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4 无子女家庭:违背十万年来的繁衍规律课文翻译:二十好几的凯茜、韦恩夫妇结婚已有五年之久,没有孩子。
上次凯茜娘家有人问:“你们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组成一个家庭呢?”她答道:“我们已经是个家庭啦!”凯茜与韦恩属于决定不要孩子的年轻已婚夫妇群体,其人数正在日益增长。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五年中,年龄在25至29岁之间妇女不愿生养的百分比几乎翻了一番,在18至24岁的已婚妇女中几乎增至三倍。
在这个似乎大胆反抗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决定后面隐藏着什么原因呢?或许最能公开坦陈心曲的无子女夫妇是《婴儿陷阱》一书的作者:埃伦,派克,其夫威廉,一位广告总经理兼全国不生养夫妇协会主席。
派克夫妇认为他们和协会均无意反对生儿育女,不过是反对不管人们是否愿意和需要孩子就迫使人们传宗接代的社会压力。
“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埃伦说,“我们选择自由和自愿,清净和闲暇。
这也是一个朝哪个方向付出努力的问题——在你自己的小家庭之内或在一个大的社团之中。
这一代人面临有关地球生命延续的严重问题以及生命质量的问题。
我们的孙辈也许将购票去观赏最后一批红杉或排队去获取氧气配给。
有人抱怨在回到有五个孩子的家途中被交通堵塞困住好几个小时,但是他们不能将孩子与交通堵塞联系起来。
在一个受到人口过剩一系列后果威胁的世界上,我们正在参与一项事业使膝下无子的生活模式为社会所接受并受世人尊重。
太多的孩子作为一种文化强制的后果而呱呱坠地,离婚和虐待儿童的相关统计充分揭露了这一结果。
”埃伦的丈夫补充说:“每位朋友、亲戚、同事不停地给你施加压力,劝你要孩子,说什么‘发现你生活中失去的东西’。
好多好多人很晚才发现,所谓他们失去的东西其实是他们完全不适合做的事情。
”埃伦还说:“从抱第一个洋娃娃开始,大到欣赏电视肥皂剧,成年后参加鸡尾酒会,无形之中,总有一种压力要你为人父母。
但是让我们来看看养育失败的比率吧,或许天下父母应该视为像当医生一样的专门职业。
有些人擅长此道,他们应当生养孩子;有些人一窍不通,他们应该认为他们还有其他的选择。
”专业观察家同意这一看法:很多人生养孩子没有正当的理由,有时候则完全没有理由。
男人常常稀里糊涂就当上了父亲,根本就没有作出审慎的选择;对许多妇女来说,怀孕能够成为一种方式来逃避不可解决的冲突,譬如,迅速获得名分,或改进自己的不良形象,以及满足童年时代未曾得到的关注和关爱的需要。
我与许多人类行为领域的专家交谈,探讨为什么那么多年轻夫妇决定不要孩子,他们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
一位家庭治疗专家把不要孩子的决定描写为“对当今世界形势基本的本能反应”,暗示像动物群居本能那样的东西正在起作用,来应对人口过剩、城市拥挤、环境污染与核战争危险。
群居本能促使妇女感到繁殖人口有违心愿,并指引她们去寻找在家庭生活之外实现自我价值的新方式。
不止一位精神病医生暗示,凡是不愿生育的人有都自恋癖——觉得自己心甘情愿迫不得已,为照顾别人与受人照顾这个互相对立的内心冲突自圆其说。
有位精神病医生说:“这些人不能容忍照顾孩子的想法,他们没有多余的爱分享给孩子,”并补充道,“你们这是对亘古以来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的离经叛道。
”他的另一位同事插话说:“情有可原嘛,我们谁不想为我们的欠缺找理由? 且不论他们的真正动机如何,或许这帮人本来就不该生孩子,同样的道理,我们应该有自由堕胎法。
在这个世界上只能让热心的人当父母。
”心理学家唐纳德·M·卡普兰认为虽然一些人总是选择不生育,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越来越多人不愿生育的现象频繁发生在这些20世纪40-5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身上,他们由性格类型被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黎斯曼称之为“有自我原则的”转变成“无自我原则的”父母抚养成人,另外这些“无原则的”父母对子女产生两个相关的影响:一是给他们一种强烈的“自恋权利感”——这是人们期望从生活里面得到的东西;二是失去了确信感。
他说,他们更容易自我怀疑,更加专注自己的身体,生活方式,不大可能与他人保持稳定的依恋关系。
他认为这类人最有可能将生孩子的决定推迟。
这种决定不会更改,也不会取消。
“有许多年轻人对放弃受人照顾的角色和承担照顾人的角色显示出矛盾心态,”卡普兰博士说。
E·詹姆斯·安东尼博士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儿童精神病学的教授,《父母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一书的合著者。
在最近的一次谈话中,安东尼博士说,很多和我交谈的人非常担心在这个并不太平的世界上自己的未来和孩子的未来。
过去在我们的文化中总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观念:生儿育女意义非凡、令人神往、丰富阅历、创造人生,如今这一理念似乎被人遗弃。
现在妇女似乎有许多其他的机会可以创造性地表现自己,而家庭生活要求她们放弃太多的东西,因此强调家庭生活是一项美好和有创造性的事情,一种对未来世界的奉献,反而根本无法唤起许多年轻人的回应。
“我认为形成时代风气的部分原因是现代父母的矛盾心理正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他们的子女。
孩子是没完没了的负担,也许现在麻烦比以前更多。
孩子就是你的冤家债主。
他们发育早熟,青春期情绪发泄,吸毒,这些问题都会幽然浮现。
年轻人觉得,‘如果他们真的不需要我们,我们何必要去生孩子?’然后他们根据像什么是世界的前景这样的客观问题来合理解释这种想法。
