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俗世奇人》练习和答案

《俗世奇人》练习和答案

《俗世奇人》阅读练习1《苏七块》一、选择题。

1. 苏七块的职业是()。

A.牙科医生B.骨科医生C.职业小偷2.苏七块“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意思是()。

A.戏唱的好B.和金少山有矛盾C.声音远近一样响,运气丹田3.苏大夫看病有给规矩,()。

A.看病之前,先拿出七块银元B.看病之前,先喝一碗酒C.看病之前,先准备接骨工具4.有一天,一个三轮车夫拿不出银元,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苏大夫照样摸牌算牌,装作不知道B.为三轮车夫抓了药,收了药费C.通过这件事情,具体刻画了苏大夫的倔强之处5.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了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这样的描写,说明()A.苏大夫医疗马虎B.苏大夫技术高明C.苏大夫治疗速度快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短文见书本第5-6页,版本参考:作家出版社)1.根据课文填空:小说情节曲折。

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求医无钱,再写暗中相助,最后写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2.判断:(1)三轮车夫张四摔伤,因无七块银元,苏七块坚决不给他治伤,当看到张四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

苏七块“这下比按铃还快,”马上给张四疗伤,可见,苏七块是一个贪财势利,毫无同情心的人。

()(2)苏七块赠送药物这一细节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苏七块善良的本性和鲜明的个性。

()(3)苏七块职业是医生,在医术上可谓是“正骨神医”,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的医德遭人质疑。

()《俗世奇人》阅读练习2《刷子李》一、选择题。

1.()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

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

A.刻砖刘B.泥人张C.刷子李2.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

A.半信半疑B.深信不疑C.决不相信3. 刷子李派头十足。

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屋子。

A.一间B.三间C.九间4.刷子李一身(),一双黑布鞋。

A.黑衣黑裤B.白衣白裤C.白衣黑裤5.曹小三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

那是()A.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

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的。

B.粉浆落上去的白点、C.曹小三看花了眼,上面什么也没有6. 为下面三句话选择合适的词语,并体会其中的妙处。

()(1)干活前,他把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一身黑衣黑裤。

(2)()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3)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

A.果然居然竟然B.竟然果然居然C.居然竟然果然7.如果听到一个老天津人称呼一个人为“蛐蛐张”,可能这个人()。

A.特别喜欢吃蛐蛐儿,特别是油炸蛐蛐B.很会养蛐蛐儿C.会学着蛐蛐的调儿唱歌,是一个戏迷二、判断题。

1. 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

因为天津人迷戏也懂戏。

()2. 天津人好把手艺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起来称呼。

()3. 刷子李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只收一半钱。

()4. 曹小三瞧见刷子李裤子出现一个白点,立马偷偷告诉了师傅。

()一、选择题。

1. 首善街那家小酒馆,算是(),不插幌子,不挂字号。

A.顶末尾的一等B.顶前面的一等C.中等2.来首善街喝酒的,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B.许多有钱人也来排队买酒C.这个酒馆只卖一种酒,是山芋干造的。

3.首善街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会顺着()找回来。

A.鱼腥味B.酒味C.猪骨头的味道4.关于“酒婆”,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

A.衣衫破烂、头发乱、脸色黯B.是这个小酒馆的头号酒鬼C.每次都会带些酱肠头、五香花生来喝酒5.首善街,“首善”是“第一做善事”的意思,文中的意思是()。

A.第一做善事B.很多人做善事C.对社会虚假的批判6.老板动了良心,发誓不往酒里掺水的原因是()。

A.掺水被警察抓住,罚了1000个大洋B.给佛爷叩头了C.老板娘有喜了二、判断题1.“炮打灯”是一种价钱贱,酒味大的酒。

()2.小说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是为了使其醉后的“乐”、“潇洒”与醉前的“黯”、“寒伧”形成对比,表现穷人只有醉后,才能有片刻的“洒脱”。

()3.文章对酒婆的外貌、拿钱时的动作、“没有知道她叫什么”等,说明她是一个穷困、地位微的人。

()4.酒婆喝完就走,从不赊账,也不多事,又说明她虽嗜酒却很老实本分。

()5.酒婆死了,老板在知道祸根在自己身上,感到非常内疚,后悔自己不该一时头脑发热,诚实了一次反而害了酒婆。

()一、选择题。

1.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人的外号当面叫,有人的外号只能背后说。

B.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

C.所有的故事可以随便当笑话说。

2.贺道台的能耐有两样,分别是()。

A.伺候头儿和鸟B.学做小狗和顺毛驴C.养鸟和教鸟说话3.八哥在贺道台家说的第一句话是()。

A.太太起痱子了吧B.笨鸟C. 裕禄那王八蛋4. 知府笑道:“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想必贺大人总喝好茶,它把茶名全记住了!”这句话的主要用意是()。

