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小先生”与“艺友制”实践研究》选题论证报告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小先生”:1923年,陶行知从6岁儿子小桃(晓光)教祖母识字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著名的“小先生制”识字法。
是当时普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方法,对当时的普及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课题的“小先生”主要是指让学生中的优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堂内外帮助班级中学习、生活等方面后进的学生,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学生。
“艺友制”是陶行知推行师范教育的一大发明,也是他的师范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所谓“艺友制”就是“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的教学方法,这是陶行知借鉴我国传统手工业的徒弟制而创立的培养师资的“穷办法”。
他指出:“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
”
本课题研究的“艺友制”除了指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技艺的切磋,教学专业的共同成长之外,同时也包括了不同的学习个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探究,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
“实践研究”这里指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研究。
研究“小先生”以及“艺友制”在经济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的农村小学对于解放教师、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发展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其优越性。
二、问题提出的背景以及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由于农村的家长多数为了维持生计,常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自己的子女的教育,孩子的照看交给了其祖辈人,这些人中多数人的文化水平相对低下,又缺乏教育方法,除了为孩子提供一日三餐外,别的什么都不能做。
加之一部分孩子母亲是来至贫困山区的外来妹,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有的大字不是一个。
这些留守儿童、以及文盲子女的学习由于回家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巩固消化,学业水平相对落后,造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在规定的在校时间以外的时间,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等多种因素,不能将学生留在学校对其辅导。
特别是一到双休日,这些学生在学校学得的知识,养成的习惯因无人督促、管理而中断。
最终变成了眼下流行的“5+2=0”。
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在知识的掌握等方面完全可以培养成后进生的“小先生”。
国内已经有相关理论研究,1986年《幼儿教育》第七期,200504《福建陶研》第四期、2009年《现代教学》11期等139例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
三、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思路与过程:
本研究遵循阅读陶行知教育理论、掌握深入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以及国内外关于“小先生”和“艺友制”的相关研究——在实践中运用他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校、本班实际制定符合本校、本班实际的’小先生制”和“艺友制”_____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反思“小先生”和“艺友制”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出符合本校、本班的一些有效做法,丰富小先生制与艺友制的理论——在实践中检再验的循环过程。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测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