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学案的基本模式及使用要求

导学案的基本模式及使用要求

导学案的基本模式及使用要求(导学案讲座一之13)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2年10月10日编者按:本人对“导学案讲座”分为四个系列:一导学案综述,二数学导学案,三高中数学导学案,四初中数学导学案。

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几个版块。

导学案的基本模式及使用要求作者: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日期:2012年10月10日阅读提示:本文《导学案的基本模式及使用要求(导学案讲座系列一之专题13)》分为六个版块:一是导学案的编写模式;二是导学案的备课模式;三是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四是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五是导学案的使用要求;六是优秀导学案的评价标准。

版块一:导学案的编写模式导学案的编写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也有一些常用的编写模式,下面例举四种。

版块1-1:导学案的编写模式㈠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共设置五个环节。

一、学习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

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1.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做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二、知识准备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

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

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

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出空由学生来填。

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上述要素的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

五、达标检测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它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1.训练题的设计紧扣考点,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

2.题型要多样,难度适中,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3.多种题型合理搭配。

题目编排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按容易题∶中等题∶高档题为7∶2∶1的比例来编写,为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促进优生成长。

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

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反馈与矫正的基本要求是“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

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

版块1-2:导学案的编写模式㈡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知识构成、学法和自检、技能训练、学习小结和课外作业,共设置五个环节。

一、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体现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的高水平解读,使学生学有方向,心中有数,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做到目标具体化。

二、知识构成这是学生预习的重点部分,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

编写时,要做到知识要点化、问题层次化,可采用问答、填空等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

学案的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课堂上再由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分析,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

学案可以摘引一些资料,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学法和自检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

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

适当设计难度较低,直接利用所学知识就能解决的习题供学生动手试一试,培养学生的自学成就感。

四、技能训练当堂达标检测(本部分不提前发给学生)。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1、题型要多样。

量要适中,不能太多(8分钟)。

2、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3、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

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2分钟)。

五、学习小结和课外作业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知识体系及应培养学生在哪些方面的能力。

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学生学习后要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存在问题。

布置适当的课外巩固练习,进行本节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进行适当拓展,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

注:导学案的编写原则1.主体性原则。

设计导学案必须尊重、信任学生,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创新和成长,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内容,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确立其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

2.启发性原则。

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3.灵活性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坚持形式丰富多彩,题型灵活多样,内容覆盖面广,难度层次分明,应尽量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梯度性原则。

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由浅入深,小台阶、小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版块1-3:导学案编写模式㈢一、课标要求(或者:考纲要求)二、常考点(或者:学习目标)三、易错点(或者:学习重难点)四、知识结构五、教师提问1、课前预习(主要是基础知识,记、背、读、写的内容,学生课前完成)2、课堂讨论(主要是有一定思维度的问题或者例题,学生课中讨论完成)六、例题讲解(主要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七、学生提问(用于教师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后存在的问题)八、巩固练习(课堂完成)九、拓展练习(课后完成)注: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实际进行改造,构建自己本科学的学案模式。

版块1-4:导学案的编写模式㈣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共设置八个环节。

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

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

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

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

如果目标确定的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高效学习。

5、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二、重点难点三、知识链接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

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四、学法指导五、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导学案的作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

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参与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

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3、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

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4.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

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六、学习小结七、达标检测八、学习反思版块二:导学案的备课模式一、使用“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提前备课: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2、集体研讨: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召集全体组员就教学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3、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4、课后备课: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二、导学案备课模式的具体要求1、导学案不同于教师的备课,它只是教师备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师不能单纯地把导学案当成备课,而应对导学案进行个性化修改,融进自己的创意。

教师可在导学案上进行创意备课,只是备课的形式灵活多样。

2、导学案要有教师圈点勾画和补充填写的痕迹,并且具有实效性、实用性。

如导学案不符合自己的教学要求,可在后面另加附页,写进自己需求的教案和学案,并粘贴在后面。

三、导学案备课模式对学生的要求1、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