他们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什么要给人口爆炸增添人口?为什么要制造人口,让他们面对下世纪即将来临的全部危机呢?”“尽管他们公开宣布不要孩子的动机,这个问题还是摆出来了:实际上今天的年轻人是否真的过上了更加滋润的生活。
我发现当今许多大学生感到意想不到的空虚。
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刺激的世界上,但是缺乏可能与这些基本生物性相关的内心满足感。
”专家们的看法会不尽相同,但是他们似乎都在说同一个观点:你要孩子还是不要孩子都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重要的是你对所作所为感到心安理得。
如果你不要孩子,而且你为此事产生很多内心冲突,你将会因膝下无子而满目凄凉;如果你要了孩子又为之后悔,你就会苦不堪言,你的孩子也感到命苦。
问题的要领似乎是你要了解你自己,承认你内心深处的情感,不要因为迫不得已,或者是满足不现实的幻想,或者是奉父母之命,或者是逃避其他责任而做出如此重大的人生决策。
有些人害怕承认他们自己的这种感觉,类似许多接受采访的无子女夫妇那样能够承受自己的骂名——他们所谓的“自私自利”。
他们耻于承认他们宁愿外出旅游也不愿抚养儿女。
但是,如果那就是使他们最快乐的事情,那又怎么样呢?深藏在心底的情感是不容易改变的,如果你没有认识到你的真实情感,你就做不出适合你的决定。
如果不是绝大多数,起码也是很多的人,生儿育女的天伦之乐以及随之而来的苦恼麻烦就是生活的全部含义。
看到孩子不断发育并长大成人,看到自己的生命在他们身上延续,堪称一个人在阳世间最富有的人生体验。
但是也有一些人过着丰富多彩的一生,他们实现了另外的人生之路。
所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时代,其生活态度的自由化高达这样一个程度,使得越来越多的男男女女去质疑“人人都过的结婚生子”的生活方式,看看这个固定的模式是不是不适合自己。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在开始怀孕前就不断地扪心自问是否真的想要抚养儿女,世界上不幸的父母和苦命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少。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A.1. a. coercive adj. 强制性的 b. coerced v. 被强制2. a. preoccupation n. 占据优势 b. preoccupied v. 关注3. a. reluctant adj. 不愿意 b. reluctance n. 踌躇4. a. adolescent n. 青少年 b. adolescence n. 青春期5. a. implication n. 含意 b. implicit adj. 暗含的6. a. ambivalence n.矛盾 b. ambivalent adj. 矛盾的7. a. maintenance n. 维护,保持 b. maintainability n. 可维护性8. a. privacy n. 独处,私密性 b. (in ) private 秘密地9. a. enthusiasm n. 热情 b. enthusiasts n. 热心者10. a . tolerance n. 宽容 b. tolerable adj. 可容忍的11. a. statisticians n. 统计员 b. statistics n. 数据12. a. rational adj. 理性的 b. rationality n. 理性B.1. cared for2. in terms of3. lies behind4. rings a bell5. passed on to6. went against7. lining up8. chiming in9. am open to11. brought upC.1. have evidenced—has evidenced2. that prevailed—that had prevailed3. associating—associated4. raise—raising5. on—to6. on—to7. reluctance—willingness8. have—having9. are the center—are not the center10. This reflects—This is reflectedD.1. Adolescents2. involved3. fact4. Therefore5. common6. or7. employed8. fewer9. negative10. contribute11. Studies12. people13. tend14. drop15. grownKey to the 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to Chinese:A.一些观察家提出,我们正在看到的这种现象根本就不是什么重大变化,或许它和性革命一样,不是人们行为上的而是表达方式上的一种剧变。
一位住在康涅狄格州的精神分析学家说,“也许,一直就有那么一群与众不同的人存着。
只不过他们现在从隐蔽外走了出来,公开表明了他们的观点,就像同性恋者那样。
我们这一时代的潮流就是干你想干的事而不是加以掩饰。
这些人身上所反映的不是什么变革而是人们现在越来越坦率直言的这样一个现象。
B.在最近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渐渐地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为数不多的妇女已不再接受并愿意扮演深居简出的传统母亲角色。
许多人认为家庭的重要性正日益消失。
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是造成这一文化的重要因素。
如今,百分之八十的妇女完成了四年制的高中学习。
而在1940年,完成这一阶段学习的妇女仅占百分之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