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 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 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考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文学与科学、伦理学的区别:文学面向人们的情感世界,求美;科学面向人们的理性世界,求真;伦理学面向人们的道德世,求善。

刘勰把具体作品的风格归纳为“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致,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糜。

二、解释下列名词(每词4分,共28分)⑴人性:人性即人这一物种的本质特性。

人性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由人的这个群体环境养成的。

这一养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与文化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把“动物的人”转化为“思想的人,道德的人,组织的人,说话的人和计划的人”,人性于是而能日趋完善,并按照“物种尺度”和“内在需要的尺度”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

⑵文学学: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发展史三门学科的总称。

文学学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的一门理论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广泛多样的文学现象。

或者有称之为文艺学(文学学与艺术学的合称)的。

⑶蒙太奇:蒙太奇,原意为构成、装配。

作为电影术语,蒙太奇就是影片镜头的剪辑与组合,又可叫做“镜头组接”。

⑷灵感:是指人们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因偶然机遇而茅塞顿开,思路贯通,创造获得意外成功的一种心理现象。

⑸形象思维:是文学创造中认识和掌握世界、选取材料以及塑造形象等过程中一种具有整体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

⑹主题:指作品描绘的全部生活现象即作品整个形象体系所显示的中心思想。

⑺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三、什么是典型化?它与个性化、概括化的关系怎样?(13分)典型化是指作家对生活的素材按照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予以选择、集中、加工、创造,使之成为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的过程。

它包括个性化和概括化这两个不可分割和同时进行的方面。

个性化和概括化同时进行,是典型化的基本原则,其中个性化是典型化的出发点,只有个性化,才能是典型人物以自己的思想、性格面貌呈现出来。

四、什么是陌生化?有人说“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识的陌生人”,试对典型化与陌生化的关系加以阐述。

(13分)197页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任务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只有真实的典型形象,才能取信于读者和观众,收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典型形象逼真的本身,就是构成文艺作品吸引读者和观众的一个重要条件。

而文艺家要写出典型形象的高度真实性,就需要长期的生活积累,需要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需要对生活的精密仔细、独具慧眼的观察和体验。

五、什么是悬念效果?试以《雷雨》剧情为例予以分析。

(12)155页悬念效果:剧作家和导演常用各种方法,将剧中的矛盾事件作出巧妙的结构安排,是情节一环扣一环地推进,波澜起伏,引起观众对故事事件的发展、人物命运、矛盾结构特别关切的心情,看了上一场的表演就期待、揣测、盼望着下一场的变化发展。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邂逅相认即为一个适例。

他们相认前后经历了复杂而急剧的内心感情碰撞和矛盾冲突的过程。

六、什么是意境?试运用文学赏析的方法解读以下三首诗歌的意境。

(24分,每小题8分)意境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1)以新批评的细读法解读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高人的境界,生活在人群中,而能够心静如水,快乐悠然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态度生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众所周知,陶渊明有两大爱好,一是爱菊,二是爱酒。

在这首诗中,都体现了出来。

南山之“见”是被无数次赞赏的,南山就在眼前,无须思索,无须寻找,一直一直地就在那儿。

因而是“见”,不是“望”,也不是“看”。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在田间劳作,夕阳西下,鸟儿都回巢了,家人也在等着他,该是回家的时候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要表述的东西,已经清楚地表现在了诗里,前文种种已经把他的思想、他对生活的理解包含了进去,因此无需赘言,知音已了然于胸;至于非知音,就不需要知道了。

(2)试运用社会学的批评方法解读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写作时间:一九五四年夏)1954年夏天,毛泽东曾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因填了这首《浪淘沙》词。

词中描绘了壮阔的海景和渔民乘风破浪的英雄气概,并抒写了怀古的心情,对比往事,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新生活。

上片,描绘大风雨中的海上景象:“大雨落幽燕”,劈头第一句,破空而不定期,突出了“大雨”;接着说:“白浪滔天”,明写波涛,却夹带写出大风;这些都是以雄健之笔,从大处落墨,不假雕琢,而自具壮美。

