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药剂学总结复习(浸出制剂与液体制剂)

中药药剂学总结复习(浸出制剂与液体制剂)

中药药剂学第八章浸出制剂一、浸出制剂的主要特点:①具有中药各浸出成分的综合作用,符合中医药理论;②作用缓和持久,毒副作用降低;③有效成分的浓度提高;④浸出制剂可作为其他制剂的原料;⑤浸出制剂的质量控制比纯化学药品为原料的制剂要复杂。

第二节合剂系指饮片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制成的口服液体制剂。

(单剂量灌装者也称口服液)1.合剂在生产和储存期间:①含挥发油成分的宜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药渣再与其他药材一起煎煮;②加入防腐剂:山梨酸和苯甲酸的用量不宜超过0.3%;③含蔗糖量应不高于20%(g/ml);④合剂应澄清,允许有少量轻摇易散的沉淀。

2.合剂制备过程:浸提→净化→浓缩→分装→灭菌→成品注:浓缩至每日服用量30-60ml;经醇沉化处理的,先回收乙醇,再浓缩至每日服用量20-40ml。

第三节糖浆剂和煎膏剂一、糖浆剂1.系指含有原料药物的弄蔗糖水溶液。

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2.分类:①单糖浆:为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浓度为85%或64.72%;②药用糖浆:具有相应治疗作用;(如急支糖浆)③芳香糖浆3.糖浆剂的制备工艺:浸提→净化→浓缩→配制→滤过→分装→成品注:①蔗糖在加热且酸性条件下,可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称为转化糖,其甜度比蔗糖高;具有氧化性,可以延缓某些易氧化药物的变质。

②需加入防腐剂:山梨酸和苯甲酸的用量不超过0.3%,羟苯酯类不应超过0.05%。

4.配制方法:①热溶法:将蔗糖加入沸蒸馏水或热药液中。

适用于单糖浆、不含挥发性成分、受热稳定、有色糖浆。

②冷溶法:适用于单糖浆、含挥发性成分、受热不稳定的糖浆。

③混合法5.糖浆剂易出现的问题(1)霉败问题:易被微生物污染,导致长霉和发酵。

由于原料不洁净,用具处理不当,车间空气中的霉菌和微生物。

可加适宜的防腐剂。

(2)沉淀问题:①中药中的细小颗粒或杂质净化处理不够;②提取液中所含高分子物质,在贮存过程中胶态粒子”陈化”聚集沉淀析出;③提取液中有些成分在加热时溶于水,但冷却后逐渐沉淀析出;④糖浆剂的pH值发生改变,某些物质沉淀析出。

6.煎膏剂的制备:煎煮→浓缩→收膏→分装→成品注:练糖的目的在于使糖的晶粒熔融,去除杂质,杀死微生物,减少水分,控制糖的转化率,防止“返砂”糖浓度在85%。

应尽量缩短加热时间,降低加热温度,适当提高pH值。

第三节酒剂与酊剂1.酒剂:系指饮片用蒸馏酒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可加糖或着色剂;2.酊剂:系指原料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溶解。

3.异同点酒剂酊剂相同点均为含醇制剂,一定防腐作用溶剂蒸馏酒一定浓度乙醇浓度无规定有规定制法多数用浸渍法、少数用渗漉法浸渍法、渗漉法、溶解、稀释矫味可加不加注:含毒性的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饮片10g;一般的,100ml相当于原饮片20g。

