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一大家系报告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一大家系报告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一大家系报告
1 临床资料
先证者(Ⅱ1),女,33岁。

因发现右下腹包块3个月来我院就诊。

纤维结肠镜诊断:升结肠癌。

行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

术后病理诊断:结肠粘液腺癌,淋巴结转移(-)。

家系调查:该家系四代共26人,其中男16人,女10人,无近亲婚配史。

患病7例(男4例,女3例),右半结肠癌5例,直肠癌2例。

其中6例经手术证实,术后病理:结肠中低分化腺癌2例,粘液腺癌2例,直肠低分化腺癌2例。

发病年龄最小20岁,最大62岁,平均40.9岁。

2 讨论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0.3%-5.8%[1]。

其特征是:发病早,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肿瘤多位于结肠脾曲近侧,黏液腺癌多见,肠外肿瘤多见,相对预后较好等[2]。

根据是否发生肠外肿瘤将HNPCC分为LynchⅠ型和LynchⅡ型,LynchⅠ型指家系中只发生结肠肿瘤而不发生结肠外肿瘤,而LynchⅡ型除发生结直肠肿瘤外还发生其他的肠外
肿瘤如子宫内膜癌、胃癌、卵巢癌、膀胱癌等。

1991年成立的HNPCC国际合作组织(ICG-HNPCC)制定了HNPCC诊断标准,即所谓的AmstendamⅠ标准[3]。

HNPCC-ICG于1999年修订了Amsterdam标准,称为Amsterdam标准Ⅱ[4]。

目前已经确认HNPCC的遗传学基础是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MMR)突变,已经克隆出的错配修复基因有hMLH1、hMSH2、hMSH6、hPSM1、hPSM2、hMSH3 和hMSH5,其表达产物为错配修复蛋白,是一种核酸水解蛋白,可以水解DNA复制过程中错配的碱基,从而保证DNA的精确复制。

如果该基因突变,DNA复制错误增加,出现微卫星(MSI)不稳定而导致大肠癌和其他肠外肿瘤的增加。

HNPCC的筛查方法主要有:微卫星不稳定检测、MMR表达蛋白免疫组化检测、MMR基因测序等。

携带MMR基因突变的人一生中发生大肠癌的绝对风险约为80%,其他肠外肿瘤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由于其发生异时性结肠癌风险高,HNPCC的治疗对于结肠癌应行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直肠癌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当女性病人绝经后可同时切除子宫、卵巢。

该家系4代均有人患病,男女比例约1.3∶1,因此结合临床表现和系谱分析该家系符合AmstendamⅠ标准,可诊断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并且,随着HNPCC代数的沿递,发病年龄明显降低,呈现“早现遗传”的现象。

该家系患病风险人多,发病年轻。

因此,如果对其进行HNPCC的筛查有助于研究和观察肿瘤的发生过程,降低肿瘤的发生率,解除不携带MMR基因突变者的心理和医疗负担。

参考文献
[1]Dela chapelle A.The incidence of Lynch syndrome[J].Familial Cancer,2005,4(3):233-237
[2]金黑鹰,崔龙,孟荣贵,等.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肿瘤谱及肿瘤累积发病风险.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4(2):133-136
[3]Vasen HF,MecklinJP,Khan PM,et al.Th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group on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ICG-HNPCC).Dis Colon Rectum,1991,34(5):424-425
[4]Vasen HF,Watson P,MecklinJP,et al.New clinical criteria for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Lynch syndrome)propo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Group on HNPCC.Gastroenterology,1999,116(6):1453-1456
[5]崔龙,金黑鹰,孟荣贵,等.典型和非典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2):112-115
作者单位:122500 辽宁省凌源市中医院普外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