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概念 2014.12
透视的实质是投影,是经过视点的中心投影。在平面的画纸上把物体在空间中的近大远小的现象用几何作图方法准确地表现出来,称为透视图。
透视学原理的发现,最早是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五世纪就有了关于透视画法的记载,即在透明平面上用线依样描绘景物。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提出第一幅依照透视学原理绘制的透视画是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画家阿格沙克斯为悲剧大师爱采路斯作的布景画。
透视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是从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约相当于我国元代至清初)开始的,当时的绘画、雕塑、舞台戏剧等艺术在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下蓬勃发展,绘画理论也逐渐形成。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杰出的建筑家、雕塑家兼工艺师布鲁涅列斯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透视原理,并教授中心透视法给画家马萨乔,在绘画中加以运用。
著名建筑师兼画家阿尔贝蒂,在1435年《绘画论》中专门论述了透视学。
画家弗朗西斯卡,在1485年所著的《绘画透视学》,把透视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阿尔贝蒂与弗朗西斯卡的理论,象征着这一时期绘画最突出的成就——掌握了空间表达的规律。
达·芬奇在他的《绘画论》中阐述了绘画中的空气透视和形体透视的规律。
18世纪英国数学家B.泰勒在1915年出版的《论线透视》一书中简要阐明了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原理及图例,对欧洲及今天的透视学影响深远。
散点透视叫“多视点”,即把众多视点所见的场景放置在一幅画中,打破时空关系,体现“可游”、“可行”、“可居”的境界。中国画由于视点位置变化而产生三种常用透视构图法,即“平远法”、“高远法”、“深远法”。
在中国画中有特殊的名称,纵向升降展开的称高远法;横向高低展开的称深远法;远近距离展开的画法,称平远法。
研究透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是视点、物体、画面。
视点到画面心点的垂直距离为视距。其距离越远,视域的范围越大。视点为 立体角, 60°是透视作图时所用的最大视角。
观画者眼睛的位置叫视点,由观画者的眼睛到画面的距离叫视距,与画面成45°角的线,它的灭点就是距点。
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都是原线,在透视方向和分段比例上不发生变化,原来是水平看上去仍然是水平;原来垂直,看去仍然垂直。只有近大远小的变化,不消失。不与画面平行的线都是变线,互相平行的变线在画面中不再平行,而是向一个灭点集中,消失在灭点,其中各段的比例离画面越远越小;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都是变线,相互平行的变线,都向同一个灭点集中。
灭点一般在视平线上。平视时,地平线与视平线重合,地平线即是视平线。俯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的上方,仰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的下方。
人眼向前方凝视时所见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域,.而人眼正常观察范围是以 60°视角所构成的视锥,这个视锥被画面相截后所获得的视圈就是60°视圈。就是透视图所在的最大视域范围. 在 60°视圈内,物体处于常态透视变化中,超出了这个范围,物体透视形状就会超常失态。
当观画者注视前方,中视线与画面垂直相交的一点叫主点(心点),通过主点的水平线叫视平线。
视点到画面心点的垂直距离为视距.视距越远,视域的范围就越大;视距越近,视域的范围就越小.
视角:视锥的顶角,理想清晰的角度在28 ° -60 °之间。
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都是原线,原线在透视方向和分段比例上不发生变化,原来是水平看上去仍然是水平;原来垂直,看去仍然垂直。在透视长度上是越远越短。
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都是变线,相互平行的变线,都向同一个灭点集中。
透视线段经过延长,逐渐向远方延伸,愈远愈靠拢,最后集中消失于一个点,这个点叫灭点或者消失点。
原线:和画面平行的线,在画面中仍然平行,原线和地面可以是水平、垂直或倾斜的,在画面中和地面的相对位置不变,互相平行的原线在画面中仍然互相平行,离画面越远越短,但其中各段的比例不变;
变线:不与画面平行的线都是变线,互相平行的变线在画面中不再平行,而是向一个灭点集中,消失在灭点,其中各段的比例离画面越远越小;
灭点包括四种:
焦点,是作画者和观众看的主要视点,与地面平行,与画面垂直的线向焦点消失;
天点,画中近低远高的,与地面不平行的线都向天点集中消失,天点和焦点在同一垂直线上;
地点,画中近高远低的,与地面不平行的线都向地点集中消失,地点和焦点在同一垂直线上;
余点,与地面平行,但与画面不垂直的线向余点集中消失,余点有许多个,和焦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每个和画面不同的角度都有一个不同的余点。
当画家平视时,焦点和余点都处于地平线上,仰视图焦点向天点靠拢,俯视图焦点向地点靠拢,余点始终和焦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灭点一般在视平线上。平视时,地平线与视平线重合,地平线即是视平线。俯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的上方,仰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的下方。
既然定点透视的视点、视高、视距,在每个单一的画幅中不变,那么,它就只有一种视向、一种视高、一个视域中心,因此,只要确定了视域中心点----心点,以及通过这个点的水平线----代表视高水平的视平线,和通过这个点的垂直线----代表视向的视中线,我们就有了一个表现它的空间坐标框架,依据这个框架,我们就可以使其他错综复杂的关系归于统一。
直线形体透视是研究由水平、垂直、倾斜等直线组成轮廓的形体的透视变化,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三种。
平视透视的基本概念:以水平视向观察物体即为平视。观察物体时,视心线与水平线,地平线呈平行关系,透视画面与水平线,地平线呈垂直关系,物体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空间透视关系 即为平视透视.