4.质量检查:总固体量、乙醇、甲醇、装量、微生物限度。

第三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1.含义:系指用适宜溶剂提取,蒸去部分溶剂。

流浸膏剂每1ml相当于原饮片1g水为溶剂,应加20-25%乙醇防腐。

浸膏剂每1ml相当于原饮片2-5g3.质量检查:乙醇、甲醇、装量、微生物限度。

第九章液体制剂第一节概述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制剂,可供内服或外用。

1.液体制剂的优点:①药物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较迅速。

②给药途径广泛;③易于分散剂量,服用方便,特别适用于儿童及老年患者;④减少药物的刺激性;⑤某些固体药物制成液体制剂后,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液体制剂的不足:①药物分散度较大,且受分散介质的影响,易引起药物的化学降解,药效降低甚至失效;②体积较大,携带、运输、贮存不方便;③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3.按分散系统分类:类型微粒大小(nm)特征低分子溶液剂<1均相,热力学稳定体系高分子溶液剂1-100均相,热力学稳定体系溶胶剂1-100非均相,热力学和动力学不稳定乳状液剂>100非均相,热力学和动力学不稳定混悬液剂>500非均相,热力学和动力学不稳定4.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极性溶剂水最常用(纯化水)能与乙醇、甘油、丙二醇任意比例互溶,易发生霉变甘油无色黏性液体,味甜,毒性小,能与水、乙醇、丙二醇互溶吸水性强(保湿作用)含30%以上有防腐作用。

二甲基亚砜大蒜臭味,最强吸湿性,能与水、乙醇、丙二醇互溶“万能溶解剂”半极性溶剂乙醇常用,可与水、、甘油、丙二醇任一比例互溶20%以上有防腐作用丙二醇毒性小,无刺激可做内服及肌内注射的溶剂聚乙二醇PEG常用,PEG300-600,与水任意比例互溶。

非极性溶剂脂肪油常用,麻油、花生油、橄榄油、豆油易酸败,与碱性物质发生皂化反应液状石蜡从石油产品中分离得到,化学性质稳定,能与非极性溶剂混溶,能溶解生物碱、挥发油及非极性药物油酸乙酯脂肪油的代用品在空气中易氧化、变色,需加入抗氧剂。

第二节表面活性剂一、表面活性剂:系指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溶液的表活活性显著降低的物质。

二、表面活性剂的组成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高级脂肪酸盐(肥皂类)硬脂酸、油酸、月桂酸具良好的乳化性能,易被酸破坏硫酸化物硫酸化油(硫酸化蓖麻油)、十二烷基硫酸钠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主要作为软膏剂的乳化剂磺酸化物脂肪族磺酸化合物和烷基芳香族磺酸化物2.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季铵化物,常用品种有苯扎氯铵(洁尔灭)和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特点是水溶性大,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较稳定,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作用和杀菌作用,主要作为抑菌剂。

3.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天然的两性离子型主要有卵磷脂、合成的两性离子型氨基酸型(铵盐)和甜菜碱(季铵盐)4.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甘油酯类单硬脂酸甘油酯(GMS )HLB 值为3-4W/O 型乳化剂多元醇类脂肪酸山梨坦(司盘),亲油性较强HLB 值为4-8.6常用W/O 型聚氧乙烯类聚山梨酯(吐温),亲水性HLB 值为10.5-16.7,主要做增溶剂O/W 型、分散剂、润湿剂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卖泽),水溶性较强,乳化能力强O/W 型乳化剂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苄泽)做增溶剂及O/W 型泊洛沙姆O/W 型目前用于静脉乳剂的极少数合成乳化剂之一。

O/W 型三、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1.临界胶束浓度(CMC ):系指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开始缔合形成胶束时的最低浓度。

亲油基团越大,亲油基团越易缔合形成胶束,则CMC 越小。

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系指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亲和力。

3.HLB 值的意义:表面活性剂的HLB 值越高,其亲水性越强;HLB 值越低,则亲油性越强。

4.HLB 值的应用:HLB 值应用1-3消泡剂3-6W/O 型乳化剂7-9润湿剂8-18O/W 型乳化剂13-16去污剂13-18增溶剂5.HLB 值的计算:不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后的HLB 值具有加和性。

注:W A、WB 为A 、B 的重量。

6.克氏点: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温度上升主要是增加增溶剂在胶束中的溶解度以及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

