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量子力学的哲学含义

浅谈量子力学的哲学含义

浅谈量子力学的哲学含义
【摘要】量子力学的产生和发展受到经济生活的多方面影响,量子力学的产生也相应地对于政治、经济生活提供积极因素影响,量子力学中包含的量子场理论和微观粒子的提出,微观世界物质的特性等提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一定的哲学含义。

【关键词】量子力学;哲学含义
1.量子力学的主要表述
量子力学确立了普遍的量子场实在理论。

宇宙最基本的物理是量子场,量子场是第一性的,而实物粒子是第二性的。

微观粒子没有经典物理学中的决定论表述,只有非决定论论述。

量子力学的微观粒子理论中,包含具有叠加态的波函数,秉有波粒二象性和非定论的远程联系。

特定的测量方式造成波函数的失落,越来越显露出它的本质特征。

量子场实在论证明了宇宙的实在性,不同于德谟克里特所说的宇宙存在,宇宙更多如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描述的:宇宙是用数学公式表达的波函数以及所显示的各种图形的组合。

量子力学对于波粒二象性的揭示和微观粒子中反粒子存在的表述,阐释着物质和反物质的辩证存在关系。

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论认为世界大系统由多个平行世界构成,世界论中也存在反世界物质。

无论是物质和反物质还是世界论中的反世界物质都表现着哲学中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和真理性成分。

其中物质与反物质是一对矛盾体,物质相对于反物质而存在。

矛盾的普遍性阐释了时时刻刻存在矛盾的真理性。

宇宙世界的基本属性是矛盾性和对立统一性。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必须正确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

然而,在矛盾的哲学理论体系中,矛盾的双方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所谓物质和反物质的矛盾性从表象上分析是对立的存在,对立关系就是阐释着物质和反物质的相对应。

在某一特殊世界领域中,各种客观实在具有方面上的相对关系。

历史经验告诫区分“现实矛盾”和“逻辑矛盾”。

2.量子力学包含的矛盾哲理
其中逻辑矛盾表现在概念提出中的逻辑关系的对立;现实矛盾是隐藏在逻辑矛盾之下更深层次的以客观事实为导向的矛盾。

任何话语系统不允许逻辑矛盾,A是B与A是-B同时为真,正如“正粒子”与“反粒子”碰撞,这两个命题是可以互相抵消为无的。

然而,现实的矛盾,如“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粒子”和“反粒子”的相互矛盾关系,是长期存在的,共同构成了物质世界的矛盾客体。

可以说矛盾的存在是世界物质性发展和产生的基本推动力。

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世界,矛盾构成了世界的真实存在。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在量子力学理论体系中正电荷和负电荷是在同一和斗争中不断转化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交汇形成电荷的不带电中和性质,正负电荷在同一的过程中各自改变其特性以适应向新物质存在的客观转化。

正负粒子的斗争性体现于正负粒子的正负电子相互碰撞和作用,不
断进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同一,同一的结果是斗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依存,互为结果的。

矛盾即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现实中必然存在矛盾,矛盾无须消灭,也不可能消灭。

物质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斗争性和绝对的同一。

3.量子力学在认识论上的哲理
量子力学在认识论上给我们提供了理论: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认知系统的产物,不可能完全脱离主体而获得一种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主体依赖于客体而实现,客体的反应必须以主体为导向。

量子力学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主体的多样性和认识与客观存在的互补性,事物的主体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有所差异,主体性表现为多样的存在。

认识是对客观主体存在的主观反映和呈现,认识是因人而异的,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到客观具体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认识世界缺乏全面性和正确性,只是相对于客观存在中一部分的某一方面属性的个人观点和看法。

量子力学中镜像和照相是客观实在的表面和直观的反映,然而,这种表面直观反映的真实性是无从考证的。

镜像和照相技术虽然可以放大事实的真实性,但是放大倍数再巨大,也不是真实的反映,只是相对真实的映射呈现效果。

人类个体基于民族文化、时代阶级、个性心理和自身利益角度主观性的认识微观和宏观世界,对世界的个性化认识反映在客观上是独特的带有主观色彩的认识。

无论是普通个人还是科学家为达到真理性探索的真实性,采用实验和实践等积极探索,也不可能突破其自身固有存在的来自实践的限制和各种外来因素的干扰,无法获得微观世界中粒子的真实图像。

量子力学在认识论上的阐释在某些方面昭示着真理的相对性和认识的无限靠近真理而无法窥探真理的局限。

4.量子力学包含的主客体哲理
量子力学中包含着主体不能客观和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哲学理论。

人类借助“光”认识客观存在,但是却无法借助“光”客观和全面地认识光本身。

光是世界物质起源,借助光可探知其他客观物质的规律和形态,光是博大精深的存在,产生其他自然界物质,可以人类却受认识现在无法穷尽光本身。

那么,类似的进行推论:人是认知的主体来源,认知的依托是人,凭借人的思维和认知可以把握其他相关世界物质的存在,达到真理的边缘徘徊。

可是,人却不能认识自己,在人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会发生自我的某种干扰。

这种干扰是难以克服的。

老子《道德经》: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提出人贵有自知之明。

老子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时代就对于个人认识做了准确的阐释:认识自己何为贵,推知古代社会的贵,不难发现,古代的贵是相对于上层社会的富足提出的,贵针对的是受剥削和压迫的下层劳动人民,劳动人民缺乏的就是贵的,所以认识自己是超脱于阶级地位和财富的广泛的缺乏。

法拉第、普朗克、爱因斯坦、海森堡等人分散于不同大学从事不同的研究。

他们探讨的问题相同或类似,并非彼此压制或打击,同时又互相讨论、争论和交流,构成了一个组织形式分散却又联系紧密的统一存在体。

【参考文献】
[1]钱伯初.量子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曾谨言.量子力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07.
[3]格里菲斯.量子力学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