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模态隐喻维度下的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与解析

多模态隐喻维度下的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与解析

—196 —
立、 多模态化与类型学、 多模态化话语分析理论与实践 (吴恩梅, 2012)。
以下基于多模态隐喻研究维度, 重点剖析翻译硕士 (MTI) 译者能力多元培养模式, 在总结和梳理前人优秀 研究经验的同时, 力求发掘课程设置在多模态隐喻维度 下的教学创新点, 为培养具有各高校专业品牌特色的翻 译硕士做出自己的努力。
2013 年第 6 期 (总第 19 期)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No畅6, 2013 Total No畅19
多模态隐喻维度下的 翻 译 硕 士 ( MTI) 课 程 设 置 与 解 析
白婧婷, 张长颉, 马恒芬
在 枟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枠 ( Metaphors We Live by , 1980) 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隐喻研究从语言层面转 向了 揭 示 思 维 规 律 的 层 面; 而 传 媒 研 究 学 者 Charles Forceville 在其 枟广告中的图片隐喻枠 中从视觉层面探讨 了广告中的图片隐喻, 使得隐喻研究从此突破了文字隐 喻的限制, 跨学科多触角地将隐喻理论应用到理解和体 验视觉形象上, 通过多种渠道和模态进行信息互动, 并 开始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新篇章 (冯德正, 2011)。
回顾引言中笔者对于翻译进行的隐喻化的定义可以 得出隐喻的多模态性也决定了翻译的多模态性。 同时翻 译的目的性与复杂性构成了翻译能力是一种独特的综合 能力, 这其中涉及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协调应用, 语言能 力只是翻译能 力 的基 础, 不 足以 概括 翻 译能 力的 构 成 (苗菊, 2007)。 翻译能力从早期单一的双语能力逐步延 伸到由多种技能机制和因素构成的复杂的有机的动态能 力综合体。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能力习得过程 和评估小组 PACET 通过大规模的翻译能力培训项目和实 证研究, 将翻译能力界定为翻译所需的内在知识和技能 体系, 并 建 立 了 一 套 翻 译 能 力 模 式 ( PACET, 2003 ) (如图 1)。
—195 —
势可见一斑。 因此本文中, 笔者将通过介绍多模态隐喻 研究的多重维度, 力求清晰地构建翻译硕士专业目标定 位、 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各个环节, 并以市场需求为 导向, 力争培喻的理论基础
(一) 隐喻研究呈多模态化发展的根源 西方世界对于隐喻的研究, 最早可追述至古希腊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 翻译; 翻译硕士; 翻译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畅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095 -0292 (2013) 06 -0195 -05
一、 引言
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 有关语言的产生、 发展及后 期演变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 修辞学、 语言学、 哲学等 层出不穷的学科纷纷延续着语言发掘的魅力 ( 李毅、 石 磊, 2010)。 同时, 语言也伴随着不同语言学流派的研究 被语言学家们重新诠释和完善着。 20 世纪上半叶, 费尔 迪南· 德· 索绪尔 ( Ferdinand de Saussure ) 对于语言的 定义开始了现代语言学研究时代, 而索绪尔的伟大之处 更在于他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的把握世 界的方式, 即 “ 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 在任何既定情境里, 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 有意义的, 它的意义事实上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 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伴随计算机语言、 网络语言等 多种非文本新生语言的出现, 索绪尔的诠释从一定意义 上预示了: 语言本身正在既定情境中融入更多的其他因 素提升为多元有机体, 并呈现出多模态的发展趋势。 同 时, 语言本身的隐喻性也决定了, 对于隐喻学的研究也 由原来单模态的以文学和修辞学为基础的传统隐喻修辞 观, 转向以认知语言学为导向的思维性多模态化的认知 观。 在这种转化中, 最具代表性的有 Lakeoff & Johnson,
翻译技术 ( translationtechnologies ) 是近些年来才出 现的一个术语, Quah ( 2008: 8 -19) 认为 “ 翻译技术” 主要包括机器译 ( machine translation , MT) 、 人助机译 ( human -aided machine translation , HAMT) 、 机助人译 mchine -aided human translation , MAHT) 和本地化 ( lo- calization) ( 张霄军, 2010)。 应用于高校翻译硕士课程 设置方面, 笔者认为翻译技术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机助人译也就是计算机辅助翻译 ( computer -assist- edtranslation, CAT) ; 二是本地化产业模式教学开发。 在 翻译技术教学方面, 英国高校是居于前列的 ( 全球最大 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 SDLTrados 的总部就设在伦敦郊 区的 Maidenhead 镇)。 截至 2010 年, 在英国开设计算机 辅助翻译课程的高校有四所: 利兹大学 ( University of Leeds) 、 斯旺西大学 ( University of Swansea ) 、 伦敦帝 国学院 ( Imperial College of London ) 和诺丁汉大学 ( U- niversity of Nottingham) ( 张霄军, 2010)。 同时, 欧美其 他院校关于翻译专业方向的建设也为国内各类 MTI 院校 的发展提供了专业性的启示 (姚亚芝, 2011)。
