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溪文化

本溪文化

本溪历史十分悠久,根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先祖在此繁衍生息,部族中的团团篝火点燃起人类历史的发展兴旺。

战国时期,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本溪地区部分为燕国辽东郡所辖,部分为外族胡人所据;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在灭燕的同时不仅得到了燕国所属疆域,也向北扩充了自己的实力,继而秦始皇划天下为36郡,本溪地区归属辽东郡襄平县。

汉代继承了秦的疆域划分,至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又增设了乐浪、玄菟茧、真番、临屯4郡;随后到了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扶余王子朱蒙避难逃亡至纥升骨城(即今桓仁县的五女山),建立了高句丽政权。

辽东边墙在本溪的崇山峻岭中,时断时续地可见一条城墙,有的是石砌而成,有的是土垛而成;有的布满了青苔,显示出年代的久远;有的则已经倒塌。

这道墙便是著名的明代辽东边墙,即明长城的延伸。

明王朝建立后,迅速统一了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对东北广大地区行使有效管辖,于洪武四年(1371年)置定辽都卫于辽阳(后改为辽东都司),永乐七年(1409年)又置奴儿干都司,对女真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实行招抚和暴力相结合的政策。

随着往来的频繁和汉族、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内部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民族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抵御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骚扰,应付瓦剌和鞑靼的战争,明王朝采纳了辽东都司指挥使毕恭的建议,在提督辽东军务的王翱的协助下,修筑了辽东边墙。

辽东边墙从正统七年(1442年)开始修建,首先修建的是辽西、辽河套一带的边墙,历史上称为“西墙”,主要是防止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南袭。

后女真族势力在辽东一带发展起来,并经常袭扰辽东地区。

成化三年(1467年),明军击败建州女真李满柱,然后着手经营辽东的东部边防,修筑东路自开原抵鸭绿江边墙。

直到成化十七年(1481年),才全部完成边墙修建任务,历时39年。

到明万历年间,由于女真部族势力强大,不断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于是在距清河城10余公里的地方又筑边墙,又称内边墙。

本溪境内现存的边墙遗址就是辽东边墙的一部分。

辽东边墙全长1040公里,而经过本溪境内的约长70公里。

其走向从北到南,由今新宾满族自治县的小夹河入境,经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化皮峪村到金家堡子台山转东南,又经长嘴村官家沟、东营坊乡的狐仙洞,再向东南过蓝河峪乡南营坊至大边沟止,然后西南至凤城满族自治县出境向东南伸展,直达鸭绿江畔丹东市内的九连城。

庙后山文化庙后山文化--庙后山遗址(东经124°7′50″、北纬40°14′49″)位于本溪县山城子乡山城子村村东的庙后山南坡的一个天然洞穴里。

洞内堆积厚13.5米,层次清晰,含哺乳动物化石丰富,而且发现有人类化石与石器,是东北地区不可多得的较完整的第四纪地层剖面。

庙后山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距今40万年前,与北京人在华北生活的同时,地处关外的辽东地区也有了人类活动。

通过对庙后山文化的研究发现,这是早期人类在文化上和华北的旧石器文化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同时兼有华北两大系统旧石器文化的部分特点的地区性文化,是辽东半岛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代表。

这对于探索中国远古文化的来龙去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同时,对我国东北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古环境学等诸多方面研究,增加了不可多得的重要材料。

太子河史话太子河古称衍水。

在春秋战国时期,太子河流域一带地区被称为衍,为东胡族控制,是以河称衍水。

后因燕太子丹被秦将追杀逃亡于此,故名为太子河。

太子河有南北两源,北支称北太子河,发源于新宾县红石砬子山,由本溪县东北部南甸子镇二道河子村入境;南支称南太子河,发源于本溪县东部草帽顶子山,流经东营坊、蓝河峪、碱厂和南甸子等乡镇;南北两支在南甸子镇马城子村汇合为太子河干流。

太子河由东北向西南流经本溪县泉水、小市、偏岭等乡镇和明山区牛心台镇后进入市区,由东北向西南从市区中心通过,经白石砬子村出境,入辽阳县境内,最后在海城市三岔河附近汇入辽河。