往下读,不见雨中的山峦林木,不见雨中的殿阁楼台,却咏出了“秦皇岛外打鱼船”。

下片,抒写怀古颂今的豪迈心情:“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这些联想,自然是缘于地望和沧海。

但这里的抚今追昔,却没有半点苍凉悲慨的感喟,没有一丝物是人非的怅惘,因为这联想的基础原是对于现实的赞美,在上片已设下伏线,所以很自然地便接下去“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与对住古的追怀相应的是今天的歌颂。

“秋风”眼看就又要“萧瑟”起来,而“人间”则已“换了”。

“换了人间”便把全篇的主题思想点醒,而且把诗的意境扩大了,远远超过了北戴河一地的范围。

真是热情洋溢,义蕴弘深;尤妙在戛然而止,即以此作结,更觉余味无穷,含蓄不尽。

综读全词,壮阔、雄伟、高妙、豪逸(3)运用神话原型批评方法解读张九龄《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张九龄(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①。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②,还寝梦佳期。

注释:①遥夜:长夜。

竟夕:终宵,即一夜。

②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

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

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

”“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

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文学概论》考试题(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①文学理论以人类的____活动为_研究对象___,揭示其____,是人们对文学的__、__、__、的____。

②以各种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系统称为“文艺学”,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它通常由三个分支学科组成: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二、解释下列名词(每词4分,共24分)人性:人性即人这一物种的本质特性。

人性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由人的这个群体环境养成的。

这一养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与文化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把“动物的人”转化为“思想的人,道德的人,组织的人,说话的人和计划的人”,人性于是而能日趋完善,并按照“物种尺度”和“内在需要的尺度”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

文学的真实性:文学真实性指作家经过对一定的社会生活现象或假定的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而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表现出人性的特征或内容,展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以及人生理想等。

它是现象与本质、真相与假象、合情与合理的统一。

文学的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在反映自然社会生活和表现思想情感方面所达到的正确、真诚、深刻的程度。

情趣美:形象思维:是文学创造中认识和掌握世界、选取材料以及塑造形象等过程中一种具有整体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学的综合审美功能:悬念效果:剧作家和导演常用各种方法,将剧中的矛盾事件作出巧妙的结构安排,是情节一环扣一环地推进,波澜起伏,引起观众对故事事件的发展、人物命运、矛盾结构特别关切的心情,看了上一场的表演就期待、揣测、盼望着下一场的变化发展。

三、什么是文学的审美认识作用?试以鲁迅的《阿Q正传》为例予以分析说明。

(14分)77页文学的审美认识作用:就是指其通过社会世相额人生命运的描写使人懂得生活和了解人生的作用。

《阿Q正传》中塑造的自欺欺人的“阿Q”形象,扭曲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就的“可怜虫”形象。

作者通过对阿Q的否定,从反面表达了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

鲁迅是将自己的审美情感熔铸于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封建社会的揭露中。

美学价值深置于作品的底层,饱含在揭露“丑”的无奈中。

四、什么是情节的真实性和典型化?试举例予以分析说明。

(13分)109页情节的真实性:是指情节描写必须以生活中的矛盾斗争为根据,正确地表现生活中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不能违背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去凭空臆造。

情节的典型化:是指对生活中的矛盾事件加以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使之更能充分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揭示人物的性格,具更深刻的思想意义。

例如:果戈理的小说《外套》中的情节,就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生活中的事件,而是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

果戈理原来听到的故事是一个很穷的小官吏攒钱买了一支猎枪,第一次去打猎就不小心把枪丢到了水里,他因此病倒,发高烧,生命岌岌可危,幸亏他的同事们凑钱给他买了一支猎枪,才救了他的性命。

在小说中,果戈理对这事件做了重大的改动,把买猎枪改为买外套,把同事们凑钱帮他改为嘲笑戏弄他,最后这个小官吏终于悲惨的死去,原来的喜剧结尾变成了悲剧结尾。

经过加工改造的情节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典型性,充分发挥了情节应有的艺术功能。

五、什么是蒙太奇结构?试举例予以分析说明。

(13分)165页蒙太奇结构,并不是一个镜头家一个镜头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四个不同的镜头:1、一位演员毫无表情的面部特写。

2、一盘汤。

3、一口棺材,里面躺着一具女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