装与社会、民俗不同方面之间的关系应用:社会不同方面与不同的民俗在服装中的应用(三)服装的称谓及内容(一般)识记:服装、服饰的概念理解:衣服与首饰的区别应用:服装形象与着装形象的关系第二章服装本质与着装动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确服装所具有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理解关于人类着装动机的诸多学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人类服装起源的诸学说(重点)识记:人类最初着装动机的划分理解:人类着装对性别的弱化和强化、对人体的修饰学说应用:人类着装是对生命的保护或由于本能的学说(二)精神生活对服装发展的影响(次重点)识记:服装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服装在精神文明中的体现应用:精神生活对服装发展的影响(三)物质生活对服装的制约作用(一般)识记:服装的产生、发展与生产力的关系理解:科技进步对服装的影响应用:物质生活对服装的制约作用第三章服装理念与服装设计创意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确服装现象和理念时具有历史的源流的,使学生对古代语与现代具有代表性的服装设计创意有初步的理解。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历史上的服装现象与理念(重点)识记:历史上的中、西方服装现象理解:历史上的中、西方服装理念应用:历史上的中、西方服装现象与理念的关系(二)当代服装的现象与理念(次重点)识记:当代中、西方服装现象理解:当代中、西方服装理念应用:当代中、西方服装现象与理念的关系(三)服装设计创意(一般)识记:古代服装设计创意理解:现代服装设计创意应用:古代与现代服装设计创意的不同第四章服装形制与服装分类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人体骨骼、关节、肌肉和脂肪有基本的了解,明确服装设计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深入理解形体、肤色、性别、年龄相异对服装的要求不同;使学生理解人体异化的诸事项,并掌握服装的形制划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服装与人体的关系(重点)识记:人体的基本结构理解:服装对人体结构的适应性应用:服装对人体体态的适应性(二)服装与人体的异化(次重点)识记:人体异化的手段理解:人为塑造躯体与放任自我躯体的行为应用:人为塑造躯体与放任自我躯体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三)服装形制的划分(一般)识记:服装形制划分的方法理解:各种服装形制的特点应用:不同形制的文化差异第五章服装设计与服装实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服装设计有基本的理解;使学生建立服装从平面到立体的实现过程的概念;并掌握有关服装流行的相关知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服装设计(重点)识记:服装设计的概念与分类理解:服装设计的目的与宗旨应用:服装设计基础的培养(二)服装设计的实现过程(次重点)识记:人体异化的手段理解:人为塑造躯体与放任自我躯体的行为应用:人为塑造躯体与放任自我躯体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三)服装流行的规律(一般)识记:服装流行的社会基础理解:服装流行的流向应用:服装流行的流速第六章服装结构与工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服装结构的相关概念,对人体构成有一定认识,并能利用工具进行基本的人体测量,掌握服装工艺的构成与相关环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服装结构(重点)识记:服装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人体构成应用:人体测量(二)服装工艺(次重点)识记:服装工艺的基本概念理解:服装工艺组成应用:服装工艺CAD系统应用(三)制版与推板(一般)识记:制版的基本方法理解:两种不同制版方法的比较应用:服装工业的推板第七章服装产业与服装生产管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整个服装产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初步掌握服装生产管理体系及生产管理环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服装产业发展史与服装企业类型(重点)识记:服装产业发展概貌理解: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与成长应用:服装企业的类型(二)服装生产管理系统与服装生产程序(次重点)识记:服装生产管理体系理解:服装生产程序应用:服装生产管理的意义(三)服装生产管理与高科技(一般)识记:服装企业的电子化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第八章服装市场营销与服装品牌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市场营销的概念、作用与服装品牌的相关概念,掌握市场营销渠道的划分,掌握服装市场的选择战略,理解品牌实现过程的诸环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服装市场营销的概念、作用与渠道选择(重点)识记:服装市场营销的概念理解:服装市场营销的作用应用:服装营销渠道的选择(二)服装品牌(次重点)识记:品牌的相关概念理解:品牌理念的设定应用:品牌的实现过程(三)服装市场的选择(一般)识记:目标营销的概念理解:目标营销的步骤应用:目标市场的细分、定位与选择第九章服装文献与相关史料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服装文献及与服装有关的史料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从相关史料与现代文献中查找有关服装资料的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古代有关服装的记载(重点)识记:《周礼》、《仪礼》中有关服装的记载理解:《礼记》中有关服装的规定应用:历代《舆服志》中有关内容(二)近代服装文献(次重点)识记:近现代国际上关于服装的文献理解:近现代国内《服制》的有关规定应用:近现代国内《礼制》的有关规定(三)当代主要服装文献(一般)识记:当代国际服装文献理解:当代关于服装史与文化的文献应用:当代关于服装理论的文献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说明:省考委统一加以说明,编纲教师不需自行解释。
二、教材1、指定教材:《服装概论》,华梅、周梦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版2、参考教材:《服装学概论》.李当歧.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服装概论》,张辛可一主编,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三、自学方法指导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