A.贺大人平时喜欢喝好茶B.暗示这只鸟很聪明,说什么都能记住C.埋下伏笔,“裕禄那王八蛋”也是平时贺大人无心说的5. 贺道台笑了。

说道:“过三个月,我叫它能说快板书。

”这是()。

A.夸张的说法B.实事求是,可以做到C.随口说说6.“上司打趣,下司拾笑。

”的内容是()。

A.“现在什么时候了,哪还有明前茶?”B.一齐讪笑八哥是个傻瓜。

C.贺道台没有教鸟说话,是“这东西总是时不时蹦出来一句”二、判断题。

1. “说完他伺候头儿,再说他伺候鸟儿。

”是一个过度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林先生笑道:“就是学人说话还差点。

它总不好好学。

怎么教也不会,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

”这句话的主要作用是埋下伏笔,为后文鸟说“裕禄那王八蛋”作铺垫。

()3. “贺道台得意这鸟,更得意自己。

”得意自己主要是自己会伺候上司。

()4. 贺道台就得了“死鸟”的外号。

人们传外号的时候,从不附带着这个故事。

()一、选择题。

1. 张大力的主要特征是()。

A.力大没边B.食量奇大C.内心强大2.《张大力》中,侯家是一家卖()的店铺,叫聚合成。

A.青石大锁B.石材C.锁3.“聚合成”设大锁的目的是()。

A.为力大之人提供展示平台B.证明店铺锁的质量好C.证明石料坚固耐用4.锁上刻着一行字:()A.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B.凡举起此锁者赏锁具一套C.凡举起此锁者赏花一束5.张大力先后举起了()次青石大锁。

A.1次B.2次C.3次6.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这句话说明了()。

A.聚合成有意刁难张大力B.聚合成是不讲诚信的典型代表C.表明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7.文中说到“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在这个故事中,“方法”具体指()。

A.凡是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B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C.在店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8.“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大力()。

A.力大无比B.有勇无谋C.善于思考9.侯家后的“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沉的青石大锁,其实用现代商业眼光看,目的是()。

A.吸引顾客B.称赞张大力C.让力大之人有展示之处一、选择题。

1. 冯五爷是浙江宁波人。

冯家出两种人,一经商,一()。

A.厨师B.卖鱼C.念书2.冯五爷念书,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天资聪颖B.落笔生花C.目不识丁3. 天津卫是商埠,毛笔是用来记帐的,不是用来()。

A.写字的 B读书的 C.画画的4.中国人想赚钱,第一个念头便是()。

A.卖青菜 B开饭馆 C.贩牛羊5.冯五爷拿定主意,开个宁波风味的馆子的原因是()。

A.天津产盐,吃菜口重,宁波菜咸,正合口味。

B.祖籍宁波,宁波菜最拿手C.海鱼河虾是天津人解馋的食品,在宁波厨子手里一做,比活鱼活虾还鲜二、阅读理解。

(理解内容参考《俗世奇人》39页)1.文章3次写了“状元楼”出现赤字的原因,填写下表。

2.判断(1)作品叙述了冯五爷在天津卫开店的经历,冯五爷经营不善而导致开店失败的经历。

()(2)冯五爷从人的本能、天津居民结构、品味习惯等角度考虑,选择开宁波风味的饭馆。

()(3)胖厨子将汗巾扔给小童,主要是外边凉了,不用带大毛巾。

()(4)冯五爷得知真相后三天没说,是因为胖厨子辜负了他的信任,让冯五爷觉得没有什么人可以靠得住了。

()《俗世奇人》阅读练习7《蓝眼》一、选择题。

1.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

A.卖假画的B.买假画的C.看假画的2.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蓝眼在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

B.蓝眼不姓蓝,他姓江,原名在棠,蓝眼是他的外号。

C.蓝眼来源于他的眼睛,像外国人,有点蓝。

3. 蓝眼的绝技“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

A.半尺B.一半C.题签4.这两幅画,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

A.真的B.假的C.真假难辨的5.蓝眼最终是上了()的当。

A.黄三爷B.念书打扮的人C.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6.根据你的理解,“流言闲语”的来源应该是()。

A.好事者的闲言碎语B.顾客的无事生非C.黄三爷的故意传播7.蓝眼最终()。

A.不是败在专业素养,而是败在心理素质。

B. 不是败在心理素质,而是败在专业素养C.不是败在流言蜚语,而是败在老板的不信任8. “他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

”这一段描写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写出了蓝眼看画的熟练与自信,与后面两度看走眼形成鲜明对比B.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衬托造假者黄三爷的造假“功力”C.体现了蓝眼的技术高超,本领高强。

二、简答题。

文中三次写到了“蓝光”,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并简要的说一说三次表现了蓝眼怎样的心理。

第一次:一道蓝光第二次:两道蓝光第三次:三道蓝光《俗世奇人》阅读练习8《好嘴杨巴》一、选择题。

1.《好嘴杨巴》中,杨七和杨八不是()。

A.兄弟两人B.卖茶汤的高手C.无亲无故2.()的手艺好,关键靠两手绝活。

A.杨七B.杨八C.李鸿章3.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这个就得靠()。

A.杨七B.杨八C.李鸿章4. 李鸿章(李中堂)大人来天津,知府大人觉得()。

A.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反而显得有特色。

B.京城豪门,肯定是山珍海味比较吸引人C. “杨家茶汤”粘软香甜,好吃无险5. 李中堂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的原因是()。

A.不喜欢吃杨家茶汤B.把芝麻粒认成了灰尘C.茶汤太烫了6.李中堂赏银百两的原因是()。

A.茶汤很好吃B.杨八随机应变,替李中堂解了围C.茶汤津城有名,赏银百两,以示嘉奖二、阅读短文1.文章当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杨巴的口才之好?把相关的内容抄下来。

(1)杨巴的心理活动:(2)其他官员的表现:(3)李鸿章心理活动:2.判断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