太子河流经新宾、本溪、辽阳、海城等市县,全长413公里,总流域面积13883平方公里;本溪境内河长168公里,流域面积4428平方公里。

本溪地处太子河上流段,自古以来就享受着太子河赐予本溪人民的丰腴与恩泽。

1978年省、市、县考古队在距太子河1里左右的本溪县山城子乡太子河支流汤河右岸的庙后山南坡,发现了我国旧石器文化遗址中最东北的一处。

庙后山遗址属于奥陶纪石灰岩地层洞穴堆积。

其厚度为13.5米,自下而上分8层,出土了人类文化遗物14件和古动物化石74种,还有两枚人牙和一段幼儿股骨化石。

经考古证明,庙后山人起源于40万年前,是东北地区现已发现的最早人类。

1983年,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位于本溪县谢家崴子村太子河左岸的本溪水洞遗址。

在遗址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打制石器,较多的骨器,且有陶网坠等,并有狍子、鹿等兽骨。

在青铜时代,太子河流域的古文明更趋发展。

从1983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太子河上游的本溪县南甸镇马城子村陆续发掘出山城子B、C,马城子A、B、C等7座洞穴,145座洞穴墓葬,出土文物1523件。

这些墓葬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

经研究,该文化是我国夏商时期北方的一支早期青铜文化,于夏家店下层文化隔辽河并行发展。

之后,在本溪市明山区的梁家村,又发现墓葬一处。

墓为石板堆砌,墓内出土了青铜短剑和双纽铜镜,并有枕状器。

推断当为春秋晚期的墓葬。

太子河流域的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太子河流域称得上是东北地区不可多得的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世世代代滋养和哺育着辽东人民。

本溪湖史话本溪湖位于本溪市区北部大堡卧云山崖之下,为洞中小湖。

湖底上阔下窄,状如犀牛之角,因之取名“杯犀湖”。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杯犀湖”名称过雅,又难写辨认,故取其谐音改称为“本溪湖”(本溪湖药王庙碑文可为佐证)。

同治八年(1780年),辽东处士高升尧书写“辽东本溪湖”五字凿于洞口上方,此后,本溪湖的名字便流传开来。

本溪湖地区以煤铁和石灰石生产而著名,此外窑洞甚多。

据考证,远在2000多年前,此地是以烧缸、制瓦而被称为“窑街”。

陶瓷业是随着煤铁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到了清末和民国年间,瓷缸、陶瓦、陶罐等作坊及初具规模的制造业遍布街市,溪湖成为远近驰名的陶瓷制品的生产基地。

泱泱湖水,巍巍古刹,玲珑剔透的本溪湖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重新缩放出迷人的光彩,在群山环抱、石壁相衬下辟就出一方山光湖色交相辉映的“溪湖胜境”。

温泉寺史话温泉寺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太子河畔,西距本溪市区40公里,距天下奇观本溪水洞只有7公里。

