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1.疏通全文,加强重点字词句的落实,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出文章写景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熟读全文。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简约的语言,体会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的特点,并做出一定的评价。
【教学对象】教学对象:高一学生学生特点:1.电脑操作水平:高一年级的学生有较好的电脑操作基础,可以熟练地打开文件,应用Word进行编辑,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浏览网页,利用百度等网站搜索相关资料。
但在庞杂丰富的网络资源面前,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搜索有用信息,筛选重要信息,从而对信息进行有效合理的加工整理。
2.知识能力储备: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还需注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为进一步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阅读不止如此,还需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学文化知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3.个性心理特征: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加强,学生渐渐地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高一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竞争意识不断加强。
教师应加强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师生、生生的协作交流。
学法: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
【教学准备】1.情境导入播放《泰山风光片》的片段,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
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2.检测反馈事先已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文言常识设置一定的练习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
检测分为五部分:文学常识、字词注音、重点字词解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3.研读课文①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归纳出文章每一段内容要点,画出登山线路。
②细读课文,领会文章内容精读文章重点段落,体会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③配乐朗读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的设置,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鉴赏课文奠定基础。
4.创设问题情景。
在完成对课文基本内容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
学生结合以往学习经验提出了从几个方面来鉴赏这篇文章,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
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符合新课程要求。
5.网上学习探究泰山的美、作者写作的特点,积极思索该如何进一步鉴赏课文。
加明确,促使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竞争的氛围,不断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是成功教育。
创设问题情景师:1.我们该如何进一步鉴赏这篇课文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结合我们以往鉴赏一篇文章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
2.帮助学生确定三个研究主题。
学生通过预习、研读课文的环节,提出了一些问题,以其中的三个为代表:1.怎样从语言、结构、描写手法等多角度分析《登泰山记》的艺术表现手法?2.结合姚鼐的散文创作理论,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他的创作理论的?3.以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有哪些?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确立明确目标,缩小信息搜寻的范围,提高效率。
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研究所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符合新课程要求。
尤其是对第三个主题作出一定的评价学生在专题网站的公共讨论板上发表意见,信息量大,交流效率高,方便于对交流意见进行分析,归类,整理。
提炼成所需要研究的三个主题,提供给大家一起研究。
所要重点研究的三个主题。
培养学生多角度、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网上学习探究1.教师指导学生:“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三个主题中的一条或多条,积极使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索所需材料,自主完成自己对主题的研究的计划”。
2.教师及时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在线辅导:如,怎样搜索到自己研究主题的相关材料;如何对自身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整合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1.学生比较主题,最终确定自身研究的主题,进入不同的主题讨论板上。
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
查找本专题网站上是否有相关的材料;使用搜索引擎输入本专题的关键字进行搜索:如输入桐城派字样搜索桐城派创作的相关资料。
3.对自身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整合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教师跟踪学生研究过程,及时加以引导,使得学生研究围绕主题进行。
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竞争的氛围。
学生在搜集、整理,加工、应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发展自身自主的学力,如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和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
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充足的信息和自由的环境,这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提供充足的信息源。
--创设好一个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在专题网站设立三个主题的讨论板。
使用WindowsMessenger等工具进行个别交流。
教师实现在线辅导。
小组汇总交流教师一方面帮助学生整合材料,提交独特的观点,做好动作比较慢的同学的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关注各个讨论板上已有的观点,围绕学习目标,和学生一起辨别、分析这些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
另外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这些观点的总结,并提出建设性见解。
1.在自己所研究专题的讨论板中署名发表自己的观点,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相互补充学习,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
2.和同学、教师一起,发表见解,紧紧围绕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辨别、分析这些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能大胆质疑,提出建设性见解。
3.综合各个讨论板的讨论,积极参与多个讨论板的讨论,如果自身只研究了三个主题中的一部分,则通过浏览其他主题讨论板认真学习,适当提出见解。
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学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问题在专题网站的讨论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发挥网络环境的特点充分利用专题网站中的主题讨论板,形式活泼,信息量大,为学生提供高效的交流方式。
成成果展示教师参与整理,把三个主题研究的成果展现给每一位学生并加以总结:“每一位同学在学习课文学生总结:1.本文语言明净简洁,雅淡清丽,无废词冗句;结构上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描写时点面结合,突出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快乐学习”的内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开放性地、创造性地、自主地使用多媒体的广播功能。
【教学反思】本堂课的设计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下完成的,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要求。
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得以体现:首先,与新课程整合的也比较好,各个环节的设置均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的教学思想。
又如:制定了新的评价表,设置起跑线、要加油哦、你真行、你太棒了,四级评价标准,标准处处体现了以发展学生学力为目标的内容,淡化了甄别筛选功能,突出了培养学生全方面才能的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也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其次,在体现整体教学理念上也做的较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与学结合的比较紧密,最后更关注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性。
最后,在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也有了突破,改变了以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分开的关系,在这堂课中,教师、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将教师、媒体、学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