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文学概论模拟题 1一、解词:文学四要素:艾布拉姆提出的关于文艺学对象的理论,认为文学是由宇宙、艺术家、作品和欣赏者四要素构成的系统,他把这四要素的关系概括为一种三角形的模式,并用这个模式来分析历史上的文艺理论,由此把历史上的文艺理论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四大类。
这个理论虽有简单简单化之嫌, 但对理解文艺学的对象问题极富启发性。
文学作品的特定存在方式。
答:文学作品是以客观世界中人与人的各种现实关系以及整体现实中人的思想情感活动为反映表达的对象, 通过个别的具体生动的殉描绘, 以间接显示的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
它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的形象性。
一、形式与内容的融合。
作家在观察体验生活中形成的题材, 经过艺术加工成为形象时, 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也不融合于其间了。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在形象之中。
文学形象就是与同形同构的现实生活在文学作品中的显现。
文学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直接融合。
二、静态与动态的互转。
一部作品的文学形象在人的心目中不一层不变的存在的。
因为艺术形象本身体的储蓄性与象征性在召唤着读者的审美想象力, 并渗透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中。
中一读者本身体又是一个历史的存在, 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的特征也必然在其思维方式上, 在其理解和想象活动中刻上特殊的印记, 这种影响又不可避免地体现到他对语言符号的解码破译行为中。
体现到文学形象在他心目中的构成结果。
三、担当着生产与消费的中介。
它使得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这两个领域得以沟通。
它也是一个“有意味”的存在。
集中体现在文学形象上。
第一,文学形象使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直接同一。
第二,文学形象赋予文学生产与消费以自由性。
文学概论模拟题 2一、解词:1. 文学再现 :指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性能,是文学的基本性能之一。
文学再现可分为再现对象、再现活动和再现结果三个方面。
再现活动是人脑的能动的活动,它把再现对象转化为再现结果,因而再现结果就不是再现对象简单模拟,而是对再现对象艺术地加工改造。
2. 主题指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时 , 它包括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语言风格 :指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时 , 它包括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文学创作类型 :文学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和表现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由于某种原因受到社会对文学的总体需要要的决定性和文艺工作者发展规律的制约,某个时代,某一历史阶段中, 文学家反映现实、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谢的方式,会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时代和历史阶段阶段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之处经过概括总结,就成为文学创作的类型。
二、简答:1. 1、“本文”与“作品”的区别以及本文变成作品的条件。
P685-688答:本文是作为读者的对立面而存在的、等待着读者对其进行了阅读的符号体系。
本文充其量也只是文学作品的一极,另一极是读者。
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具体实现本文的价值, 作品本身则处于这两极之间的某个地方。
本文是读者的阅读对象, 读者是执行阅读行为的主体。
作品不单纯等同于本文, 它是由读者与本文共同构成的。
它由读者的阅读活动构成, 并存在于阅读活动之中, 读者的任务就是结构一个迄今为止尚未系统阐明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并瓣别从此结构中产生出来的意义模式。
作品是以对本文的解读为基础的。
2. 叙事类文学作品的特性。
P378答:一、客观性。
叙事类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是独立的客观事物,这些对象对于作者来说既是外界的、客观的,因此客观性也就成为叙事文学的一个特性。
, 主要表现在构成作品的形态要素上, 具体说, 客观性表现为作品描写事物情景和描绘人物行动的客观上。
作品细节上的真实往往是形成作品客观性的重要因素。
二、节性。
情节由两个要素组成:一是时间上的连续,二是因果关系。
叙事类的文学作品在结构形态上是故事化的,也就是说一部这类作品总要讲述一个或几个有头有尾前后相续的事件。
而当故事中出现的前后相续的事件不仅具有时间上顺序呈现的意义,而且建立起一个事件与另一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时,事件就成为情节所穿,构成叙事类文学作品。
三、混响性。
指构成叙事类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一种“多声部”性。
叙事类文学在描写事物、塑造形象时, 既可以通过叙事人的语言也可以通过被叙事人的语言来进行。
作者与叙事人的分化, 是造成叙事文学混响性的又一种情况。
3. 形式化过程包括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P563答:文学创作在一般时间进程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积累阶段、构思阶段、写作阶段。
积累阶段是创作材料的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直接同作家的实际生活融为一体,并最终把作家从生活导向创作。
构思阶段是艺术形象的孕育阶段,这一阶段以主题词为核心作用展开了对材料的选择、加工和改制,最后的结果就是完整的艺术形象的诞生。
写作阶段是艺术形象的传达阶段, 这一阶段把内心构思成的艺术形象重现出来, 并以准确生动的语言传达出来, 以便让读者也能看到和感受到这些艺术形象。
合作过程的三个阶段在逻辑上是先后相继的,但在实际的过程中, 往往出现相互交错的情况, 如在构思阶段也可能需要要再次回到生活中去积累材料,在写作阶段性也可能要改变原来的构思。
四、论述:1. 如何正确看待和认识文学起源问题?答:文学源于原始的口头文学,即前文学形态, 。
从前文学形态到纯粹的文学形态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 文学的幼芽一步步生成了参天大树。
