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 衡水的历史文化古迹

第四讲 衡水的历史文化古迹

公共选修课:《衡水地域文化讲座》教案第四讲衡水的历史文化古迹授课班级:20 -20 学年第学期授课教师:王长征第四讲衡水的文化古迹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衡水历史的文化资源,通过对衡水历史的文化古迹的讲解,要求学生了解其丰富的文化背景,汲取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衡水三塔,难点是对圣姑孝道文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和讨论法参考资料:课后作业:1.简述衡水三塔的历史2.宣传圣姑孝道文化对我们今天的意义说起佛塔的起源,在佛陀释迦牟尼涅盘后,弟子们因为缅怀、纪念佛陀的缘故,便建塔以供养佛舍利。

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发展,造塔的原因也变得很多,并不一定是为了收纳敬奉舍利。

造塔是为了使人不忘佛陀教诲的另一层意义。

而在佛塔中,通常会安奉着圣者舍利、经书及各种吉祥物品,让绕塔及顶礼者皆能积集功德。

在象征意义方面,佛塔则是代表了佛陀的圣意、法身,而且佛塔的每个部份都揭示了成佛之道。

除了表佛身及五大外,佛塔下层基台则代表十善业、三阶代表三宝、狮座代表法住于世、莲座代表六度、基座四角代表四无量心;整个佛塔则代表包括三十七道品在内的六十名数。

佛塔是代表着佛陀的圣意──法身。

而造塔则是为了净除恶业、障碍以及广积福德资粮的极具威力的法门。

一、衡水三塔1、宝云塔宝云寺位于衡水市区西南部。

碑石记载始建于隋,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此处已有寺庙。

相传,在其鼎盛之时,"寺域广占三十亩,殿堂多有近百座,樵楼钟声惊千里,成年累月拥香客"。

宝云塔,高36.5米,塔体为八面棱锥体砖木结构,自四层以上四面有门,塔的各层建筑风格各异,或成鸳鸯斗拱,或成梅花斗拱,雄浑古朴,气势磅礴。

若登塔顶,需有一定的勇气,因为每登一层都要绕塔沿半圈,找到另一侧的入口。

来寺内一游,摸一摸"千年不死草",感受一下历史的沧桑,也是一种享受。

"千年不死草"属兰科,又叫马蔺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寺内这株是由唐朝大诗人王之涣所栽。

唐开元二年,26岁的王之涣深得宰相张九龄赏识,并被推荐到当时的衡水县当主簿(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临别,见相爷府前有墩马蔺草,遂向相爷说:此草不贪肥水,千载永绿。

相爷既然信任我,学生也一定要像这无所贪图的马蔺草,在为国为民的仕途上,不怕风霜,永持文人的正义本色。

并讨得几棵栽于衡水,留得千古佳话。

2、景州塔【链接视频:景州塔】景州塔是一座历史悠久,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建筑,位于景县城内,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因今景县原为景州所在地,所以人们通常称为景州塔。

舍利,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焚烧之后结成珠状的东西,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也叫舍利子。

相传释迦牟尼火化后,一些国家的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

此塔既名“释迦文舍利宝塔”,想必与供奉佛舍利有关,惜无文字可考。

景州塔高大巍峨,站在塔下仰视,或站在塔外远观,此塔真一尊巨柱拔地而起,直插云天。

传说建造此塔时,采用土屯法,塔垒多高,土堆多高,塔建成后,再将土运走。

塔高十三层,外形为八面棱锥体,通高63.85米,底层周长50.5米,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古塔。

塔基由巨石铺成,塔基下有一深井,实际是地宫,供藏佛骨、佛经、佛像。

塔体由青砖砌成,塔内自下而上,砌有螺形阶梯,登阶盘旋而上,可达塔顶。

塔顶成葫芦形,由青铜铸就,高2.05米,葫芦下有铁丝网罩,每有风起,铁丝网罩被风鼓荡,如惊涛澎湃之声,故有“古塔风涛”之称。

景州塔究竟创建于何时,无确切文字可考。

《景县志》有这样的记载,说是古塔上曾悬有铁匾,匾上铸有“齐、隋重修”字样,重修既在齐、隋,其创建年代应早于此,当在北魏时代。

景州塔在国内享有盛名,与沧州铁狮子、赵州大石桥、正定隆兴寺大铜菩萨齐名,被誉为河北古代四宝之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景州塔的故事:清代,在景州流传着“从南京到北京,顶数景州钱粮轻”的说法。

