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病证篇一内科病证(-)感冒感冒证,最常见,感风热,或风寒。

1风寒感冒风寒型,恶寒重,流清涕,发热轻,舌苔白,脉浮紧。

肺卫郁,寒凝因。

疏风寒,宜辛温,麻桂选①,虚实分。

2风热感冒风热型,发热重,口咽干,恶寒轻,脉浮数,舌连红,阳邪犯,伤津重。

散风热,宜凉辛,银翘散②,桑菊饮③。

①麻黄汤、桂枝汤。

②银翘散。

③桑菊饮。

(二)咳嗽咳嗽证,因两端, 外感风,挟热寒, 内伤咳,肺气虚, 1风寒咳嗽分内伤,或外感。

燥伤肺,较多见。

脾失运,肝火及。

风寒咳,痰清稀,身恶寒,流清涕。

疏风寒,兼化痰,宣肺气,杏苏散①。

2风热咳嗽风热咳,痰黄稠,身发热,浊涕流。

疏风热,并宣通,桑菊饮,加减行。

3肺燥咳嗽感秋燥,咳痰少,口咽干,阴津耗。

润肺燥,宜桑杏②,温凉燥,加减用。

4痰湿咳嗽脾不健,生湿痰,渍于肺,壅痰涎。

咳痰多,苔白腻,脉濡滑,身乏力。

若燥湿,必健脾,平胃散③,六君宜④。

5肝火犯肺咳嗽肝火盛,犯肺经,阵咳嗽,胸胁痛,舌咽燥,面色红,苔薄黄,脉弦洪。

泻肝火,润肺脏,用清金,化痰汤⑤.6肺虚咳嗽干咳嗽,肺阴虚,五心热,身乏力。

用沙参,麦冬汤⑥,虚热清,肺阴养。

①杏苏散(《温病条辨》):杏仁、紫苏、陈皮、半夏、生姜、枳壳、桔梗、前胡、茯苓、甘草、大枣。

②桑杏汤。

③平胃散。

④六君子汤。

⑤清金化痰汤(《统旨方》):黄苓、山梔子、桔梗、麦冬、桑皮、贝母、知母、瓜篓仁、橘红、茯苓、甘草。

⑥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青冬、玉竹、桑叶、生甘草、天花粉、生扁豆。

(三)喘证论喘证,呼吸难,甚张口,并抬肩。

分虚实,辨热寒,调气机,重化痰。

1实喘(1)风寒袭肺喘风寒喘,兼外感,身恶寒,咳白痰。

散风寒,以平喘,麻黄汤,酌加减。

(2)风热犯肺喘风热喘,鼻翼煽,口干渴,痰稠粘,脉浮数,热燥烦,散风热,麻杏甘①。

(3)痰浊阻肺喘痰浊犯,痰量多,胸痞闷,兼呕恶,苔白腻,祛痰浊,降肺气,三子酌②。

2虚喘(1)肺虚喘肺气虚,咳声低,伴短气,自汗溢,脉象虚,语无力。

宜生脉③,合黄罠。

(2)肾虚喘肾气虚,动喘息,口唇纟比脉沉细,形消瘦,神困疲,吸气难,呼岀易。

宜温补,纳肾气,用桂附,八味寄④。

① 麻杏石甘汤。

②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苏子、白芥子、莱鞭子。

桔梗汤②,苇茎会,鱼腥草,斟酌配。

① 苇茎汤(《千金要方》):苇茎、戏仁、冬瓜仁、桃仁。

③ 生脉散(《景岳全书》):人参、麦冬、五味子。

(四) 肺痈风热毒, 肺受蒸, 气血瘀, 咳嗽时, 胸胁痛,吐脓血, 1初期病初期, 咳胸痛, 痰粘少, 散风邪, 清肺经, 银翘散, 2成痈期成痈期, 咳上气, 胸闷痛, 痰腥臭, 热势增。

解热毒, 3溃脓期溃脓期, 脓血吐, 米粥状, 肺痈成。

痰臭成。

兼表证。

桑菊并。

转不利,用苇茎①。

腥味恶。

② 桔梗汤(《金匮要略》):桔梗、甘草尿不利,全身肿,四肢冷,脉不整。

宜助阳,真武汤⑥,喘不卧,黑锡方⑦。

① 定神定志丸(《医学心悟》):茯苓、茯神、远志、人参、石(五)惊悸 心惊悸,或怔忡, 惊悸证,多外因; 惊悸轻,怔忡重, 1心神不宁惊悸 心动悸,卧不安, 诊舌脉,常一般。

2心血不足惊悸 心动悸,头晕眩, 肢乏力,细脉见, 3阴虚火旺惊悸 悸不安,伴失眠, 脉细数,五心烦。

4瘀血阻痹惊悸 心动悸,胸闷痛, 舌瘀斑,脉不整。

5阳气虚弱惊悸 阳气弱,胸痞闷, 随情志,起波动。

怔忡证,内因成。

分虚实,标本明。

善惊恐,寐失眠,用安神,定志丸①。

面无华,舌质淡, 补气血,归脾丸②。

腰膝疫,头晕眩,阿胶汤,补心丸④。

额紫红,唇甲青, 红花煎⑤,活血行。

心中悸,头眩晕,菖蒲、龙齿。

②归脾丸。

③黄连阿胶汤(《伤寒论》):黄连、阿胶、黄苓、白芍、鸡子黄。

④天王补心丹。

⑤桃仁红花煎(《素庵医案》):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制香附、延胡索、青皮、当归、川茸、生地。