克氏点相对应的溶解度即为该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7.昙点:对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当温度上升到某一程度时,聚氧乙烯链HLB AB =HLB A W A +HLB B W BW A +W B与水之间的氢键断裂,发生强烈的脱水和收缩,使增溶空间减小。

增溶能力下降,溶解度急剧下降和析出,溶液出现浑浊的现象称为起昙或起浊,此时的温度称为昙点或浊点。

8.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毒性大小: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型9.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①起泡剂和消泡剂②去污剂③抑菌剂或消毒剂第三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一、增溶1.增溶剂:能使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溶液中溶解度显著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作用的表面活性剂。

2.HLB值为15-18,常用的有肥皂类、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等。

3.最大增溶浓度:当表面活性剂用量为1g时,增溶药物达到饱和的浓度为最大增溶浓度。

CMC越低、缔合数越大,最大增溶浓度就越高。

4.增溶剂的加入顺序:先将药物与增溶剂混合,然后加水稀释。

二、助溶1.助溶剂: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能与其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的第三种物质。

2.种类:多为低分子化合物(不是表面活性剂)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尿素、碘化钾等。

三、制成盐类难溶性弱酸和弱碱性药物,可制成盐而增加其溶解度。

四、使用潜溶剂1.难溶性药物在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小,当使用多种混合溶剂,且混合溶剂中达到某一比例时,溶解度出现最大值。

2.潜溶剂的种类: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

第四节溶液型液体制剂一、溶液剂1.系指原料药物溶解于适宜的溶剂中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不得有沉淀、浑浊、异物。

2.溶液剂的制备:一般有溶解法、稀释法、化学反应法。

溶解法的制备流程:药物称量→+溶剂→溶解→过滤→+溶剂→成品→质检→包装。

注:①易容但溶解缓慢的,可粉碎、搅拌、加热等措施加速溶解;②溶解度小的药物,先将其溶解再加到其他药物;③难溶性药物可加入适宜的增溶剂或助溶剂;④为避免药物损失,易氧化药物溶解时,应将溶剂放冷后再溶解药物,并加适宜抗氧剂。

第五节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一、概述1.系指质点大小在1-100nm范围的分散相分散在适宜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制剂。

二、高分子溶液剂1.系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相液体制剂,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2.稳定性:与高分子的水化膜和荷电性有关。

3.高分子溶液剂的制备:一般采用溶解法(1)有限溶胀:系指水分子渗入到哦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间的空隙中,与高分子中的亲水基团发生水化作用而使其体积膨胀,使高分子的空隙间充满了水分子。

(2)无限溶胀:空隙间的水分子使高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降低,溶胀过程继续进行,最后高分子化合物完全分散在水中而形成高分子溶液。

三、溶胶剂1.系指固体药物以多分子聚集体分散于水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第六节乳状液型液体制剂一概述1.乳剂:系指互不相溶的两相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2.组成:水相、油相、乳化剂3.特点:①液滴分散度很大,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发挥很快,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②油性药物制成乳剂能保证剂量准确,而且使用方便;③O/W型型乳剂能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并可加入矫味剂;④外用乳剂能改善对皮肤、黏膜的渗透性,减少刺激性;⑤静脉注射乳剂注射后分布较快、药效高、有靶向性;⑥静脉营养乳剂,是高能营养输液的重要组成各部分。

4.乳剂的鉴别项目O/W型乳化剂W/O型乳化剂外观通常为乳白色接近油的颜色稀释可用水稀释可用油稀释导电性导电几乎不导电油相染料油相被染色(内相)油相被染色(外相)水性染料水相被染色(外相)水相被染色(内相)二、乳剂的形成理论(一)降低界面张力(二)形成牢固的乳化膜1.乳化膜:乳化剂被吸附于乳滴的表面上,在乳滴上排列越整齐,乳化膜就越牢固,乳剂也就越稳定;其重要作用之一是降低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与此同时可阻止乳滴的合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