温泉寺依山傍水,环境幽雅,“白云来往,松涛怒号,人居其中,宛然在蓬莱阁苑”。

“前有太水,清波环绕;后有层峦,耸翠照临。

左右诸岭,实为壮观,故东山之第一盛境也。

”而温泉则“浴之能祛病”。

温泉寺自明末以来,就是辽东著名的旅游、避署和疗养胜地,也是本溪历史上最大的佛教文化活动中心。

温泉寺顾名思义,先有温泉后有寺,寺因温泉而得名。

温泉寺地区,旧称沟儿汤,乾隆时期碑文载:“沈郡(今沈阳)东南百八十里,沟儿汤温泉寺存焉”。

沟儿汤指温泉地区,温泉寺则专指寺庙而言,沟儿汤即指沟里流着热泉水。

沟儿汤又名“狗儿汤”,《东三省古迹遗闻》记载了狗儿汤得名的缘由。

传说清太祖努尔哈赤年青时,经常带着他的爱犬到这一带狩猎,后来爱犬浑身生满疥癞,百般治疗,均不见效。

忽有一日,爱犬不见了,努尔哈赤急忙派人四处寻找,后来发现爱犬卧在沟儿汤的热泉之中泡痒。

几天之后,爱犬身上竟然皮毛一新,努尔哈赤非常高兴,当即就将沟儿汤命名为“狗儿汤”。

明末清初,温泉寺地区归清河城管辖,因此,该地温泉又称清河泉、清河汤泉、清河温泉。

1626年,努尔哈赤来到温泉寺疗伤。

从七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都是在温泉寺度过,一边疗养治伤,一边处理军国大事。

后因伤病恶化,乘舟顺太子河直下,返回盛京(沈阳),途中卒于盛京南叆鸡堡。

温泉寺为明末僧人广慧,广智所建,最初名为三官庙,因庙无碑,所以建庙具体年月已无法考证,又因寺旁有一泓温泉,寺后有山岭环护,又称汤山寺,清初更其名为温泉寺。

温泉寺创建之后,又经过多次修葺扩建,规模始大。

第一次维修是在清初,由行僧广慧、广智“鸠工而重营之”,但详情不得而知。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温泉寺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火,据寺碑记载:“祝融不道,肆一时之恶;风伯无知,逞三昧之威,遂使巍峨丛林半为断烟”,温泉寺各建筑物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游憩林泉,疗疾治病者回想昔日之盛,无不兴今昔之感宛然矣”,寺僧、百姓、仕宦均要求复修温泉寺,加之次年“抚绥振肃,风清两润,太平有象”,适逢盛世,于是由僧人主持,又一次重修。

这次重修,“不日而果,工程告竣”,时间虽短,但“顿复珠宫绀殿之观”,再现了“昔之金碧庄严”,可谓“维摩月殿,群瞻贝叶千寻;迦叶云厨,行睹莲花十丈”。

主要修葺的建筑有佛殿三间,天王殿三间,东西两厢,以及山门和其它房舍。

值得一书的是,这次修建的房屋有汤房三间,即修浴池三间。

修建后所立石碑,系资政大夫镇守奉天、锦州等处副都统撰文,碑文下属有住持僧人10名,从排列形式和法号来看,已是三代僧人,共居温泉寺了。

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温泉寺又几经修建,庙宇占地面积不断扩大,修建规模也进一步扩增,温泉寺已有四座庙宇,北有天王庙,南有龙王庙,西有娘娘庙,东有山神庙。

其它建筑除前后殿,还有东厢、西厢,东院、西院、腰院以及钟楼、鼓楼、牌坊和汤池等。

四座庙宇中,除山神庙以石砖砌之,无塑像,规模较小而简陋外,其余三座庙宇的内部都有精心的雕饰。

钟鼓楼和木质牌坊也装饰得十分精美,悬梁吊柱,柱上均饰有金龙、燕雀等形体,显得富丽堂皇。

东、西、腰院建于树木掩映之中,虽以石砖垒成,却不失清静幽雅之感。

当时三院住有10余僧人,管理寺庙,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为温泉寺香火鼎盛时期。

1948年10月,本溪全境解放,温泉寺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温泉寺的面貌焕然一新,疗养区内设施齐全,规模宏阔,铁路公路交通便利。

在经历了近四百年的历史变迁后,温泉寺更是今非昔北,已挤身于本溪十大风景名胜之列,正以她绮丽的风光,幽雅的环境,神奇的温泉和完善的设施笑迎天下客人。

本溪水洞历史文化远在5亿7千万年时期,本溪水洞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这时期气候温暖,大量的笋石类,腕足类,腹足类和梯虫类动物繁殖衍生,各家族群体都顺应自然规律进行自身的更新换代,它们的躯壳由于水动力的淘洗和磨浊下沉,便沉积了不同类型的生物碳酸盐和化碳酸盐。

本溪水洞的石灰岩就是在这个时期的奥陶系下统亮山组和中统马家沟组时,经过岩化作用发育而成。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水退去,这里便缓慢地台升为陆地。

石灰岩在地质运动中受到外力作用不断地对石灰岩进行溶蚀,日积月累,经过亿万年时间,便逐渐发育成今天的水洞。

相关主题