⑥真武汤。

⑦黑锡丹(《和剂局方》):黑锡、硫黄、川楝子、葫芦巴、木香、炮附子、肉豆蔻、阳起石、沉香、茴香、肉桂。

(六)胸胁痛胸胁痛,常风证,肝胆患,心肺病。

1气滞胸胁痛肝气郁,胸胁痛,随情志,常波动,走窜痛,位不定,脉彖弦,肝胆病。

疏肝郁,柴胡用①,理气机,合金铃②。

2血瘀胸胁痛胸胁痛,痛固定,如针刺,入夜重,痞块生,舌紫黯。

逐瘀汤③,鳖甲煎④。

3风热壅肺胸胁痛胸闷痛,咳嗽满,咯咳血,吐脓痰,伴发热,口咽干,脉滑数,鼻翼煽。

用麻杏,合石甘⑤,解热毒,银翘散。

4肝胆湿热胸胁痛胁肋痛,伴口苦,胸烦闷,或呕吐,或黄疸,脉数弦。

清湿热,取龙胆⑥。

5胸阳阻痹胸胁痛胸背痛,位固定,遇寒甚,得热轻,面苍白,四肢冷,脉沉细,心悸动。

用辛温,通阳气,半夏汤⑦,或四逆⑧。

6阴虚内热胸胁痛胁隐痛,遇劳甚,口干热,头眩晕,脉弦细,腹胀满。

养阳剂,一贯煎⑨。

①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柴胡、枳壳、芍药、甘草、香附、川茸。

②金铃子散(《圣惠方》人金铃子、延胡索。

③鳖甲煎丸(《金匮要略》):鳖甲、射干、黄苓、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尊苗子、石苇、厚朴、丹皮、瞿麦、紫蔵、半夏、人参、庶虫、阿胶、蜂房、赤硝、嵯螂、桃仁。

④麻杏石甘汤。

⑤龙胆泻肝汤。

⑥瓜篓薙白半夏汤(《金匮要略》)瓜篓、薙白、半夏、白酒。

⑦四逆汤。

⑧一贯煎(《柳洲医话》):沙参、麦冬、生地、当归、枸杞子、川楝子。

(七)胃胶痛痫之机,责不通,疏气滞,止疼痛。

祛病因,虚实判,别瘀滞,肝胃辨。

1寒邪犯胃胃痛胃受寒,痛暴作,身畏寒,脫喜热。

轻热敷,甚良方①,调饮食,痛即除。

2食滞胃痛食过多,积胃中,轻胀闷,重疼痛,呕吐后,痛势轻。

宜消导,保和用②。

3肝气犯胃胃痛肝气郁,犯胃脫,胶腹痛,频暧气,痫引胁,怒增剧。

用柴胡,疏肝宜。

若化火,胃烧灼,嘈杂感,胃酸多。

黄苓汤③,泻肝火,合左金④,调缓和。

4脾胃虚寒胃痛中焦寒,痛隐隐,喜暖按,肢不温,大便澹,舌胖嫩。

宜温补,建中饮⑤。

5瘀血停滞胃痛胃脫痛,久不愈,疼如刺,位不移,痛拒按,舌紫黯。

化瘀血,逐瘀权⑥。

①良附方(《良方集腋》):高良姜、制香附。

②保和丸。

③黄苓汤(《伤寒论》):黄苓、芍药、甘草、大枣。

④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茱萸。

⑤黄罠建中汤。

⑥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人五灵脂、当归、川茸、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八)呕吐呕吐证,责之胃,失和降,气逆随, 寻病因,寒热区,辨虚实,法降逆。

