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试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古今”字是文字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是一种历时的文字更替;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的某一部分意义而早的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由上述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相同点,二者都有字的相互对应关系,其中古今字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关系,通假字是本字与(借字)之间的关系。

那么古今字与通假字同属于古书中的用字方法,但是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二者的概念出发。

此次主要以王力先生编《古代汉语》文选中的通假字与古今字为例对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以论述,以揭示出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下面分别从它们的间差别,意义差别,形体差别,关系差别和功能差别五个方面举例介绍它们的区别:
(一)时间差别
古今字,顾名思义,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所以有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古字总是在今字之前间生的。

但是,这种先后顺序是相对的,清代段玉裁所说的“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为今,汉为古则严师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就很好的揭示了这种时间的相对性,所以它们之间不是古今字的关系,而是通假字的关系。

(二)意义差别
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之间意义上一般有联系,而通假字的本字与
借字之间一般则无意义上的联系,它的基本借字原则是音近或音同。

《左传。

独之武退秦》中的“不亦说乎”,“说”都是“悦”的古字,表示“喜悦,高兴”的意思;“说”在以前是多意的,它不仅有“说明”的意思,又有“喜悦”的意思,而后来,“喜悦”的意思就由“悦”来表示了,所以“悦”成为“说”的今字只是承担了一部分意思;而通假字虽然也有借字与本字意义相关的,但毕竟是少数,不是作为它们间的主要联系来看的,像“帅”与“率”,“胥”与“须”之类的字,它们被划为通假字仅仅是因为“帅”与“率”间相同,“胥”与“须”音相同而已。

(三)形体上的差别
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在形体上一般有造字的相承关系。

今字一般是通过增加偏旁或改换偏旁而造的新字,这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增加偏旁,王力《古代汉语》中给出的解释是“属,嘱托,后来写作嘱”,因为“嘱托”与口说说有关系,所以增加意符“口”;(2)改换偏旁;如“禽兽偪人”里的“偪”王力《古代汉语》给出的解释是“偪,后来写作逼,这里是威胁的意思”,这里就是把意符作了改变,以表明新的意思。

通假字是以音近作为基本联系,很多形声字具有相同的声符,它们的发音基本一致,如果互为通假字,也就难免会在声符相同上使得相互之间形体要近,所以我们不能光凭形体就简单的分辨出古今字和通假字。

(四)关系差别
古今字和古今与今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情况:(1)一个古字
与一个字相对;(2)一个古字与数个今字相对。

与丁今字向比较,通假字中借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则要更多一种,它分为三种情况,除与古今字一样有一个本字对应一个借字,一个本字对应多个借字的关系外,还有数个本字与一个借字相对的情况;总之,古今字是没有这种对应关系。

(五)功能差别
功能的差别可以看成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最主要的差别。

古今字总体上来说可以看成是一种造字之法,因为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之上新造出来的。

而相对来说,通假字则可以看成是一种用字之法,因为通假字的借字与本子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先后关系,而只是一种字的暂时借用,不管它使用的范围多么广泛,次数如何频繁,总体上来说,并不给汉字增加数量,也无关汉字形体与意义的发展。

相对之下,古今字的产生与发展则同汉字的字形、汉字的音以及汉字的意义都有联系,而且,今字的产生直接影响了汉字数量的增加。

因而,它的产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造字之法。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相同点并不多,而区别却很多。

但是,它们之间的辨别却显得较为困难。

我们在辨别的时候,只根据其中一点很难做出判断的,所以需要综合各种区别加以区分,只有全方位出发,辨别的准确度就会相对较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