文学的起源不是个突发的、偶然的现象,而是一个逐渐生成的、有规律的历史过程。
(自行再扩展论述2为什么说对文本的解读是文学阅读的基础? 答:本文是作为读者的对立面而存在的、等待着读者对其进行了阅读的符号体系。
本文充其量也只是文学作品的一极,另一极是读者。
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具体实现本文的价值,作品本身则处于这两极之间的某个地方。
艺术作品由读者的阅读活动构成, 并存在于阅读活动之中, 读者的任务就是结构一个迄今为止尚不系统阐明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并瓣别从此结构中产生出来的意义模式。
而这一切是以对本文的解读为基础的。
文学概论模拟题 3一、解词:1. 情感表现 :指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性能,是文学的基本性能之一。
文学再现可分为再现对象、再现活动和再现结果三个方面。
再现活动是人脑的能动的活动,它把再现对象转化为再现结果,因而再现结果就不是再现对象简单模拟,而是对再现对象艺术地加工改造。
2. 诗意观念:在具体的作品中,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渗透于艺术节形象之中,因而呈现为一种特殊的观念形态。
其特点是作家的思想观念与作品的诗意形象的完美结合。
3. 体裁 :指在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学作品的类型。
是由作品的语言运用、组织结构、体制篇幅等因素有机综合防治而呈现出的文学作品的外表形态,简单说,体裁即文学作品内容提要存在的具体方式。
4. 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的的实际运用,它根据一定的审美思想,对文学现象作出审美评价, 指出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它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是一种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的活动,是不断运动着的美学。
二、简答: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答:文学语言是作家用来塑造文学形象的语言, 注重发挥其独特的文学功能。
文学语言具备一系列独有的符号特性。
一、符号的认知性与意向性的同一。
在日常语言中, 语言符号可以区分为认知符号和意向符号。
而文学语言中, 一个符号可以同时既是认知符号也可以是意向符号,也就是说使符号的认知性与意向性同一在一个符号中。
文学语言的这种认知性与意向性的同一,是主客体浑融统一的文学创作过程的特殊产物。
二、具有双重语境。
日常语言交流为保证交流过程的有效性, 一般是在固定单一的语境中进行的。
而文学语言则有意造成或追求一种双重语境效果, 即使语言符号除它在浅层语境中的字面意义外, 还具有由深层语境所赋予的言外之意。
三、理性综合。
文学语言以表现具体生动的审美意象和艺术节形象化为目的, 因此要求文学符号自身充分意象化, 克服普通符号的抽象性。
综合陈述是克服符号抽象性的必经之路,是符号涵义的表达,其特点是是谓词不能多主词分析出来, 对主词的意义有所增加, 有所立秋, 它不是外迁的扩张, 而内涵的解说。
日常语言的符号是有确指的意义。
文学语言可以将日常语言的这种确指的意义消除, 而用文学符号所构筑的形象整体赋予了泛指的、象征的意义,具有了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
2抒情类文学作品的特性。
答:抒情类文学作品的基本性质在于, 它是主人公的口吻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并进而形成形象的, 这类作品所要表现是主体心灵观照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心灵本身体的情感。
内心独白是其通常使用的陈述方式。
以主体的内心世界为视点, 通过个人情感抒发反映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念,而在情感上抒发上又具有较大的自由性和跳跃性。
主要特性:一、主体化。
它以个别主体在面对特殊的情境时的情感体验及内心活动作为表现对象。
二、非个人化。
抒情文学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往往带有主人公的个性特点, 以其独特之处而使整个作品超越了平庸, 具有了新鲜的意义,但同时作品又往往带有不同程度的普遍使读者在特定条件下一般都能感受和被感动。
三、反常化。
指的是抒情文学在意象营造和语言传达上的特点。
4. 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中心任务。
P525-533答:一积累阶段。
中心任务是为创作准备最原始的材料。
通过有意无意地、直接间接地积累表象的、情感的、思想的的内容。
积累到的越多对创作就越有利。
二、构思阶段。
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作家在头脑中构思出具体的活生生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系。
它是作品内容的运思和成型过程,是作家处于一种凝思冥想之中,保持高度注意力和虚静的心境中,去顺利地有效地构思。
三、写作阶段。
当艺术形象在作家心中构思成熟后,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使得作家急于表过出来时,就到了写作阶段了。
它是作家动作语言媒介把内心的艺术形象尽量准确地、鲜明地、生动地描绘出来。
以便宜让读者也能像作家那样看到和感受到这些艺术形象。
三、论述:文学创造的特殊性。
答:一是文学活动把握的对象是活的整体的人及其生活。
二是文学创作的直接目的是创造艺术形象。
三是文学活动的功能是感染人教育人。
四是文学创造有独特的活动方式。
它是采用一种形象思维的方式。
它从一开始就从对象那里汲取感性的形象,一直到最后创作出艺术形象,自始自终都没有离开过形象。
它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复杂的形象运思的方式进行的。
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原则。
P795答:一、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原则。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对现实的反映,这两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础和前提。
它主张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的有机的瓣证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具有了独特的意识形态原则: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以及具体的文学现象都要必须从它所产生的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冲突中去寻找解释, 而衡量一部作品的价值则在于看它是否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