在一个视域中,立方体及类似形体,只要有一个面平行于透明画面,就与视点构成一点透视关系,即平行透视关系。也就是说,凡是在方形物体的平面中,存在着平行于画面的面,这种情形的透视,就称为平行透视。也称 一点透视。
心点,是立方体唯一的消失点。物体上与画面平行的垂直、水平原线不变,与画面垂直的变线,消失于心点。与画面平行的面,只有近大远小的变化。
平行画面的平面保持原来的形状;平行画面的轮廓线方向不变,没有灭点,水平线保持水平,垂直线仍然垂直。
与画面不平行的轮廓线垂直于画面,是变线,这些变线集中消失于一点即主点。
与平行透视相对照,当平放在水平基面GP上的立方体,与垂直基面的画面PP构成一定夹角关系时(不包括0度、90度、180度角,这样的立方体与画面构成了平行透视),称之为成角透视。
成角透视规律:原线只有近大远小变化,不消失;变线均消失,与画面呈不同角度的线各有自己的灭点,与画面呈45°的线其灭点是距点,与画面呈任意角的线其灭点是余点(量点)。
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分别在 心点左右的视平线上。左右距点与心点等距,与视心线等长,位置不变。左右余点始终一个在距点和心点之间,另一个在相反方向的距点之外,余点的距离随着变线与画面夹角的变化而变化。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客观物体(指立方体)的前面与画面平行,底面与地平面平行;视平线上只有一个消失点(心点);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都消失于心点。
成角透视(两点透视):客观物体(指立方体)的任何一个面都不与画面平行,底面与地平面平行;
视平线上有左右两个消失点。
平视时的透视有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斜角透视三种。
仰视透视包括平行仰视、成角仰视、垂直仰视。
平行俯视倾斜透视时,其灭点在地平线上的心天点,成角俯视时,其灭点在地平线上的左右余点,与画面成45°的线段,其灭点在地平线上的左右距天点。
组成物体的平面和基面不平行也不垂直而是形成一定的角度,这些平面所产生的透视现象是倾斜透视。
平行透视中的倾斜透视:有一个平面和画面平行或者距离画面最近的一条边与画面平行
成角透视中的倾斜透视:没有一个平面和画面平行距离画面最近的一条边与画面不平行
与画面平行的线称为原线,映视在画面上的透视方向保持原来的状态,只有近大远小的变化,不消失。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为变线,映现在画面上的透视方向发生变化,其远端向消失于画面某一点,相互平行的变线,则向画面上同一点汇聚消失,变线在画面上的这些消失点称为灭点。
察物体时视心线与水平线、地平线呈平行关系,透视画面与水平线、地平线是垂直关系,物体放置在水平面上空间透视关系即为平视透视。平视透视主要包括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及斜面透视等基本透视形式。
从形体和空间关系来说,有平视透视,倾斜透视,从观察位置与观察对象关系来说,则有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等空间表现形式。依据几何学和光学规律来说,有应用线透视和定点透视。
任何线段的灭点,都是从视点引一条实际上与这一线段平行的视线与画面的交点,这就是灭点定理。常见的灭点有:高于视平线的灭点叫天点,低于视平线的叫地点。在视平线上的90°变线灭点是心点,45°变线灭点叫距点;任意角度的变线灭点叫余点。
透视变化的特点有:(1)近大远小与消失;(2)视觉的恒常性与透视现象的关系;(3)形状的变化;(4)疏密变化;(5)重叠。
视心线与水平面呈倾斜状态,透视画面与水平面不垂直时,呈一定夹角(大于0°和小于90°)的透视称为倾斜透视。其中透视画面中地平线高于视平线的为倾斜俯视透视,地平线低于视平线的为倾斜仰视透视。
曲线透视按占据空间形式可分为平面曲线和立体曲线两类,按形式规律来分可分为规则的平面曲线,不规则平面曲线,规则立体曲线,不规则立体曲线几种。
物体在镜面、玻璃、不锈钢等反光物前,或在水面上,会产生与物体相对日光的虚像,为反影透视。反影面的存在或放置位置方向及其视向不同,可分为水平、垂直、倾斜等几种状态的反影透视。
物体在光滑的物面上都能反射出虚像,反射的物体虚像与原物体形成对立,其虚像称为反影,光滑的物面称为反影面,反影面的存在或位置放置方向及视向不同,可分为水平、垂直、倾斜几种状态反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