1实证呕吐(1)外邪犯胃呕吐感暑湿,冒风寒,犯胃腑,病突然,胃脫痛, 身恶寒,胸懊(T农),口腻粘。

化湿浊,和胃胶,用蕾香,正气散①。

(2)停食呕吐食停滞,胃气逆,吐酸腐,暧食气,腹胀满,少食欲,脉滑实,苔厚腻。

宜消导,化食积,保和丸,或承气②。

(3)痰饮内停呕吐痰饮停,胸脫闷,吐痰涎,伴眩晕。

宜温中,化痰饮,小半夏③,合二陈④。

(4)肝气犯胃呕吐肝郁久,犯胃气,吐吞酸,频暧气,胸胁满,法降逆,和胃胶,选四七⑤。

2虚证呕吐(1)脾胃虚寒呕吐食稍多,即不舒,甚恶心,伴呕吐,面(白光)白,便澹稀,身倦怠,苔白腻。

温脾胃,降逆气,理中丸⑥,加吴萸。

(2)胃阴不足呕吐频呕吐,纳不多,或干呕,口干热。

养胃阴,降逆气,麦冬汤⑦,加减宜。

①蕾香正气散。

②调胃承气汤。

③小半夏汤(《金匮要略》):半夏、生姜。

④二陈汤。

⑤四七汤(《和剂局方》):苏叶、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大枣。

⑥理中丸。

⑦麦门冬汤。

(九)泄泻泄泻证,肠胃病,感外邪,饮食停,脾胃病,怒伤情, 肾阳虚, 湿气盛。

1急性泄泻(1)寒湿泄泻感寒湿,水样便, 肠鸣转。

祛寒湿,脾胃健, 用蕾香, 正气散。

(2)湿热下迫泄泻痫即泻,粪色黄, 腹泻急, 热灼肛,沒短赤,苔腻黄。

用葛根, 苓连汤①。

(3)伤食泄泻痫而泻,泻后减, 粪便臭, 暧腐酸,伴肠鸣,脫痞满。

宜消导, 保合丸。

2慢性泄泻(1)脾胃虚弱泄泻便澹泻,反复发,食油腻, 次数加。

健脾胃,除湿患,用参苓, 白术散②;气下陷,致脱肛,宜补中, 益气汤③。

(2)肾阳虚弱泄泻黎明前,脐周疼,先肠鸣,泻后轻,腹畏寒,四肢冷。

四神丸④,温肾功。

(3)肝气乘脾泄泻平素常,胸闷恙,情志怒,大便澹。

宜抑肝,扶脾襄,标本治,痛泻方⑤。

①葛根苓连汤。

②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肉、砂仁、慧改仁、陈皮。

③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罠、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④四神丸(《证治准绳》):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

⑤ 痫泻要方(《景岳全书》):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十)痢疾夏秋季,痢多见,食不洁,疫毒犯, 实热证,忌收敛,虚实杂,攻补兼。

1湿热痢湿热痢,腹痛急,肛灼热,伴里急。

芍药汤①,初期宜;白头翁②,湿热祛;兼表证,宜葛根;挟食滞,消导品。

2疫毒痢疫毒痢,发病急,身壮热,腹痛剧,下脓血,甚昏迷。

解热毒,紫雪宜③。

噤口痢,开噤散④,玉枢丹⑤,徐徐咽。

3寒湿痢寒湿痢,伴畏寒,纯白冻,身困倦。

温脾胃,燥湿兼,温胃汤⑥,人参减。

① 芍药汤(《保命集》):黄苓、芍药、甘草、黄连、大黄、 槟榔、当归、木香、肉桂。

② 白头翁汤。

③ 紫雪丹(《和剂局方》):滑石、石膏、寒水石、磁石、羚 羊角、青木香、犀角、沉香、丁香、升麻、玄参、甘草、朴 硝、硝石、朱砂、麝香、黄金。

④ 开噤散(《医学心悟》):人参、黄连、丹参、石菖蒲、石 莲子、茯苓、陈皮、冬瓜子、荷叶蒂、陈米。

⑤ 玉枢丹(《片玉心书》):山慈姑、续随子、大戟、麝香、 朱砂、五倍子。

⑥ 温脾汤。

⑦ 香砂六君子汤(《和剂局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半夏、陈皮、木香、砂仁。

⑧ 养脏汤。

(^一) 黄疸4休息痢休息痢,虚实杂,发作时,当清化;5虚寒痢 虚寒痢,腹隐痛,甚滑脱,便失禁,温脾胃,以壮阳,病缠绵,时常发。

间歇期,宜香砂⑦便清稀,兼白冻, 腰痰冷,肢不温。

佐固脱,养脏汤⑧湿热患, 寒湿感,阴中焦, 迫于胆,胆汁溢, 目黄染,胸胁痛, 常躁烦。

分虚实, 阴阳辨,重利湿, 余法兼。

1阳黄阳黄证, 色鲜明,辨湿热, 孰重轻。

(1)热重于湿黄疸热邪重,舌质红, 身目黄, 色鲜明,身壮热,口渴伴, 沒短黄, 便结坚,苔黄腻,脉弦数, 胸懊(T 农),兼哎恶。

宜清热,佐利湿, 茵陈蒿①,加减施。

(2)湿重于热黄疸湿邪重,口不渴, 头身重, 胸痞作,食欲差,脫腹胀, 苔厚腻。

大便澹。

利湿浊,佐以清, 用茵陈, 配五苓②;兼表证,邪未透, 用麻黄, 赤小豆③。

(3)热毒炽盛黄疸急黄证,病情险,身目黄,岀血点, 身壮热,易昏谑,苔黄燥,脉数弦。

解热毒,犀角散④,至宝丹⑤,牛黄丸⑥。

2阴黄(1)寒湿阻遏黄疸寒湿阻,肤色黯,脫痞闷,神疲倦。

温脾胃,祛湿寒,用茵陈,术附煎⑦。

(2)脾虚血亏黄疸身目黄,色不泽,肢无力,便澹薄。

养气血,脾胃和,小建中⑧,黄罠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