传说,景州籍康、雍、乾三朝重臣魏廷珍康熙五十二年,魏廷珍中探花,,陪同皇帝南巡时过开福寺,乾隆皇帝见寺内的无量殿木椽[chuán]重重咬合,不见一根房梁,脱口说道:“此殿无梁(粮)?!”魏廷珍和景州地方官马上叩地谢恩:“谢万岁爷,免去景州的钱粮!”皇帝金口玉言,话已出口,不能收回。

至此,这一带交纳的钱粮就少了。

3、庆林寺塔庆林寺塔位于故城县饶阳店。

饶阳店原有一座很大的寺院,叫庆林寺,该塔坐落于寺内,故得名。

庆林寺塔大约建于北宋初期,外形呈八面棱锥体,用青砖砌成, 塔身共七层,高30余米,塔顶有一铜葫芦塔刹chà。

塔身四壁上刻有非常精美的图案。

在塔的内壁上,您可以领略到宋、元、明、清历代文人的诗文,其中有一首明朝侍郎王士嘉称赞庆林寺塔的诗:浮图何代建,峭拔入云端;绝顶登临处,摩挲星斗寒。

二、窦氏青山墓【链接视频:窦氏青山墓】窦氏青山墓,位于武邑县城东14公里的青冢村南边,它是汉文帝皇后窦猗房的父亲窦青的坟墓,因窦青被汉室封为安成候,故又称安成候墓。

窦氏青山墓今高22.9米,周长490米,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

当时还修建庙宇,并立“窦氏青山”墓碑。

后庙宇、碑刻被毁,仅存“青山”。

1982年7月23日,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窦太后,名窦猗房(公元前205年-公元前135年),汉初因避战乱,随其父祖徙居观津(今武邑县)。

其母早逝,其父窦青打鱼时又落水身亡,遂与兄窦健、弟窦广国相依度命。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权,并在全国广征宫娥。

窦猗房被选人宫侍候吕后。

不久被吕后赐予代王刘恒为妃。

窦猗房为代王刘恒生育两男一女,长子刘启,次子刘武,女儿刘嫖。

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刘邦老臣尽除诸吕,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窦猗房同时晋封为皇后。

汉文帝刘恒死后,太子刘启继立为汉景帝,窦猗房受封为皇太后。

汉景帝刘启死后,窦猗房之孙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窦猗房成为太皇太后,直至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去世。

窦猗房出身贫寒,入宫后不忘记民间疾苦。

其穿戴朴素,且对子女教育有方,受众官拥戴。

为避免重蹈吕氏外戚作乱之复辙,猗房兄弟虽相继入宫成为皇亲国戚,但既不过问朝政,也不以富贵权势欺人,史称窦氏兄弟为“退让君子”。

她还信奉《老子》学说,以宽刑简政、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之主张协助丈夫刘恒、儿子刘启、孙子刘彻三代帝王平息战乱,发展生产,从而实现文景之治盛世局面。

