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古今字与通假字都是古书中的用字方法,要了解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首先必须从二者的概念出发。

古今字——指古今同词异形而又有区别意义的一组字。

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的某一部分意义而早的字。

通假字是指“与‘本字’相对,本有其字的同音替代字(同音也包括音近在内)。

由上述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相同点——二者都有字的相互对应关系.其中古今字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关系,通假字是本字与(借字)之间的关系。

那么怎样辨别两个字之间是古字与今字的关系还是本字与借字之的关系?这主要就要从
二者之间的区别来看了。

(一)时间差别
古今字,顾名思义,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所以有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古字总是在今字之前产生的。

但是,这种先后顺序是相对的,清代段玉裁所说的“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就很好的揭示了这种时间的相对性。

《诗经.风雨》里“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一句中的“县”字就是古今字一个很好的代表。

《说文解字》中说:“县,系也”。

徐铉注:“此本县挂之县,借为州县之县,今俗加心别作悬义。

”由此可知“县”比“悬”产生得早,也就是说“悬”是“县”的今字。

另外看《诗经.七月》里“四之日其蚤”一句,在此句中,“蚤”是通“早”,指“早朝,是一种祭祀仪式”。

在《左传.隐公元年》中有“不如早为之所”句,而《论衡.问孔》中又有“颜渊蚤
死”句,《论衡》成书在《左传》、后,可见“蚤”字通行的同时,“早”已存在。

所以它们之间不是古今字的关系,而是通假字的关系。

(二)关系的差别
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情况:(1)一个古字与一个今字相对。

如“女”与“汝”相对。

“女”有“女子、女儿”的意思,但它又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后来另造“汝”代替,如《左传.齐桓公伐楚》中“女实征之”里的“女”。

(2)一个古字与多个今字相对。

如古字“采”与“彩”、“綵”、“採”的对应关系。

“采”的本意是“采摘”,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里的“采”即为本意。

但在”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中“采”则假借为“彩色”之意,后改写为“彩”。

“采”又有“彩绸”的意思,《汉书》:“文采千匹”中的“采”后来就写成“綵”。

为了区别,后人又造了一个“採”字来表示“采摘”这个本意。

这样,“采”与“彩”,“采”与“綵”,“采”与“採”就形成了三对古今字。

与古今字向比较,通假字中借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则分为三种情况,除与古今字一样有一个本字对应一个借字,一个本字对应多个借字的关系外,还有多个本字与一个借字相对的情况。

如:“矢”的本意为“箭”,“誓”的本意为“誓言”,又为动词“发誓”,“屎”的本意为“粪便”,在古籍中,却常常用“矢”来表示“誓”或“屎”。

而古今
字是没有这种对应关系的。

(三)意义差别
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之间意义上一般有联系,而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之间一般则无意义上的联系,它的基本借字原则是音近或音同。

“秋阳以暴之”里的“暴”是“曝”的古今字,《说文解字》中有“暴,晞也”,而它的今字“曝”表示的正是“暴”的本意“晞”,可见古字和今字在意义上是有一定联系的,另外“说”与“悦”字的关系也是如此,如《诗经》中的“说怿女美”以及《论语.学而》中的“不亦说乎”等,这些句子中“说”都是“悦”的古字,表示“喜悦,高兴”的意思。

“说”在以前是多意的,它不仅有“说明、解释”的意思,又有“喜悦”的意思,而后来,“喜悦”的意思就由“悦”来表示了,所以“悦”成为“说”的今字只是承担了其中的一部分意思。

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而通假字虽然也有借字与本字意义相关的,但毕竟是少数,不是作为它们间的主要联系来看的,像“帅”与“率”,“胥”与“须”之类的字,它们被划为
通假字仅仅是因为读音相同而已。

(四)形体上的差别
古今字中,古字和今字在形体上一般有造字的相承关系。

今字一般是通过增加偏旁或改换偏旁而造的新字,这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增加偏旁。

这类古今字多数是以古字为声符,增加有别义作用的形符,新造今字。

如《战国策》里“使人属孟尝君”中的“属”字,它的今字是“嘱”,因为“嘱托”与口说有关系,所以增加了意符“口”,类似的还有《左传》中的“辟”与“避”,“竟”与“境”等。

(2)改换偏旁。

这类字主要是利用古字的声符,改换古字的形符,另造新字。

如《孟子》中的“禽兽偪
人”里的“偪”,它是“逼”的古字,王力《古代汉语》给出的解释是“偪,后来写作‘逼’,这里是威胁的意思”,这里就是把意符作了改变,以表明新的意思。

通假字的借字与本子在形体上一般则没有多大的相同之处,这主要是因为它们之间主要是以音同或音近作为基本联系的。

例如“无”与“毋”,“已”与“以”等,它们相互之间形体上基本是完全不相同的。

但是我们并不能排除通假字的借字与本字之间形体上有相互联系的情况,这主要是出现在形声字上。

通假字是以音近作为基本联系的,所以,由于很多形声字具有相同的声符,它们的发音基本一致,如果互为通假字,也就难免会在声符相同上使得相互之间形体相近。

所以,我们不能光凭形体就简单的分辨出古今字和通假字。

(五)功能的差别
功能的差别可以看成是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最主要的差别。

古今字总体上来说可以看成是一种造字之法,因为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之上新造出来的。

而相对来说,通假字则可以看成是一种用字之法,因为通假字的借字与本子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先后关系,而只是一种字的暂时借用,不管它使用的范围多么广泛,次数如何频繁,总体上来说,并不给汉字增加数量,也无关汉字形体与意义的发展。

相比之下,古今字的产生与发展则同汉字的字形、汉字的音以及汉字的意义都有联系,而且,今字的产生直接影响了汉字数量的增加。

因而,它的产生
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造字之法。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的相同点并不多,然而区别却很多。

虽然,它们之间的辨别显得较为困难。

我们在辨别的时候,只根据其中一点是很难做出判断的,所以需要综合各种区别加以区分,只有全方位出发,辨别的准确度擦会相对较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