全球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显著, 由此以计算机和信 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全新的多 模态与新媒介时代 ( 葛俊丽、 罗晓燕, 2010)。 相应的, 对于翻译硕士课程的开发重点在于针对译者多元识读能 力的全面开发。 Multiliteracies 这个由新伦敦团体首创的 单词, 国内不同学者 对它的 翻 译不 尽 相 同。 胡 壮 麟 ( 2007) 称之为 “多模态识读能力” 或 “ 多元识读能力”, 他认为识读能力有两层意思, 即文化识读能力和技术识 读能力, 而后者就是多模态识读能力。 新伦敦团体针对 当今世界通信渠道的多重性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而提出 的 Multiliteracies, 笔者用来引出新媒介时代翻译硕士工具 能力开发即技术识读能力开发的趋势及必要性, 在课程 设置方面集中表现为对 “ 翻译技术” 的系统学习。
隐喻研究发展的多模态性, 也决定了单一的本体对 于客体的认知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在认知速度与广 度上的要求, 社会对于语言类人才, 尤其是翻译人才的 需要也由单模态性走向多模态化的发展趋势。 翻译人才 的培养, 尤其是本地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催生下的翻译 硕士 ( MTI) 学科建设的根源就在于翻译本身的性质。 正如 George Lakoff 等人认为的那样 “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 产物, 是人类利用某一特定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领域 的认知活动”, 而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所做的工作就是一 种跨域映射活动。 译者阅读的是原语文本, 通过隐喻化 活动产生译入语文本。 译者要在做隐喻化的过程中产出 译本, 并使其具有解释性和创新性 ( 张蓊荟, 2006)。 由 此可见, 翻译是一种隐喻化的活动, 其多模态化培养趋
罗马时期修辞学中关于诗学的研究, 随后经历了中世纪 至文艺复兴时代的过渡阶段, 并逐步迈入了 20 世纪上半 叶以语言学研 究 发 展 为 依 托 的 系 统 的 独 立 的 研 究 阶 段。 而西方对于人类语言的研究发展也同样经历了从古希腊 罗马时期的语法研究、 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过渡 阶段直至 20 世纪最终确定语言学为独立的研究学科的岁 月洗礼的过程。 发展历程历史性的同步从某种程度上说 明———语言天生就是具有隐喻性的。
[收稿日期] 2013 -09 -06 [基金项目]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第二语言多模态隐喻实证研究” (TJWY12 -064) [作者简介] 白婧婷, 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翻译学; 张长颉, 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讲师,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 商务英语; 马恒芬, 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研究 方向: 心理语言学, 英语教学。
三、 多模态隐喻维度下 MTI 翻译能力多元化 构建
(一) 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目标定位———翻译能力多 元化
在引言中笔者提到了翻译硕士 ( MTI) 专业出现的 社会背景以及相应的人才需求种类, 即新时代本地化行 业的蓬勃发展对译者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 地化行业需 要 的 是 具 备 出 色 翻 译 技 能 和 特 定 专 业 知 识, 熟练使用辅助翻译工具, 具有一定项目管理经验的实用 型翻译人才 ( 王传英, 2010 )。 针对关于翻译能力提出 的新要求, 众多新开设 MTI 专业的高校应首先对于如何 提高翻译能力, 即课程设置最终达到的目标进行清晰而 明确的定位。
(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300)
[摘 要] 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隐喻化的活动, 伴随隐喻研究发展的多模态性, 翻译本身也呈现出 多模态发展趋势, 尤其是本地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催生下的翻译硕士 ( MTI) 学科的设立与发展, 对于译 者在翻译产业链条中多模态能力的要求可见一斑。 文章通过引入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概念, 提出多模态性对 于译者多元能力培养的重要指示意义, 通过进一步解析国内外部分院校构建翻译硕士 ( MTI) 专业的特点 和成绩, 逐步呈现并发掘多模态化理念对于各类高校进行 MTI 学科建设在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航 标性与创新性, 力争培养具有高校品牌专业特色的高层次翻译人才。
PACET 将语言外能力、 工具能力和策略能力纳入译 者的翻译能力范畴, 对于日新月异的职业翻译时代, 尤 其是各高校确定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目标定位具有重要的 指示意义。
图 1 翻译能力模型 (二) 教学媒介多模态———工具能力开发 进入 21 世纪以来, 伴随听觉、 视觉、 手势、 空间等 多种渠道获取知识, 意义的表达趋于整合性和多重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