窦猗房为怀念苦命父母,奏请朝廷追尊其父窦青为安成侯、其母为安成夫人,在淹死窦青的池塘处筑起高大坟莹,并立“窦氏青山”墓碑。

窦太后立碑“窦氏青山”三、安济桥衡水安济桥又名衡水石桥或衡水老桥,位于桃城区胜利东路,东西横跨滏阳河上。

东西走向,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建成。

滏阳河是桃城区境内一条较大的河流,纵贯南北,原为衡水的水路交通要道。

在衡水安济桥北侧,滏阳河西岸建有客运、货运码头,方圆百里的客商,都从此地乘船,进津京,由此衍生了安济桥西头的“问津街”,问津街名一直沿用至今。

据《衡水县志》载:此地是河北至北京,山东至山西的水、陆交通要道。

明天顺元年(1457年),衡水知县杨俨[yǎn]奏请上级批准,由深、冀二州和武邑、枣强二县助资,建立了一座木桥。

后来由于多次发大水,木桥屡修屡毁。

明嘉靖三十二年,由衡水县徐廷等人募资,用了三年的时间,建成了一座石桥,后又被大水冲毁了。

只得再次募资,把石桥修好。

这样衡水桥建了毁,毁了建,前前后后,经过了二百来年。

直到清乾隆年间,当时的直隶总督方观承看到旧石桥残损严重,于是奏请朝廷批准,拨出银子四万七千六百多两,购置石料,准备建一座坚固的石桥。

衡水知县陶淑亲自指挥,于清乾隆三十年五月(公元1765年)正式动工,到第二年十月竣工,乾隆皇帝赐名“安济”,故名安济桥,就是现在的这座石桥。

最初,该桥东西两端北侧建有漳爷庙、玄武庙、龙神庙、安济桥碑亭、关帝庙、八蜡庙、观音堂等古建筑,都早已被毁,现仅存龙神庙碑、八腊庙碑。

1937年10月5日,日寇的火轮由滏阳河南犯,因洪水淹没桥孔,日寇遂将安济桥中孔炸毁,后修复。

安济桥自建成到现在,已经有240年的历史。

安济桥久经风雨浸蚀,行人磨损,望柱上的石狮残缺不全,石栏板上的图案,有的已模糊不清。

1993年7月15日,安济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在衡水安济桥西头竖立了禁止一切运输车辆通行的标志。

望柱上的石狮四、衡水文化古迹之周亚夫墓周亚夫(?—前143年),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著名军事家。

周亚夫为汉初大将周勃次子,周勃死后,他的大儿子周胜之承袭他的爵位。

周胜之因死罪夺爵,朝廷又下诏让周亚夫继承父亲周勃的爵位,封为条侯。

于是古景县地就成了周亚夫的封地。

周亚夫死后,条地的百姓为他修了这座墓冢。

周亚夫是汉代著名武将,汉文帝六年(前158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文帝命周亚夫为将军,驻守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以防匈奴入侵。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叛乱。

周亚夫受命领兵向东进击吴、楚,最终大破吴军。

周亚夫得胜归来,被任命为太尉,五年之后,升任丞相,深得汉景帝的器重。

景帝七年(前150年),景帝要废掉太子刘荣,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因此事景帝疏远了亚夫,亚夫在朝中处在了孤立的地位。

后来匈奴王徐卢降汉,景帝要赐封他们。

丞相亚夫说:“他们背叛了他们的君王而来投降汉王,汉王却封他们侯爵,那么今后用什么责备小忠实的臣子呢?”景帝说:“丞相议不可。

”周亚夫因而称病谢罪, 后被景帝以病免掉丞相职务。

一次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赏赐食物与他。

可亚夫的席上只有一块大肉,没有切好的碎肉,而且没有放筷子。

周亚夫很不高兴,转头叫管酒席的官员取筷子。

景帝于是笑着讥刺周亚夫说:“这难道还不够您满意吗?”亚夫觉出这顿饭不对头,于是告罪请退。

景帝目送着他离去,说:“瞧这个愤愤不平的人,将来能事奉少主吗?”周亚夫的儿子给父亲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铠甲、盾牌,有人上书告发亚夫的儿子。

这事牵连到周亚夫,廷尉责问亚夫为何造反,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兵器都是殉葬品,怎么可以说造反呢?”审问的官吏说:“你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造反!”在监狱里,周亚夫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周亚夫死后,他在条地的侯国也撤消了。

但是景县的百姓和他的部卒,不惧牵连谋反的罪名,冒着杀头的危险,为自己爱戴的人立起了这座墓冢。

历代官府对周亚夫墓的管护都十分重视,以此来慰藉这位历史人物的在天之灵。

周亚夫墓位于县城西,底周长600米,高约16米。

建国后,周亚夫墓一直保护完好,墓周有树木围绕,远远望去青绿壮观。

五、景县封氏墓群、高氏墓群、博陵崔氏墓群景县封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门望族之一,极盛时期在北魏,上可追溯至后汉及魏晋,下延续到北齐、隋和唐。

据《魏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新唐书》宰相系表和《景县志》记载,见于史传的,有官位者就有六七十人之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